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生病,这个千古话题凭我的知识无法回答,但我们的先贤们早已有定论。在汉代时,中国出现了一本流传百世的医书《伤寒论》。《伤寒论》把生病的原因归纳为三条: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和外伤。人体经脉不,造成气血周流不畅,在某一点或某一处出现问题,或发生部分障碍,影响气机的正常升降,形成四肢九窍的血脉壅塞不通,所以人体内就会产生病变。外伤就是一些外因所致,你房事、九伤、虫兽等伤等。 《扁鹊心书》记载的一些病例有说,灸关元300壮,能从白天灸到半夜三更去,是连续一次灸300壮。在孙真人的《千金翼方》中有大量关于灸法的内容。分几次灸的案例叫做几报,例如灸关元50壮,三报之。这就是要一次灸50壮,灸三次。如果不注明几报,都是一次的量。《灸縄》中也有记载,原文如下:根据辩证取穴,取用相应孔穴,一般均以一穴为准,不超过两穴,对需要反复和持续施灸的病人特别相宜。可以嘱咐家人协助日夜施灸,每次施灸时间不少于1.5-2小时,时间太短,效果不佳。作用虽对火针代灸为缓慢,但方法简便,刺激温和,是灸疗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想想,难道古人不会上火吗?他们可估的是直接灸的,其实不然,这就涉及到气的问题,在这里不做详述。 那么艾灸上火我是怎么解决的:重灸涌泉穴。 张隐菴注:“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足少阴为肾经,主水,五行中水居最下,此犹天一之水由至下涌出。 1.通过重灸涌泉穴,让火分散到全身去。我们在艾灸治疗疾病的时候,是从外面输入体内的阳火,它属阳、属火、纯阳无阴。火性延上,如果没有阴的干涉,必定上而不降,就会出现一些土火的症状。中医认为阳有余为火,其实上火不是我们的阳气太旺了,而是它在身体里运行,没有去该去的地方。而是停留在了不该停留的地方。 2.通过重灸涌泉穴,让阳中之阴肃降。中医认为:阳主升,阴主降。那么又说脾属阴主升,胃属阳主降。这个问题凭我的学问解释不了。我只认为,这句话不矛盾,因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为气,阳中阴为物质,阴中之阳为气,相互转换,相互生发。 3.通过重灸涌泉穴,做到引火归元。艾灸涌泉能引火归元,很多人也难以理解,明明是在增加了人体的总热量。那么补火为什么能引火归元?咱们用物理学解释一下。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所具的质量而在物体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小。这就是为什么质量小的天体都绕着质量大的天体做有规律的天体运动。就如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地球把大气、人类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其上的道理也一样。火是炎上、外散的、一般来说,人体上部,外部的阳气更多,对下部、内部、的阳气本就容易形成一个引力优势。 如果阳虚在下或内,这种引力优势就更明显了,于是虚阳易受上部、外部阳气吸引,而上浮或外越,形成内真寒外假热或下真寒上假热的阳虚阳浮证。这就是增加了人体的总热量,反而可以治疗一些有上热或兴奋症状,如高血压、失眠、焦躁等病症? 因此,补肾火就类似增加下部、内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外部、阳气抗衡的力量。使全身的阳气为已所用,达到引火归源的目的。 4.艾灸涌泉穴,满口皆生津。在韩国,艾灸膏肓穴,是很流行的保健穴位。但在长时间灸膏肓的时候,会出现嘴巴燥渴、嘴唇干裂的情况,那是因为上焦里面气很旺,无法通达到中焦和下焦。如果这时候你去灸关元,涌泉,气就会往下走。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增灸足三里,灸完就会把这热气往下导。以实现我们的目标,把热气导到脚里面去。 以下是原文的两个艾灸案例,以图片形式显现: 作者:朱超平 文章摘至第五届国际灸法大会学术论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