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浩然 来源瞭望智库(zhczyj) 1
就像病痛没有彩排,一直都是突如其来一样,片子一开始,也没有温情脉脉的铺垫,直接呈现了深夜上海街头的一场生死追逐。 夜晚1点左右,大面积心肌梗死的病人,8次电击除颤后仍未脱离生命危险,需要转院进行手术,情况相当危重。 转院途中谁也无法保证病情不恶化,颠簸的车厢里,医生一边翻看病人的病历,一边用眼睛余光盯着监护仪。 突然,病人心脏停跳,医生赶忙起身拿起除颤仪进行电击,心跳又回来了。 与此同时,驾驶员稳稳地踩着油门,另一名救护人员也没闲着,把病人的相关情况通报急救中心。 灯火如昼的120急救中心大厅里,工作人员把病人的相关情况及所需仪器提前告知目标医院。 最后,5公里的路程仅用了3分40秒,病人被安全送达,并成功得到救治。 但有时候,拼尽全力,没出现一个失误,却无法把人救回来。 同样是面临心跳停止的病人,在另一次急救中,救护三人组又打了一场无比艰难的战役。 插管、胸外按压、呼吸道管理、静脉开通,同时还紧盯着监护仪上若有若无的微弱波动……一系列动作都有条不紊。 三人轮番上阵,不停按压、除颤、用药,等待病人心跳回来的那一刻。 然而,30分钟的抢救,三人轮换了15次的胸外按压,将近8毫克的肾上腺素,将近10次的除颤,病人的心跳却终究没有回来。 这样直面死亡的画面,没有包装,却格外震撼。 跟拍的导演说,近距离看到病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时,扛着摄像机的他整个人都在发抖。 早已司空见惯的急救医生,是不是就能看淡生死呢? “最难的就是向家属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有时候真的是说不出口……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抢救,病人一点希望都没有,家属的眼光都聚焦在你身上,总希望能从你口中说出来有好一点迹象的话语,但是没有说出来,真的很遗憾。”
这让库叔想起了《人间世》中的一句话,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你付出感情最多的,往往是希望最渺茫的那一个。 但命,就是谁也说不准。 救护小组仅用12分钟就将一名54岁的尿毒症患者送达医院,大家都松了口气。 没想到转眼,病人情况就急转直下,氧饱和度持续不能上升,意识不清,经过一番紧张的抢救,还是未能被救回。 有时候,生命也会有奇迹发生,也有心跳呼吸都停了的老人家,经过抢救慢慢恢复了生机。 2 急救人员救的是人,这部纪录片拍的也是人,呈现了人们在面临生老病死时的悲伤、无奈、愤怒等。 比如,家属摇着医生胳膊苦苦哀求; 不断质疑医生的诊断;
被告知做好心理准备时的茫然无措; 亲人摆脱生命危险时的释然。
患者背后的故事也被镜头记录了下来。 第四集中,一位84岁的老先生夜间发病,急救中心得到预报是头晕,疑似中风。 后来急救人员了解到,老先生的老伴不久前因病去世,子女怕他伤心所以没有及时告诉他。 老先生知道真相后,非常伤心,心情极其激动,于是出现了头晕,言语不清的疑似中风状态,在救护车上,老人还喃喃念叨着“老太婆”。 老先生感觉稍微好点之后,就吵着要回去,因为第二天是老伴的大殓。 风风雨雨相濡以沫了一辈子,怎么舍得让你孤零零的一个人走,爬也要爬回去为你送行啊。
除此之外,急救过程中也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让人瞬间感动。 下雨天,陌生人突发癫痫倒地,致后脑部受损,意识不清。 热心阿姨一直守在他边上,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一位维族小伙子为晕倒在街头的路人拔打了120,主动帮助救助人员抬抱病人。 病人上车后想呕吐,维族小伙子立马拿出袋子接呕吐物,比120急救员的速度还快。 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伙子说,自己曾在兰州遇到类似的情况,被一个路过的老太太热心救助。 一个人的善良,有时候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 一名早产婴儿急需紧急转院抢救,当时正值下班晚高峰,高架桥上的车辆听到警笛后,整齐划一地把中间通道让了出来。 15公里的路程,急救车仅用15分钟的时间到达指定医院。 常常听见有人感叹社会残酷,世态炎凉,人心冷漠。 但其实,这世界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 3 惊心动魄的救治过程,不仅体现人情冷暖,还能凸显出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 比如,医疗资源的滥用。 按照规定,院前急救“在任何环境里,任何条件下,遇见任何病人,都迅速反应、积极救治。” 但这种强制性的规定,却被一些人钻了空子,肆意浪费资源。 普通的发烧,家属却强烈要求把病人送到16公里远的医院。路远且堵,急救人员只得反复劝说。 “普通的二甲医院就可以解决的。” “非常耗时间,后面比较着急的人叫不到车了。” “这种症状,任何一个三甲医院都可以看的。” …… 家属一时语塞,却仍不死心,拔通了女儿电话。
家属执意坚持要去指定的三甲医院,哪怕面临晚高峰,横跨4个区,途经49个红绿灯,长达16公里,家属也丝毫不愿让步。 救助小组碍于规定无法拒绝,只得叹着气出车。 一方面,面对疾病,小心为上确实没错;但另一方面,当厄运降临,人性的自私也无所遁形。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睡觉扭到脖子、小型擦伤等并非紧急症状,明明有能力自行前往医院,却把救护车当做高级出租车。 一些孤寡老人,为了排解空虚,也经常拨打120来取乐,无病无痛却一天打三四次急救电话,让医护人员白跑一趟。 反正会付钱,急救车为什么不能随叫随到? 当然不能。 因为急救车是稀缺资源! 库叔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
拿上海来说,作为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只有救护车800辆左右,承担着全市2400万常住人口的日常急救,平均每4万人才拥有1辆。 车还可以花钱配备上,真正稀缺的其实是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急救医师,其实很不容易—— 一是要能力强。 院前急救遇到的患者病情复杂多样,急救医师需要掌握多学科医学知识和急救能力。 二是任务重、压力大。 除了经常面对死亡外,他们还会被紧张的病人吐一身秽物,做心肺复苏做到从手套中倒出汗水,忙到来不及吃饭……
前不久,成都一位急救医生在救护车内充当病人的“人形支架”引来不少赞誉。 新闻照片中,肖医生半蹲着,双手用力抓着急救床和座椅保持平衡,呼吸不畅的病人整个趴在他身上,这个姿势从救护地点到医院保持了整整二十分钟。 车祸现场,他们也可能像这样钻到车底下救人。 这些都是他们的日常。 三是待遇低。 手握多张专业证书,二三线城市的急救员月薪不过四五千。 四是不被重视。 高考时护理几乎是医学门类中分数最低的专业,相比之下,在欧美国家,护理是大学的重要专业,入学标准高,资格考试通过率低。 这就导致专业急救医师严重紧缺,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有车无人”的现象。 再加上一些人把叫救护车当成儿戏,让真正的重病者等待着、疼痛着。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反省的问题。 4 纪录片中也谈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在拍摄地上海,截至2017年底,65岁以上老人就有299万人,占总人口的20.6%。 也就是说,每5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人口老龄化不仅考验着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考验着我们的亲情与爱情。 急救人员曾上门救助一位老人,一开门,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家里环境极其恶劣,堆满了垃圾,门窗紧闭,大热天的电扇和空调都没有开,就在无法立足的杂物堆里,躺着一个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老人。 这位81岁的老人,在5年前老伴去世后就一直独居,子女偶尔来探望,还是老人的邻居发现情况不妙拨打了120。
老人身上有很多汗液,可能好久没有洗澡,散发出一股怪味。
将生你养你的父亲,抛弃在如此狭小逼仄的空间里,为人子女的于心何忍? 有人说,这就是久病床前无孝子。 也未必。 94岁的杨老太,因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已失智多年。 但看得出来,子女对她关怀备至,老人用什么药,血压多少,病情有什么变化,每天护理细节等都了然于胸。老人家里也被收拾得很干净,并配备有许多医疗器械。 其实,杨老太的子女也已进入古稀之年,二十年如一日照顾失智病人,所要承受的心理、体力和经济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但这一家人仍无怨无悔地坚持着。 还有心疼老父亲独自住在养老院,一下班就去照顾父亲,结果自己操劳过度的孝子。 年逾古稀依然不离不弃照顾百岁老母亲的好儿子。 这些,都是闪光的人性。 5 贯穿整部纪录片的,还有创作者们希望得到普及的急救知识。 每集下面都会适时蹦出一些急救小常识,比如,告诫人们在碰到有人突发心脏骤停或晕倒等紧急情况时,不能只是焦急地等救护车来,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急救,就是和死神赛跑,一点都不能耽误。 因为,每推迟1分钟抢救,病人死亡率就上升3%。 2017年1月6日晚,陈女士在杭州九溪骑电瓶车摔倒后被围巾勒住,导致颈椎损伤,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由于救治不及时而去世
这很让人痛心,一条鲜活的生命,因为错过了几分钟,就无法挽回了。 拿心脏骤停来说,如果10分钟内进行抢救,心跳恢复的成功率在18.9%,而10分钟后的抢救成功率只有4.4%,差别为4.3倍。 心肺复苏步骤 再比如脑梗,发生时缺血缺氧的脑细胞会逐渐坏死,最佳救治时间只有3小时,拖得越久,即便能生存下来,也会留有残疾。 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错过最佳急救时间而导致患者死亡的故事比比皆是。 所以,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很有必要! 但据库叔了解,我国的应急救护普及做得并不好,普及率仅有不到1%。 而法国达到了40%,美国是50%左右,德国更是高达80%…… 国外的急救技能普及率为什么这么高? 先来看美国。 美国很多高中和大学里都有关于急救知识的必修课程。在很多健康课上,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同学,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急救。 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抢救方法不同,面对需要心脏急救的病人,成年人、儿童或婴儿采取的措施就不一样。 在美国的很多公共场合,特别是人流较大的地方都会配备自动体外除颤机AED,确保突发的病人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援。 再来看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除了专业医疗系统拥有完善而高效的急救体系,志愿者也是应急救援的主力军,是专业救援队伍的庞大后盾。 而且,德国“急救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澳大利亚也同样是从娃娃抓起,约有40%的人口具有基础的急救知识,25%的家庭有常备急救箱。 此外,澳大利亚法律强制规定,一部分群体中至少要有一人具备急救知识。比如,根据澳大利亚职业与安全法的规定,一般一个超过25人的公司必须至少有一人以上进行过专业的急救培训和拥有急救证书。 针对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教育行业、社工类或其他服务类行业,澳大利亚还规定员工必须持急救证上岗。 还有日本,在公共场所安装AED急救设备的覆盖率达到80%,志愿者组织也在急救领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样,一般在公共场合如果有人突发疾病总能站出来几个懂急救常识的人。 可以看出,这些国家能把急救知识普及到这么广,就是因为重视急救,特别是在救助设备推广以及教育普及上,这恰好是我们的软肋。 想一想,你懂怎么急救吗? 不懂不要紧,现在重视起来,一点都不晚。 因为有专家表示,心肺复苏,就算你做得不标准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很多。 急救演练 这部纪录片,没有编剧,没有彩排,有的甚至来不及跟患者家属打招呼,因为疾病大多突然而至,摄制组扛着摄像机就开拍,事后赶紧跟家属确认。 库叔建议大家一定要好好看这部纪录片,在那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中,看到死的无法阻挡、悲伤流涕,看到生的困难重重、珍贵不易,看到医疗工作者的伟大与艰辛,时刻警醒自己珍惜亲人、珍惜生活。
参考资料: 东方卫视:纪录片《生死时速.紧急救护120》,东方卫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