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老规矩(十)刘一达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11
    不能还空碗
  早先,北京人多住大杂院。老北京人古道热肠,充满人情味儿,街坊四邻,尤其是一个院的邻居之间,“走”(相处)得像一家人。
  那当儿,谁家来了亲戚,带来点儿土特产,总觉得是稀罕物,短不了都要让院里的邻居们尝个鲜儿。有时,谁家做了点自己拿手的时令吃食,也会让邻居们尝一尝。
  邻居给您送吃食,要用盘子碗儿。当然,这盘子碗儿,您要还给人家。按北京的老规矩,不能还空盘子空碗儿,您在还的时候,一定要在盘子碗儿里放点吃食。
  比如,邻居大妈做的糊饼非常有特色。初夏,西葫芦刚下来,大妈用西葫芦做了一些糊饼,拿盘子盛着,送给您两张,尝尝鲜儿。顺便还给您端来一碗绿豆小米粥。您把糊饼吃了,粥也喝了,还大妈盘子碗时,要在盘子里放几块西瓜,在碗里放几个杏儿、李子什么的,总之,盘子碗儿不能是空的。
  为什么还盘子碗儿不能是空的?除了有礼尚往来,还空碗儿或空盘子,不懂人情世故的原因以外,老北京人比较迷信,认为还空碗和空盘子,不吉利。
  在老北京,只有要饭的“叫花子”(乞丐),才拿空碗或空盘子呢。您给人空碗和空盘子,那不等于寒碜人吗?所以北京人才有这条老规矩。
  送一不能还一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什么叫投桃报李?就是人家送给您一个水蜜桃,您不能空口道谢,得回手送给人家一个大个儿的李子。
  但是按北京的老规矩,光拿一个李子回报人家的一个桃,似乎还不行。人家送给您一个桃,您至少要还人家两个桃。这就是所谓“还礼”的讲究。
  人家送一,您绝对不能还一。还一,等于应付人情,用北京话说是“圆面儿”;还二,等于维护人情,用北京话说是“长(zhang)脸”。这就是北京人对还礼的老规矩。比如:您的儿子上大学,邻居李二叔送来五百块钱的贺礼。转过年,李二叔的儿子结婚,您要还礼。但您就不能也送五百块钱了,送多少?至少是一倍,也就是要送一千块钱。
  当然,还礼也要看自身的条件,比如您家的经济条件,要比李二叔家差远了,让您拿一千块钱,您得咬牙,还要勒裤腰带。那您就拿六百或八百块钱。总之,既然是还礼,就要比人家送给您的多些。
  从这个老规矩,您就会发现北京人的礼有多大了。
  不能跟邻居借刀剪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老北京,邻里之间的关系,亲如一家。自己家里缺点什么,都可以到邻居家借。
  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坐的椅子不够了,便可以直接到邻居家去借。炒菜,锅烧热了,一看,酱油没了,现买,来不及了,怎么办?到邻居二婶家去借。这在老北京,是常事儿。
  老北京,街坊四邻之间,许多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借。张家二哥要去相对象(跟别人介绍的女朋友见面),但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外衣。正好对门王家四叔的儿子,有身刚做得的西装,他的身材高矮胖瘦,跟张家二哥相仿,张家二哥跟四叔的儿子张嘴一说,人家没二话,就会把新做的西服借给他。
  老北京,街坊四邻之间,许多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借,但有两样东西是不能跟人借的,一样是刀剪,还有一样是香火。
  刀剪,通常指的是切菜的菜刀和做针线活儿的剪子。这两样东西,被家庭主妇视为过日子离不开的家什,但也被视为凶器。
  老北京人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初四,女人是不能动刀剪的;只有到了初五,才可以破戒。所以正月初五,也叫“破五”,为了庆贺女人们破戒,这天家家户户要吃饺子。
  正因为刀剪在家庭主凶(属于凶器),所以北京人不能跟别人借刀剪,人家也不会把刀剪借人。在迷信的北京人看来,借刀剪,等于是借祸,是一件十分不吉利的事儿。
  另一样,不能借的香火,跟不能借刀剪的寓意差不多。香火,就是人们拜佛时焚烧的香。在老北京,它还有两个用途,一是夏天烧香,可以熏蚊子;二是拿它点爆竹的药捻儿。
  但甭管干什么用,香是绝对不能借的。为什么?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香是拜佛的信物。说到这儿,给您长点儿学问。您知道为什么拜佛要焚香吗?因为香点着以后,烟会冉冉升起,飘向天空,它似乎可以传递一个信息,告诉“天上”的佛,有人在向你顶礼膜拜。所以,民间有“拜佛不烧香,拜了也白拜”的说法。由此可见,香火在民间的重要性。您说它能借给别人吗?
  二、在老百姓看来,香火既然有“信息传递”功能,它不但能给佛爷递信儿,也能给家族的子孙后代传信儿,所以,家族的血脉传承,也被视为传递香火。老北京人见谁家添(生)儿子或孙子了,往往会说:“您家的香火续上了。”
  您瞧,香火在老北京人眼里有多重要。所以,借什么也不能借香火。借香火的另外寓意,等于侮辱人或骂人呢。
  借人家东西赶紧还
  借东西要还,这是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常理,没什么可说的。但加上“赶紧”这个词儿,就有的说了。
  为什么借了人家东西要赶紧还呢?这跟老北京人住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老北京人多住在大杂院里,通常一个院有五六家人家;当然,大的大杂院有几十户。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那会儿,大杂院的街坊四邻,平常走得非常近,像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一句台词:“有堵墙,是两家人;拆了这堵墙,我们就是一家人。”。
  正因为如此,街坊之间,借东西是常事儿,而且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都可以借,甚至衣服、鞋帽。
  笔者有个发小儿,个头儿胖瘦跟我差不多,他家里生活困难,但又爱面儿。我参加工作早,挣钱比他多。他搞对象时,跟女朋友见面儿,身上穿的皮鞋和冬天穿的棉猴、戴的羊剪绒帽子,还有骑的自行车都是跟我借的。当时,这种事儿很正常。
  借东西不碍的,关键是借了人家东西要赶紧还,不要等人张口要。老话儿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因为您跟人借的东西,也许是人家手头正在用的,您跟人家借,人家先尽着您用了。就拿上面说的,我的那个发小儿跟我借的鞋呀帽子呀棉猴呀,那都是我正穿的东西。他借穿,不过是用来做“道具”。体面一下,给小姑娘留下一个好印象,他马上就得还我,不能让我挨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