栝蒌薤白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栝蒌实20~30g 薤白9g 半夏
7.5g 白酒30~60ml
上4味,以水800ml,煮取300ral,日3服,每次lOOml。
亦可分2次服,每次150m1.
(功效}通阳行痹,逐饮降逆。
(主治)
主证:胸痹,胸中痞闷疼痛,胸痛彻背,咳嗽痰多,呼吸短
促,不能平卧,苔白腻,舌质淡,脉沉滑。
副证:胸膈满闷,呼吸不畅,咳唾,胸背引痛。
(临证加减)
1.脉结代,心动悸者,合炙甘草汤。
2.头昏脉弦,阴虚阳浮者,合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
3.兼脏躁及百合病者,合百合知母汤类及半夏厚朴汤、甘
麦大枣汤、酸枣仁汤。
4.虚象明显者,加黄芪、当归、党参。
5.腹胀满,肠有积气者,加厚朴、香附、大腹皮、半夏等。
6.本方证剧者,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如再加入干姜、陈皮、
白蔻等通阳豁痰,温中理气之品,则更取良效。
7.痰饮阻塞气机,引起气滞血瘀者,加香附、丹参、赤芍、
川芎、红花、桃仁、降香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
8.本方加味治疗老年冠心病:在栝蒌薤白半夏汤基础上加
丹参、当归、川芎、红花以补血活血;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
党参补中益气。肢冷者加桂枝,气滞加枳壳,气血亏损加首乌、
鸡血藤,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四川中医,1988,c8,:14]
9.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本方为基本方,热重加连翘、黄
芩、竹沥、苇茎汤;寒重加苓桂术甘汤、葶苈子;夹瘀加桃仁、
丹参。对照组30例,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热重加黄芩、鱼
腥草、一枝黄花;寒重合小青龙汤出入。每日煎服工一2剂,3
周为工个疗程。[中医杂志,1990,f6,:353
10.本方合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本方加苦酒(醋)一酒
杯,乌梅丸9g冲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枳实12g 厚朴12g 薤白9g 桂
枝6g 栝蒌15g
上5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分3次温服。
(功效)通阳开结,降逆泄满。
(主治)
主证:胸痹,胸背引痛,心中痞,气从胁下逆冲心胸,气
短,苔白腻或淡黄,脉弦滑.
副证:腹胀,大便不畅,或喜热饮。
(临证加减)
L痰浊较甚,胸闷脘胀者,加菖蒲化浊开窍。
2.咳嗽痰多,加杏仁、陈皮、茯苓,以化痰止咳。
3.舌苔黄腻,痰黄,脉滑数,乃痰浊化热之象,去桂枝、
薤白,酌加竹茹、陈胆星、黄芩、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4.胸闷气塞较甚,兼有气郁者,酌加桔梗、苏梗、香附、
白梅花等,以理气疏肝。
5.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本组药用枳实15g,
厚朴9g,薤白、栝蒌各12g,桂枝6g。每日1剂,水煎服。[成都
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4):z53
6.枳实薤白桂枝汤临床运用: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治疗
支饮、渗出性胸膜炎、胃肠功能紊乱、肋间神经痛等,均取效。
[陕西中医,1986,(6):361]
7.栝蒌仁、桂枝、半夏、橘皮、厚朴、薤白、桔梗、枳实、
干姜。治胸痹,名栝蒌汤。
8.枳实、桂心、细辛、桔梗、青皮。治心痹,胸中气坚急,
心微痛,气短促,咳唾亦痛,不能欲食者,名枳实散。
人参汤
(又名:理申汤(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人参 炙甘草 干姜 白术各9g
上4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
3次服。
(功效)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主治)
主证;胸痹,胸背引痛,心中痞,四肢逆冷,倦怠少气,苔
薄白,质淡红,脉虚弱;霍乱,腹胀满,饮食不下,腹时自痛,
喜温喜按,呕吐,下利清稀,口中和不渴,多涎唾,舌质淡,苔
白润,脉沉无力。
副证:或便溏,或舌质湿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脉缓弱。
(临证加减)
1.胸痹心中痞虚证,气虚甚者,人参改用人参粉冲服,加
重剂黄芪;胸痛甚者,加肉桂、丹参、三七粉、元胡;兼有阴虚
之象者,酌加肥玉竹、麦冬;挟痰浊甚者,加栝蒌、薤白、半
夏、菖蒲。
2.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本组慢性胃炎均为低酸
性,以附子理中丸为基本方治疗。痛甚加元胡、良姜;腹胀加莱
菔子、枳实、槟榔、木香、厚朴、佛手;嗳气恶心呕吐,加竹
茹、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寒甚加良姜、肉桂,脾虚湿重,加
茯苓、草蔻、大枣、佩兰;食欲不振,加砂仁、木香、神曲、谷
麦芽、山楂。认为本病主要属于脾胃虚寒,常表现为胃痛隐隐,
口淡乏味,喜温喜按,受凉或进食生冷、劳累易诱发,苔薄白或
白腻,脉沉细无力等症状。还观察到本方对虚寒胃功能紊乱、慢
性胃肠炎、溃疡病也有一定疗效。
3.理中汤的临床应用:以理中汤随症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
脾胃虚寒喜唾涎沫、妇女虚寒崩漏、月经过多、虚寒便秘等证。
寒甚者加附子、肉桂;崩漏加黄芪、当归、熟地。治疗过程中,
均2—3剂见效,随之调理而愈。
4.《伤寒论。霍乱》原方后之加减法:①“若脐上筑者,肾
气动也,去术加桂枝四两”,此即欲作奔豚之类,故去白术之壅
滞,加桂枝温肾行水,以平冲降逆。②“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
两”,吐多乃气壅于上,故去升补脾阳之白术,加生姜以降逆。
③“下多者,还用术”,如下利严重,乃水湿下趋,脾阳上升,
所以还须用白术升运脾阳,培土胜湿。④“悸者加茯苓二两”,
心下动悸,乃水气凌心,加茯苓甘淡以利水。⑤“渴欲得水者,
加术,足前成四两半”,渴欲得水,乃脾不散津,水饮停蓄,与
津伤燥渴不同,故重加白术,以培土利水,健脾运湿。⑥“腹中
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加人参,此者为虚痛,
痛必喜按,所以重加人参,以补中气.⑦“寒者,加干姜,足前
成四两半”,里虚太盛,故重加干姜以温中散寒。⑧“腹满者,
去术加附子一枚”,腹满乃阳气不充,寒邪阻遏,故去白术之壅
补,加附子辛热以助阳胜寒。[椿庭绍方辨.日本名著出版社,1983]
5.泄泻加陈皮、茯苓,名补中汤;溏泄不止,加附子。
6.霍乱,心腹绞痛,吐泄不止,足冷脉沉欲绝者,先服盐
汤探吐,后用本方加厚朴、苍术、砂仁、香附、木香、陈皮、枳
实、肉桂有良效。腹痛,额头痛,黧黑,手足收引,脉绝,气息
者,为中寒暴死症,加附子有奇效.如附子中毒,煎甘草、干姜
等分,或煎黑豆服以解之。
7.急阴症,腹中寒,手足冷,甲青,少腹痛,囊缩,加陈
皮、附子、半夏、丁香、茯苓、沉香、神曲、木香、吴茱萸,再
加姜枣少许水煎服立效。急阴症人事不省,盐置于脐加艾炙,以
苏醒为度。
8.中寒伤寒证,自利不渴,寒盛,呕吐,霍乱吐泻,手足
厥冷,加附子,如诸症退,但吐不止者为死症。
9.久泄者,加白扁豆、山药、莲子肉、木香、车前子、粳
米有良效。
1O.噤口痢或久痢,或痢伴呕,或吐伴自利者,加粳米、石
莲肉、附子、石菖蒲。
11.产后自利不渴,加黑炒干炮姜有奇效。
12.小儿痘疹,无黑靥,自利者,加附子、黄芪、肉桂
有效。
13.体本虚弱之人,眩晕者,加陈皮、半夏、砂仁有效。
14.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生姜、半夏;利多
者,加白术;心悸者,加茯苓;渴者,倍白术;腹痛者,倍干
姜;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厚朴;病退而不食者,加白豆蔻、
橘红、麦芽。
15.太阳病外证未除,而大便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
解之“协热利”,本方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
16.犯寒湿之气,人事不省,腹痛自利者,加附子,名附子
理中汤;或用于手足厥冷有良效。
17.太阴即病,伤寒自利,不渴;或霍乱吐下,心腹痛,手
足厥冷,去白术加附子,名四逆汤,有良效;或霍乱吐泻,加青
皮、陈皮,名治中汤;呕吐加丁香、半夏、砂仁;饮食不进,完
谷不化,泄泻不止,加砂仁、陈皮、附子、茯苓有良效;再加扁
豆、粳米,砂仁尤为有效。
18.泄迁加陈皮、茯苓,名补中汤;溏泄不止,加附子。
茯苓杏仁甘草汤 ’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lO---15g 杏仁lOg 甘草3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日3次,每次温服
100ml。
(功效)宣肺化饮。
(主治)
主证: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咳逆唾涎沫,小便不利,苔
白腻,舌质淡,脉沉滑。
副证:喘息,胸背痛,舌苔薄润。
(临证加减]
L若胸中闷痛者,加栝蒌、半夏,以通阳化浊.’
2。眩冒,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升清。
3.吐涎沫,脘部冷痛,酌加干姜、吴茱萸、肉桂,以温中
降逆和胃。 、
4.心下胀满,加枳实或与橘枳姜汤合用。
5.呃逆者,酌加枳壳、竹茹、半夏,以降逆止呕。
6。伴有水肿者,酌加薏苡仁茱、冬瓜皮、大腹皮、防己,
以健脾利湿。
7.咳喘痰嗽,肺气失宜者,与二陈汤合用,以加强宣肺化
饮,下气消痰之功.,
8.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之胸痹的探讨:按本方盖治胸中的瘀
血之(胸中塞,扑扑而跳)胸痹,何以言之。《本草》杏仁主产
乳金疮;《千金方》治月经不调。杏仁汤内杏仁、桃仁并用,是
杏仁亦有治血之功。宜用桃仁而却用杏仁者,岂不以能利上焦之
气故耶?《千金方.被打门》治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闻人
声,胸中气塞短气方,即本方。《外台》引删繁,疗下焦虚寒损,
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闻人声,胸中气塞而短气,茯苓丸
方,即本方加人参、厚朴、干姜、黄芪、桂心、当归、川芎、干
地黄。《三因方》鸡鸣散,用杏仁、大黄,以治从高堕坠下,及
木石所压,因考本方则治有瘀血之胸痹。橘枳姜汤,治气滞之胸
痹,当知前条由虚实而分其治。本条由气血而分其治甚明。从前
注家所说,率云治气,竟不言二方之别,要暗中摸索,求焉而不
得者也。[椿庭经方辨.日本名著出版社,1983]
9.胸痹的辨证治疗:根据《金匮》治疗胸痹的理论,以栝
蒌薤白半夏汤为主方,因证候不同而合人参汤、橘枳姜汤、茯苓
杏仁甘草汤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为83.8%。[新医药学
杂志,1975,(6):42"1
橘枳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橘皮20g 枳实9g 生姜15g
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ral,分温2次服。
(功效}宣通降逆,行气散水.
(主治)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气逆痞满,甚则呕吐,
舌苔白腻,脉沉滑。
(临证加减工
1.若伴有呕逆者,酌加干姜、半夏、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2.停饮胸满,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导饮利水气。
3。气滞胸满,加木香、砂仁、枳壳以行气化滞。
4.本方合栝蒌、薤白治胸痹(通阳降气化痰)。
5.本方加半夏、茯苓、栝蒌、薤白,重用陈皮,治慢性气
管炎。
6.橘皮枳术丸:陈皮、枳实、白术。治胸痞.[杂病源流犀删
7。橘半枳术丸:橘皮、枳实、半夏、白术。治饮食伤脾,
停积痰饮,心胸痞闷。
薏苡附子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薏苡仁12g 制附子12g
上2味,共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服3g,白开水冲饮之。
亦可水煎服。
(功效]温里散寒,除湿宣痹。
(主治)
主证:胸痹,喘息咳唾,胸背彻痛,短气,形寒,四末厥
冷,筋脉拘急,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或沉紧。
副证:寒湿痹证,腰膝疼痛,肢重屈伸不利。
(临证加减)
1.治寒湿胸痛,本方加白芥子、苏木、丹参、柴胡、白芍、
元胡等味;若改用汤剂用时可酌减量。
2.治胸痹胸痛,本方加栝蒌、薤白、半夏、赤芍、红花、
降香、当归等。
3.寒湿胃脘痛,酌加干姜、吴茱萸、川椒、高良姜等。
4。本方合乌药甘草汤治坐骨神经痛。
5.本方加茯苓、苍术、川萆薢、川椒、小茴香,治塞瘴.
6.本方加味治疗胸痹:药用薏苡仁50g,附子20g(先煎)。
胸背刺痛,唇舌紫暗加川芎、丹参;胁痛太息、烦躁易怒加柴
胡、白芍;胸脘痞闷,呕恶多痰加苍术、半夏;气短乏力,纳差
便溏加茯苓、白术;头晕心悸,失眠烦热加生地、麦冬,附子酌
减;畏寒肢冷加桂枝、茯苓,附子酌增。每日1剂,水煎服。[国
医论坛,1993,(6);173
7.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并积液:药用薏苡
仁60g,炮附子(先煎)、败酱草、赤芍、益母草各30g,郁金、
枳实各15g。脉数便干加大黄(后下)15g;上腹痛甚加白芍
30g,元胡15g;有结石加金钱草或海金沙30g;轻度发热加银花
30g。每日1剂,水煎服。[国医论坛,1993,c5,;341
8.关于胸痹缓急:历代注家对“胸痹缓急”见解不一,归
纳起来约有四种。
(1)指胸痹痛势的缓急。程云来:寒邪客于上焦则痛急,痛
急则神归之,神归之则气聚,气聚则寒邪散,寒邪散则痛缓.吴
谦:缓急者,谓胸痹痛而时缓时急也。
(2)指胸痹急证.周杨梭: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
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丹波元坚:盖此缓急,
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
(3)指由胸痹导致筋脉的缓急。尤在泾:阳气者,精则养
神,柔则养筋。阳痹不用,则筋失养而或缓或急,所谓大筋软
短,小筋弛长者是也。陈修园:胸痹为手少阴之君火衰微,以致
足少阴肾之阴气上弥,势盛而及肝,肝主通身之筋,今筋时见缓
急者,乙癸同病也。
(4)指胸部左右之缓急。邹润安:注家于缓急二字,或指筋
之引纵,或指为痛之休作,殊不知痛仅胸痹中一证,胸痹者,不
必尽痛。筋之系头项手足者,即为引纵,未必竟由胸痹;胸痹而
并有筋病,亦非引则纵,非纵则引,又未必乍纵乍引,故注缓急
者,当阐明缓急之故,确指缓急之据,然后其证可得明也。[中医
学解难。金匮分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桂枝生姜枳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生姜9g 枳实15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温2或3次服。
(功效)通阳散寒,化饮下气。
(主治)胸闷短气,心中痞满,呕逆嗳气,畏寒喜热,苔薄
白,舌质淡,脉沉弦。
(临证加减)
L痛甚者,加香附、木香、细辛,以理气止痛。
2.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 3.阴寒甚者,加制附子、蜀椒,以温阳祛寒i
4.痰浊较甚,胸闷脘胀,加菖蒲、厚朴,以化浊开窍,宽
胸降气。
5.咳嗽痰多,加杏仁、陈皮、茯苓,以止咳化痰.
6.胸闷气塞较甚者,与栝蒌薤白半夏汤合用,以通阳行痹。
7.心中痞的辨析:“心中痞”有的注家认为是“胸痹”之轻
证,言“痞言其塞,痹言其闭”。还提出“痹与痞,轻重之间
耳”,这种见解有失张仲景原意。从以上条文病变的部位来看,
“心中痞”的病变不是在胸中,而是在心下,这是应当加以区别
的。[金匮要略自学辅导,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8.本方去枳实,桂心易桂枝。加胶饴。治心下痞,诸逆悬
痛,名挂心三物汤。[千金要方] (原文]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萋薤白半夏汤主之。(4)
栝萋薤白半夏汤方:
栝萋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曰三服。
(词语注解] ①不得卧:指不能平卧,卧则喘咳更甚。
②心痛彻背:《说文》:“彻,通也”;《广韵》:“彻,达也”。心痛彻背,是一种牵引性
疼痛,即心痛放射至后背,牵引背脊亦痛。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痰浊特盛的胸痹证治。本篇上条叙述了胸痹的主症和主脉,而
本条没有提出,这是省文法。本条首冠“胸痹”二字,必然具备上条“喘息咳唾,胸背
痛,短气”等主症和“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的主脉。本条是承上条进一步论述
胸痹证治。从胸痹不得卧句,可以看出不仅有主症存在,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由喘息
咳唾,短气发展到不得卧,是因痰浊壅塞胸中,肺气上壅更甚,卫所不能人阴,神气失
守,喘咳更加严重。由胸背痛发展到心痛彻背,因背为胸之府,心之俞在背,痰涎壅塞
胸中,痹阻心阳不能布达于背部,脉络不通,故见心痛,且牵引背部亦痛。“不得卧”一
证,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有两处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为风寒外阻,诱发痰
饮,病属支饮,是小青龙汤证。本病喘息咳唾,不得卧,为胸阳不振,痰涎壅塞胸中所
致,病属胸痹,病较上条重,故于通阳散结、豁痰下气的栝蒌薤白白酒汤中加半夏一味,
祛痰开结、逐饮降逆.
历代医家对本条原文并无歧义,惟沈明宗认为此条乃痹邪偏犯心包为病;曹颖甫提
出与皂荚丸证、小青龙汤证相区别;黄树曾详析胸痹、支饮、肺痈病之异同。
(方药评析} 本病病机为胸阳不振,痰涎壅塞胸中。治法为通阳散结,豁痰下气,逐
饮降逆。方中栝蒌开胸涤痰,薤白疏滞散结,半夏逐饮降逆,祛痰开结。本条较上条病
情重,故于条方中加一味半夏,以加强豁痰降逆之力。
(文献选录) 徐彬:此冠以胸痹,是喘息等证或亦有之也。加以不得卧,此支饮之
兼证.又心痛彻背,支饮原不痛,饮由胸痹而痛,气应背。故即前方加半夏,以去饮下
逆。(《金匮要略论注》) 、
沈明宗:此痹偏于心包与俞穴也,痹邪偏侵心包,气逆不利,则不得卧;然心俞在
背,心包与俞相应,故心痛彻痛。而上焦阳虚,火不生土,脾虚则津液化痰,以前汤开
痹,加半夏而消痰饮也。(《沈注金匮要略》)
张璐:心痛彻背者,胸中痰垢积满,循脉而溢于背,背者胸之府,故于前药但加半
夏,以祛痰积之痹逆也.(《张氏医通》)
尤怡: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其痹为尤
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援也,故于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金匮要略心典》)
曹颖甫:咳而上气,时吐浊,但坐不得眠,与此证不得卧相似,惟不见黄厚胶痰,则
非皂荚丸证可知;咳逆倚息不得卧,为风寒外阻,吸起痰饮,与此证不得卧同,而心痛
彻背为独异,则非小青龙证可知。夫肺与皮毛,束于表寒,则寝成留饮,甚至倚息不得
卧,惟胸痹痛为胸痹的证,固当从本证论治,特于前方加生半夏以蠲饮,所以别于前证
也。(《金匮发微》)
黄树曾:胸痹不得卧,与支饮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内饮外寒之咳逆倚息不得卧,肺
痈之喘不得卧不同。胸痹有胸背痛之证,而支饮等证则无也。胸痹由于胸中阳气虚而阴
邪乘之,致气阻而为痹,支饮则纯由于水饮腾肺,内饮外寒则又兼外邪,肺痈乃风热蓄
结于肺而成,原因既殊,见证自亦有异.支饮其形如肿,肺痈则胸满振寒,咳则胸中隐
隐痛,胸痹则胸背痛,内饮外寒则咳甚,其喉必痒也。(《金匮要略释义》)
(.临床应用) (1)治冠心病:上海第二医学院附三院冠心病组(12)用瓜蒌片(由上海
第十八制药厂供给)治疗lOO例冠心病患者,每次口服4片(El用量相当于生药31.2g),
每日3次。观察2周一14月,显效9例,改善67例,无效24例,有效率76%。
(2)治十二指肠憩室:熊氏治本病1例。顾××,女,46岁。胃脘痛已半年。诊
断为“十二指肠憩室”。胃脘疼痛喜按,食后痛剧,,因痛不能人寐,咽梗时呕,胸闷时痛,
二便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略弦。辨证胸痹不宣,气机郁滞。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陈
皮、橘络、枳壳、木香、炮姜、甘草,3剂后,胸腹痛基本消失。再作钡餐检查:憩室部
分缩小。
(3)关于本方的临床加减:赵氏认为本方常与苓桂术甘汤合用,或再加入干姜、陈
皮、白蔻等温中通阳,豁痰理气,取效更捷。若胃气胀满、噫气或干呕者,加橘皮、枳
实、生姜;动则气短、心悸、胸闷气塞者,合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心悸脉数者,加生脉
散、炒枣仁、生龙骨、牡蛎、当归;胸胀、胁下逆满、肢凉者,合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体
弱、便溏、心下痞满者,合用人参汤;阳虚而心痛甚者,合用乌头赤石脂丸;脉结代、心
动悸者,加炙甘草汤;头昏脉弦,阴虚阳浮者,加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腹部胀满,
肠有积气者,加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容易感冒,身体酸痛者,合用新加汤(桂枝、
白芍、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血瘀浮肿者,加真武汤及活血剂,当归、红花、桃仁、
藕节等。
(4)抬慢性胆囊炎:亢氏认为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多从胁痛立法,本病的主要病机
是阳气不运,气机阻痹,湿痰内壅,经脉不通。运用宣痹通阳、散寒化浊的瓜蒌薤白半
夏汤加味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5)本方的临床运用。王氏认为本方为通阳泄浊的代表方,凡痰浊壅阻的冠心病
心绞痛、心包炎、胸膜炎、噎膈病、胃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消化系统疾患(包括食
道癌、胃癌、十二指肠憩室)、气管炎、肋间神经痛,慢性胆囊炎,证见胸痛胸闷,或痛
引肩背,胃脘痛胀,吞咽梗阻,恶心吐痰,大便艰涩,舌苔白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化
裁,有一定疗效.
(6)治煤矿工尘肺合并肺部感染:樊氏用小陷胸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栝蒌
15g,半夏9g,黄连6g,薤白10g,桂枝6g,生龙牡各1Sg,杏仁log。水煎服,每日工
剂。2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33例患者,显效28例,好转3例,无效
2例。本观察对体液免疫进行了观察,经统计学处理IgG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本
观察结果表明,对改善尘肺症状、控制肺部炎症改变、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有显效。
(现代研究) 瓜蒌薤白半夏汤能显著降低蛙心缩振幅,呈负性肌力作用。第四军医
大学认为“通阳化痰”方剂(全瓜蒌、薤白、半夏、当归、牛膝、藏红花、生地、赤
芍)对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明显的减轻作用。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