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拍跟死神抢人命,看完哭着给满分

 卧龙十四 2018-04-11

两年前,记录中国医患真实故事的《人间世》火了——


上海瑞金医院里,试图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病患和拼尽全力的医生间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在中国“看病难”的现状。



一年多前,讲中国妈妈生娃故事的《生门》也火了——


那些加诸在中国女性身上的,来自传统和现实的压力和哀愁,都聚集在忙碌的医院妇产科里。



在我们这个并非施行免费医疗的国家,生病上医院,本就是个自带流量的话题。


就在上个月,又一部医疗纪录片在番茄台开播。


比起现实压抑的《人间世》和《生门》,它的调调稍微轻松些,视角也更日常。


它讲的, 是我们拨打120后发生的事——


生命时速

紧急救护120



120,一个我们从小就被大人教导,要牢牢记住的号码。


肉叔对它的印象基本都是:“滴嘟滴嘟”闪着红蓝相间的灯,车一停,跳下来几个白大褂,用担架把病人抬上车就走。


图文…呃…无关


但120的急救人员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这部《生命时速》告诉你。


第一集,就直接带你进入他们肾上腺素飙升的工作现场。


这天深夜,拨通120电话的,是上海市北医院急诊抢救室——他们那有个心梗的病人,需要马上送到就近一家医院的胸痛中心接受专业治疗。


收到120调度中心通知的三位急救人员,马上坐上救护车。


赶到市北医院接人,才发现情况远比自己想得严重:这个病人犯的是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在急诊室里短短一小时,已经因为室颤被电击除颤了八次,刚刚稳定下来。(室颤:一种致命性的心率失常)



转院迫在眉睫。


但对一个连着室颤八次的心脏病人来说,短短的转院路,也是一次凶险的生死途。


在救护车上,急救医生吴昕一边准备着除颤的工具、翻看着病人病历,一边紧盯着身旁的监护仪。



就怕他再来一次室颤。


这室颤也是不跟医生客气,马上就来了……吴昕立即拿起一旁待命的仪器,给病人除颤。


在其陪同亲属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就把生死关头的病人往我们这边拉了一把。



驾驶位的急救拍档察觉到异样,回头问他什么情况,吴昕镇定地回:发室颤了,又回来了。



三人不多话,但谁都知道这情况有多紧迫,室颤要再一次发作,难保会有救命仪器也hold不住的时候。


他们紧密配合:吴昕在后头盯着病人;驾驶员陆坚宗加力踩油门,将救护车飙到时速140;急救员张星则联系120调度中心通报情况,让目的地医院赶紧准备医疗设备。



这时已经是凌晨一点,熟睡中的市民大概想不到,此刻窗外街头正上演着一场救护车版的《生死时速》。


五公里用时3分40秒,病人被平安地送进第十人民医院手术室。



这一次夜班出车任务,顺利完成。


但另外一桩任务,就不那么顺利了。


还是一个夜晚,调度中心接到电话,是一个重症肌无力的病人,“人已经快不行了”。


吴昕、张星、陆坚宗三人组再次出动。


张星见到病人已经呼吸心跳全停止,毫不含糊,一上去就开始做胸外按压。



另外俩人也没闲着,陆坚宗给病人做面罩呼吸,吴昕盯着监护仪,同时给病人做静脉开通准备注射肾上腺素。



一支肾上腺素打下去,再一支肾上腺素打下去……电击除颤,又一次除颤,再一次除颤……还有除了电击时,从未停下过的胸外按压。



整整30分钟。


病人家属在一旁看着,捏紧了拳头,肉叔在电脑屏前看着,也不禁捏紧了拳头。



没人想放弃。


期间出现过一点看似要回来的迹象,但在用掉8毫克肾上腺素、经历10次电击除颤和半个小时几乎连续不断的胸外按压后,病人还是回天乏术。



三人的心情都很沮丧,但他们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场目睹家人死亡的家属比他们更需要安慰,况且他们还得赶紧整顿心情,准备迎接随时会来的下一次工作。



《生命时速》让我们随着120急救队,直接进入与死神抢时间的生死场。


不看不知道,原来做120急救队是这样的。


不少人都以为120急救是简单轻易的工作,接到电话就去运伤患到医院,看起来也不像医院医生那样要求专业的技术。


但其实呢?


干急救,需要丝毫不输急诊科医生的医学知识和判断力,还要在仪器和救治条件有限的现场,临场施救,更考验急救医生的适应力和应变力。


工作累人:轮一班就是12小时,早上八点上班,到中午就已经出车六七次,还常常没时间吃饭。



我们在电视上常见到的胸外按压,并不只是随便按按而已,要达到有效的心肺复苏效果,按压强度要每分钟100次。


体力再好的医生,连续做个两分钟的标准胸外按压都会大汗淋漓、气喘不已。


手套里全是汗


院前救治还经常意味着并不完美的医疗环境:家里,马路边,还有各种事故现场。


急救医生甚至需要在堆满垃圾和人体排泄物的房间里、钻到发生了车祸的卡车底下救人。



上海棚户狭小陡峭的楼梯,一人上下都困难,何况三个急救人员,抬着一个病人。



还要心理素质够好,救治不是在隔绝病人家属的手术室,急救医生救人的时候,常常少不了病人家人的围观,现场的焦点、压力全在你身上。



更别提这是份枯燥的工作,天天乘着小车满城跑,还会让人情绪低落——因为遇到的又多是重伤重病患者,当中一部分,拼尽全力了心跳也还是回不来。


急救这一行,吃的是青春饭。


食不定时,几十斤重的急救箱天天提着跑,抬抱病人上上下下,年轻还能扛扛,年纪大了,体力也会跟不上。


所以《生命时速》拍的三支急救队,除了从业28年的姚明医生,全是二十多三十几岁的年轻人。


它甚至是一个高危的职业,去年11月就出过这样的新闻——



《生命时速》里没拍到这么夸张的,但光是市民对120的误解和不信任,就已经够头疼了。


肉叔现在才知道,原来真的会有人把120急救车当出租车用——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才知道,这家人是想让他们将家里老人送去养老院。



有个女孩睡觉落了枕,也打给120让人来“救”。


更有甚者,因为无聊,想有人理他同他说话,一天内打了三次120:每次都谎称不舒服,到了医院医生没检查出毛病,自己回家后又接着打电话。



有的人,病情其实并不重,附近医院就能看,非要去路远的大医院;还有的,明明病人只是发热症状,家属非说是脑梗,跟医生相持不下。


面对这些病患和家属,医生们又气又没办法。


气不但在病人们的不讲理,更是在于——这可是宝贵的公共紧急医疗资源啊,在这里被非必要的事情占用了时间,要是突然来了个急症,他们可能来不及去救。


没法子,干这行就是少啊。


120急救员一直是个缺口很大的职业:苦、累、钱不多,有的岗位还没编制,留不住人。



《生命时速》所拍摄的上海已经是全国120急救配备最成熟的城市。平均每4万居民配一台急救车,远超每5万人一台车的国家标准。


尽管如此,人手还是不够。


拍这个节目,吴昕医生有一点私心:希望更多人认可这个职业,加入到急救的团队中来。


有多少人看过节目后被使命感召、立志加入急救队肉叔是不知道。但在这档节目播出后,吴昕医生和他同僚们,倒是都火了一把。


在节目组的镜头下,这些我们从不了解的医护人员们,都被拍出了既专业、又可爱的一面。


急救队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长相斯文又单身的吴昕自然是其中的流量担当。


认真工作的男人最帅气,在十分不不便利的条件下,他歪身缩在床头,也能5秒完成插管。



偶像光芒还引来了家属阿姨的八卦:小伙子结婚了没有啊。


急性子的急救员张星有时候说话会比较不客气,但你看他这个给人急救过后浑身汗的样子,就知道他对病人并不止交出了体力和体液,还有一片真心。



另一支急救小组的医生郜素燕对人温柔又细心。


救护老婆婆的时候,会对对方一直鼓励,帮她擦去脸上的雨水



同队的驾驶员张亮刚30岁,长得挺帅人也耐撕,担架上的老婆婆因为紧张一直扯他的裤子。好小伙子,一直忍着,裤子快掉下来了才跟老婆婆“投诉”。



还有年龄最大的姚明医生,是上海首批急救医生中的一员。虽然他身高和发量都不及同名的前球星,但论经验值绝对是急救队一哥。



外表看着很严肃的他对拍摄工作人员hin友善,对小朋友更是异常温柔——


一个小朋友跟爸爸坐电瓶车,电瓶车翻了车,大人受了伤,小孩没事但吓得够呛。


救护车上,姚明医生见孩子紧张,就让小朋友靠着自己坐,伸手拍拍他的小腿安抚他。



到了医院后,驾驶员肖月龙还给孩子擦脸洗脚,给买果汁安慰。



节目出街后,这些可爱的急救人员们都圈了不少粉,成了“偶像”“网红”。


吴昕医生跟着导演上了节目。



疑似肖月龙还亲自“下场”,在豆瓣上与网友互动。



很可爱的一群人。


他们既是穿白衣的急救天使,会为了病人奔波、流汗、甚至流泪、气愤。


又是充满了烟火气的平常人,再忙也努力地把生活经营好。


郜素燕白天上班前,会给同样做急救还没下班回家的老公准备水果,交班时见着了,夫妻俩甜甜地抱抱亲亲一个。



忙到没空回家陪女儿的张星,视频远程看女儿弹钢琴、跟她聊天。



成功抢救回一个人,吴昕三人组会高兴地去吃个宵夜,以水代酒,干杯庆祝。



这种急救医生的小日常,在每集里,都时不时可见。


制作组并不想把节目拍得太苦,而是想把《生命时速》拍出甜酸苦辣齐全的劲道生活感。


我们选择的故事也是这样,不是一味煽情哭哭啼啼。如果这一个故事是喜剧结尾,下一个故事可能就比较震撼,再下一个可能就讲讲医生日常。


小小120急救车在人世间行走施救,见过生死劫难,也目睹上海市街头巷弄间的各种温情。


总有邻人、路人愿为病人伤患伸出援手。


家里保姆生病,雇主为她打120,她儿子专程赶回来陪她上医院看病。



好心肠的邻居大爷,给发病的邻居拨打120,之后还陪着对方的太太一起去医院,忙前忙后排队挂号。


热心助人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不但陪着病人去医院,还动作麻利地给病人接呕吐物。



还有给打工仔叫救护车的上海阿姨,见到车祸发生打电话叫急救还帮着伤者将摩托车骑到医院、连姓名电话都不愿留,笑笑就转身走的两位小伙子……


最让肉叔感触的是这个画面——


早产婴儿紧急转院,遇上车流高峰。急救员张星用旷音器告诉社会车辆让道。


得知救护车上的是个婴孩,高架桥上的车子,都纷纷靠边,给急救车让路。



急救车的故事,折射出的不仅人间的苦涩,还有人与人之间暖意洋溢的互助温情。


生活很难,生病很痛,但《生命时速》还想让你透过这痛和难,尝到一点甜。


它来自伸出手的路人邻人,来自这群奔波救人的制服天使。


毕竟,就像驾驶员肖月龙说的:


Ambulance,就是“俺不让你死”啊。



想看的,优酷就有。


编辑:大鸟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