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学中医书馆 2018-04-11
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芪9g 芍药9g 桂枝9g 生姜 18g 大枣lOg 上5味,以水800ml,煮取200ml,温服70ral,日三次。 (功效}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肢体痿弱无力,或周身疼痛, 舌质淡体胖,脉沉弱无力。 (临证加减] 1。血痹,游走疼痛,加牛膝、桃仁、红花、桔梗、鸡血 藤等。 2。中风,半身不遂,肌肉消瘦,气短自汗;或半身自汗出, 脉沉无力,若兼身痛,可加川芎、地龙、丹参、当归、元胡等。 3。产后身痛,腰痛,汗出恶风,舌淡,脉来无力,若出血 过多。可加当归、阿胶、杜仲、鸡血藤等。 4.本方加减治疗产后腰腿痛:根据产妇大部分有气血虚弱, 营卫俱虚,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易受风寒侵袭之特点,运用黄 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原方重用黄芪120g,桂枝15g。下肢痛加杜 仲、牛膝、木瓜各9g;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各9g;腰疼 重加补骨脂、川断、狗脊、肉桂等。[黑龙江中医药,1965,tl,:31-] 5.本方加减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基本方为黄芪60"~90g,桂 枝、白芍各lOg,鸡血藤30g,当归、白术、黄精各15g,生姜2 片。呕恶重加半夏、竹茹等;放疗后口干、咽燥、干渴加沙参、 麦冬、白茅根、金银花等;纳差加山楂、神曲、麦芽、砂仁等; 神疲乏力甚加人参、紫河车等;腰膝酸软加枸杞子、怀牛膝、菟 丝子等。每日1剂,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fs,:253 6。本方加味治疗不安腿综合征;临床诊断以不同程度反复发 作的腿部尤其是深部有特别不适感觉为依据,似虫爬、瘙痒或烧 灼样感,有时难以形容,难以忍受,活动后减轻,安静或晚上症 状加重。用黄芪30g,白芍60g,川牛膝20g,桂枝、地龙各lOg, 生姜6片,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工个疗程. 7。本方加减治疗多发性神经炎:感觉障碍为甚加当归、川I 芎;运动障碍为甚加附子、白术;营养功能障碍为甚加热地、红 花。[新疆中医药,1981,cl,,413 8。本方加味活疗末梢神经炎:黄芪45g,白芍、桂枝、当 归各lOg,桑寄生、鸡血藤各30g,生姜6g,大枣4枚。伴疼痛 加没药;伴肿胀加薏苡仁;皮色紫暗加桃仁;上肢偏重加片姜 黄;下肢偏重加怀牛膝;肌肉萎缩加服人参养荣丸或十全大补 丸;糖尿病患者配合口服降糖药物。LZ宁中医杂志,1991,fl,:36-] 9.本方加味合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药用黄芪30g,桂 枝、赤芍、白芍、当归、威灵仙各15g,生姜、大枣、甘草各 lOg,白芷、防风、秦艽各12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服, 10日为1个疗程.用牵正散(全蝎、白僵蚕、白附子各20g,共 为细末)每次3g,每日2次,温开水或温黄酒冲服。儿童剂量 酌减。[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 fl,:22] 10.治疗肢体麻木:本方用黄芪25g,桂枝、白芍各9g,生 姜、大枣各12g.气虚重用黄芪,加党参、白术;阳虚加制附子、 当归、熟地;血虚加当归、阿胶(烊服)、鸡血藤;血瘀减白芍, 加赤芍、川芎、当归、红花;湿阻经脉加陈皮、云茯苓、薏苡仁、 苍术;上肢麻木加羌活;下肢麻木加牛膝。每日工剂,水煎服. 10日为l个疗程,治疗l一3个疗程。[中医研究,1995,t5,:39-] 11。本方治疗产后尿潴留:基本方为黄芪30g,桂枝、当 归、炒白芍、茯苓、桔梗、通草各lOg,生姜6g,炙甘草5g。 便秘加大黄6一10g;气虚加人参10~15g;偏阳虚有寒者重用桂 枝加高良姜lOg;低热,恶露腥臭者加黄柏、车前子各lOg。每 日1剂,水煎服。[河北中医,1992,c5,;36] 12.本方治疗银屑病:药用黄芪50g,桂枝、当归、防风、 连翘各15g,甘草lOg.进展期加生地30g,双花20g,天花粉 15g;瘙痒重加白藓皮30g;静止期加丹参、赤芍各25g,薏苡仁 20g,天花粉15g。[黑龙江中医药,1990,cz,:18] 13.本方加当归、制附子、鸡血藤治雷诺综合征。 14.本方加天麻、甘草、当归治肝血不足,脉络瘀阻之癫痫。 15。本方加防风、当归、白术、党参、苦参、怀山药治慢性 荨麻疹。 16.本方加炙甘草、柏子仁、苦参、麦冬治窦性心律失常。 17.葛根、羌活、升麻、炙甘草、白芍药、黄芪。水煎,食 后服,治鼻出血多,面黄,眼涩多眵,手麻木等,名黄芪芍药 汤。[兰室秘藏] 18.黄芪、当归、肉桂。水煎服,治妊娠畏寒腹痛而堕胎 者,名黄芪补气汤。[傅青主女科] 19.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水 煎服.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寒涩,口角流涎,大 便于结,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者,名补阳还五汤。 20.本方加甘草.治黄汗,身重汗出,肌肉跳动,胸痛腰腿 疼痛,烦躁,小便不利等,名桂枝加黄芪汤。 21.本方去生姜、大枣,加苦酒。治黄汗病,身体肿,发热 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沉者,名芪芍 桂酒汤。[金匮要略]

分享:
(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 桂枝五物汤主之。(2)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黄耆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方有人参 (词语注解) ①阴阳俱微:阴阳,指营卫气血;微,.指虚弱。阴阳俱微,言营卫气 血俱不足。 ②风痹:《巢氏病源》云:“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肌肉顽厚或疼痛, 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可知风痹是指顽麻疼痛皆有,但以疼痛为主的病证。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血痹重证证治。阴阳俱微,是强调营卫气血皆不足者,故表 现出寸口与关上之脉皆微;小紧脉,主寒,因感邪较重较深,故小紧脉现于尺中。血痹 的主证为肌肤麻木不仁,是风寒入侵血分,血行阻滞的反映,如风痹状者谓如风痹证那 样带疼痛感,是因血行闭阻较甚,不通则痛所致.此证因其阴阳俱虚故不宜单用针刺,而 须用药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本条重点在于说明阴阳气血俱虚,体质虚弱较甚者感受外邪也会较深较重,故证状较重, 麻木中带疼痛感。治疗血痹的方法,重在振奋卫气,温通阳气,所谓气行则血行。关于 阴阳俱微的看法有两种:一指脉象,如尤在泾说:“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而言。 二指病机,如李克光主编的《金匮要略》参考丛书“阴阳俱微是指患者素体营卫气血的 不足”,本人认为应以后者为是。 (方药评析) 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本方以黄 芪为君,补益在表之卫气,充肌肤,温分肉;桂枝解肌祛风,通阳;芪桂同用固表而不 留邪,补中有通,鼓舞正气祛邪气;佐以芍药敛阴和营兼除血痹,使营阴充足,血脉通 行,是治风先治血之意;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其重用生姜者,以生姜能辛温散寒,能助 芪桂振奋卫阳,辛散表邪,故全方有补益气血,温通卫阳,散寒除痹之功。 (文献选录) 魏荔彤: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 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助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荣理血,共成厥美,五物 而荣卫兼理,且表里荣卫胃阳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 求他法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周扬俊:第二条是由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脉微者;今则阴阳俱 微,且寸关俱微矣,且尺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出何 也?正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也。《脉经》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尺中小紧, 则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证以不仁概之,盖身为我身,则体为我体,而或为疼痛,或为 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故以风痹象之而非真风痹也。经曰:风寒湿三者合 而成痹,然何以单言风痹也?邪有兼中,人之受之者必有所偏,如多于风者,则其痛流 行不常,淫于四末。盖血以养筋,血不通行,则筋节为之阻塞,且血藏于肝,肝为肾子, 肾既受邪,则血无不壅滞,于是以黄芪固卫,芍药养荣,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 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岂非至当不易者乎。(《金匮玉函经补注》) 尤怡: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而言。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即阳不足而 阴为痹之象。不仁者,肌体顽痹,痛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黄芪桂枝五物汤 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谓阴阳形 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金匮要略心典》) (临床运用) (1)治疗小儿多汗证:据报道,南京中医学院附院孙轶秋氏等用黄 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小儿多汗证150例,随机分成两组,中药组80例,西药组70例。结 果中药组优于对照组。 中药组基本方:生黄芪、生白芍各15g,桂枝3g,瘪桃干、炒白术各10g,炒防风6g, 五味子5g,锻龙骨、牡蛎各20g(先煎),生姜5g,大枣5枚。加减:气虚明显加党参云 苓各10g;阴虚明显加北沙参、麦冬各lOg;血虚明显者加当归、熟地各lOg;脾气急躁 加胡黄连3g;大便干结者加决明子15g;口渴欲饮者加肥知母、天花粉各10g;低热者加 地骨皮、青蒿各10g;纳差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炒六曲各10g,每日一剂,煎2次分服. 20天为l疗程。 对照组:阿托品0.0ling/(kg.d),每日工次服,共用5次,维生素B、10mg/次,每 日3次;谷维素10rag/次,每日3次。服20天为1疗程。 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32.55%。两组比较X2=37.3, P<0。01. (2)治疗颈性眩晕。据报道,苏氏用本方治疗颈性眩晕52例。主证以头晕目眩为 主证,伴有头痛头昏,耳鸣胸闷,恶心呕吐,颈部牵强较痛,上肢麻木,肩关节较痛等。 所有病例皆根据X线颈椎正侧位摄片及脑血流图检查确诊。合并证:高血压7例,眼底 动脉硬化21例,低血压5例,冠心病5例,高脂血症10例,中风后遗症3例,糖尿病 3例。 治疗方法:黄芪20—60g,桂枝、白酒等,丹参、川芎、葛根各15—30g,生姜6— 10g,大枣12枚。每日一剂,分5次饭后服。 治疗结果: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脑血流图恢复正常)34例;显效(眩晕基本 控制,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脑血流图未恢复正常)15例;无效(临床证状虽有改善,但 未完全消失,脑血流图无改善)3例;有效率94.23%。 (3)治疗产后尿潴留。据报道,李氏用本方加减治疗产后尿潴留35例。取得满意 疗效。35例均表现为小便完全不通。时间最长6天,最短1天。 、 治疗方法:黄芪300g,桂枝10g,当归10g,炒白芍10g,生姜6g,茯苓10g,桔梗 10g,通草10g,炙甘草5g。每日一剂,水煎2次,取400ml,分3次服。便秘,腑气不 通者加大黄6—10g,通腑以利气机;气虚甚者加人参10—15g扶助元气;偏阳虚有寒者 重用桂枝加高良姜lOg,温阳散寒以助气化;低热、恶寒腥臭加黄柏lOg,车前子lOg以 清利下焦湿热。 治疗结果:35例中,服1剂而愈者20例,服2剂而愈者10例,服3剂而愈者5例, 总有效率100%。 (4)治疗不宁腿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又称艾克包姆氏综合征,是以双侧小腿和足 部深处绞痛,困胀、沉紧、瘙痒、虫爬和烧灼等难以形容和忍受的不适感。每以黄昏或 睡前加重为特点的病。据报道,周氏用本方加味治疗3l例,并与针刺治疗作对照,效 果显著。 诊断方法:a。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b.两小腿及足部深入绞痛,困胀、沉紧、瘙 痒、虫爬和烧灼等难以形容和忍受的不适感;C。每日以黄昏和睡前症状加重为特点,活 动和揉搓后症状缓解。d.神经系统和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 治疗方法:中药组31例;黄芪、赤白芍、木瓜、牛膝各30g,桂枝12g,当归15g, 生姜6g,甘草lOg,大枣6枚。灼热加柴胡12g,枝子15g,忍冬藤30g;瘙痒加苍术15g, 蝉蜕6g,苦参15g;疼痛加桃仁、、红花各15g,川芎12g。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3次, 10剂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 针刺组25例:选用双侧血海、三阴交、足三里为主穴?地机上巨墟、太溪、承山为 配穴。每次针其中的3--4穴位,得气后留针30分钟,行针时用呼吸补泻中的补法。每 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4天. 治疗结果:观察3个疗程。中药组痊愈21例(临床症状消失,一年内无复发)。显 效7例(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内无复发),好转3例;治愈率67.7%,总有效率100%。 治愈时间最短7天,最长25天,平均16.8天。 针刺组,痊愈12例,显效9例,好转2例,无效3例。治愈率48%。总有效率为88%。 治愈时间最短13天,最长30天,平均24.5天。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X。一6.741, P<O.01),总有效率(X2=3。933,P<O.05).均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针 刺组。 (5)治疗末梢神经炎:用本方加桑寄生,鸡血藤,当归治疗5工例。伴疼痛加制没 药;肿胀加薏苡仁;皮色紫暗加桃红,上肢偏重加片姜黄,下肢加怀牛膝;肌肉萎缩兼 服人参养荣丸或十全大补丸。结果:恢复正常36例,好转n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92。2%。 (6)治疗肩周炎:据报道,白氏用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65例取得良效。气虚倍黄 芪加党参;血虚加当归,鸡血藤;寒甚加川乌、防风;湿盛加薏米,威灵仙;血瘀加丹 参,赤芍;外伤加田三七、苏木;痛甚加延胡、乳香、没药、鸡血藤;麻木加木瓜,乌 梢蛇。结果:近期治愈4l例,好转24例。 (7)原发性低血压;据报道,王氏用本方治疗原发性低血压60例,每日工剂,日 二次服,15天为一疗程。结果:治愈3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8%。 (8)治疗坐骨神经痛:据报道,许氏(s,用本方合乌头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54例。 方组:黄芪、桂枝、白芍、制川乌,五加皮、川断、川牛膝、当归、威灵仙、甘草、生 姜、大枣。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血虚者重用当归、白芍;阳虚者加附子;肾虚加川 断、五加皮或杜仲;局部发冷,痛剧者,重用川乌;下肢重着、酸痛不适,湿邪明显者 加防己、川羌;痛程已久,顽痛不已加全虫、蜈蚣、广虫;局部麻木重着,重用当归、鸡 血藤。结果:痊愈40例,显效儿例,总有效率为94.4%。 (9)治疗冠心病:张某,男,56岁,工人。1990年12月10日初诊。患有冠心病, 室性早搏病史3年,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血压:21.3/ 13.3kPa,素体形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动则心悸短气,昨Et因感寒而胸闷憋气,心 前区隐痛,舌淡苔薄白,脉细缓结代。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g,桂枝、白芍、. 片姜黄、当归尾、川芎各lOg,党参15g,五味子5g,煎服7剂后,胸闷、心前区隐痛缓 解,余症亦减,偶见脉结代。原方桂枝、片姜黄各减5g,继服14剂后诸证悉平。继用三 七片、归脾丸以善后。 (10)治疗多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硬皮病、皮肌炎、褥疮、荨麻疹、血 管神经性水肿,单纯性肥胖、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病证表现为气虚血滞、邪盛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