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访谈 | 王长谦:心梗脑梗 源自同一疾病

 jjldjx 2018-04-11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早晚温差大,气温波动明显,导致很多疾病在这一时期高发,包括心脑血管病。

        我们平时经常会把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治疗和预防的方法都颇为相似。事实上,这两大类疾病从发病机制上来讲,是属于同一类疾病,它们的罪魁祸首大多是动脉粥样硬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学科带头人王长谦教授介绍说,国际上称这一类疾病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心脑血管病的元凶

——动脉粥样硬化

        王教授介绍说,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血管壁的病变,由于脂质沉积到血管壁的内膜下,逐渐向管腔内突出,造成管腔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引起器官的缺血。

        心、脑是人体两大非常重要的脏器,而且这两个脏器上分布的血管发病也相对更多一些,因此我们平时遇到最多的就是这两大脏器的疾病,比如心绞痛、心梗、脑梗。其实,动脉粥样硬化除了对心、脑这两大重要器官的影响外,对全身其他各个器官也都会产生影响。王教授说:“只要是有动脉的地方就会受到影响,体内的中等动脉甚至大动脉血管都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从主动脉发出分布到达的各个脏器都会受到影响,出现缺血的表现。”

        比如:外周血管也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有些人腿上的动脉硬化堵塞血管,就会造成下肢缺血,一走路就会痛;肾脏的动脉也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肾功能受损,有些人会出现高血压、甚至肾萎缩,应激状态下甚至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总之,全身的动脉都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只不过最多见的是心血管和脑血管。

教你读懂血管B超报告

        随着体检血管B超检查的普及,不少人发现自己的检查报告上出现了动脉斑块,包括软斑、硬斑等不同类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什么危害呢?

        其实,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通过血管彩超可以看出病变严重程度,甚至血管狭窄的程度。


第一期:脂肪纹

        王教授介绍说,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可能只是在血管内壁表面留下脂质沉积痕迹,临床上称之为脂肪纹,内膜面看上去是一条条的脂肪沉积,表面光滑,管腔也没有变小、变细,这是最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都发生在中等动脉血管和大动脉,一般管腔都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最早期的时候不会有症状,我们就发现不了,但是疾病已经在形成和发展了。最早期的形成过程可能发生在青少年时期,部分青少年的动脉内壁上就开始出现了脂肪纹。

第二期:动脉斑块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都是中动脉或大动脉,这类动脉的管壁有内膜(内皮层)、中膜、外膜三层结构。脂质在内膜下沉积,停留在不该停留的地方,机体就会对它产生反应,血液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被吸引过去,将脂质吞噬掉,同时产生炎症反应,造成局部细胞坏死,坏死组织在局部沉积下来,这样沉积物就越积越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不断发展。

        随着脂肪纹的不断沉积,逐渐形成斑块,即动脉斑块,其特点就是粥样脂质坏死组织沉积在内膜下,像黄色瘤一样的“粥样”斑块。刚开始的时候,表面突出比较轻,不会造成器官缺血,只有向管腔突出严重,造成管腔狭窄了,才会引起疾病,表现出器官缺血的症状。

困惑:软斑和硬斑

        那么,检查报告上的“软斑”和“硬斑”又是怎么回事呢?

        王教授介绍说,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如果斑块一直在缓慢地发展,即我们所称的稳定斑块,其危险性并不大,即使造成很严重的狭窄,体内的代偿机制也会形成很多侧支循环。好比大路堵住了,就开通很多小路,可以绕过堵塞的部位,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后果。

        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最怕的是不稳定的斑块。什么是不稳定斑块呢?王教授解释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像水饺一样,斑块表面覆盖的一层纤维帽就像饺子皮,而包裹在斑块内部的脂肪核就像饺子馅。我们都知道,皮薄馅多的饺子容易破裂,所以纤维帽越薄,斑块就越容易破,表面一旦产生裂隙,就会破溃;而脂肪核越大,斑块也越容易破。医学上的特点就是,局部沉积的脂肪核越大、纤维帽越薄,斑块就越容易破,这样的不稳定斑块就容易造成急性事件的发生,这是形成心梗、脑梗的一个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纤维帽破溃造成破裂是发病的一个方面,还有一种是斑块没有破溃,但是表面变得很不光滑,炎症造成斑块表面糜烂,就像我们身上的皮肤,表面没有破但是形成了溃疡,这样也会造成急性事件。”

        理论上说,硬斑趋向于稳定,软斑更趋向于不稳定,但是两者的防治措施是一样的。王教授表示,动脉粥样硬化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病人如果没有表现出器官缺血的症状,管腔没有严重的狭窄,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预防性措施。不管是硬斑还是软斑,都要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

        “在没有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预防危险因素。有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后,还要注意尽量使斑块变稳定。”王教授说,“斑块在血管内就像一座火山,如果是死火山就不会造成很大危害,如果是活火山危害就大了,我们尽量要使活火山变成死火山,同时避免死火山变成活火山。”

“火山”爆发,6小时内抢救心脏

        如果血栓造成管腔狭窄限制了血流,甚至完全闭塞了,肯定会引发急性疾病,比如急性心梗、急性脑梗,此时要积极采取血管再通的治疗措施。王教授表示,心梗发生后,如果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堵塞的血管再通畅,就能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如果管腔完全堵塞,要马上疏通。

        解决血管堵塞的关键就是使血管再通畅,在急救的情况下,药物溶栓不如机械救治措施。

        “心梗治疗最早期的再通血管的方法是外源性溶栓药物,后来发现溶栓治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于是就采用介入治疗植入支架的方式,相对来说,比溶栓的效果更好。”但是王教授也指出,“支架手术有时间限制,超过了一定时间,心肌细胞都死亡了,再撑支架,挽救回来的心肌也不多了,对预后的改善效果就不大了。所以,心肌梗死的抢救是要争分夺秒的。”

        王教授介绍说,脑梗的治疗走的是跟心梗一样的路,但起步比心梗晚10年左右,早期也是溶栓治疗。心梗的溶栓时间最好是在6小时内,而脑组织更容易出血,所以最早的时候限制溶栓时间为发病3小时内,这个时间窗更限制了脑梗的救治。脑梗治疗发展到了现在,也是采用介入技术使血管再通畅。

        近些年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王教授坦言,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来看,我国的发病率在逐渐追赶西方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原先是发病率最高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发病率并不是很高。但是,经济改善了,饮食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不断上升。而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包括健康宣教、药物调脂、控制血压等,到了本世纪初,发病率出现了拐点,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我国目前还处在上升的“斜坡”上,王教授表示:“这是最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拐点还没出现。”

        王教授强调,我们要加强预防措施,包括政府、社会、医务工作者,都要加强健康宣教,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医院方面也在开展定期的健康讲座、健康宣教,包括医疗联合体的社区联动,旨在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但是,这些宣教主要受益的是患病人群、高危人群,比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病人,健康人群很少主动参与这样的学习活动。而政府采取的措施覆盖面会更广,面对的是整个社会人群。比如我们上海市政府采取的限盐措施,发放控盐勺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病,也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这些措施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就很大。”

作者:蒋美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