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24g 人参 黄芩 甘草各9g
栝蒌根12g 生姜6g 大枣5枚
上7味,以水1000ml,煎取500ml,去滓,再煎取300ral,
日分2次温服。
(功效)和解少阳,驱疟生津。
(主治)疟疾,寒热时作,烦渴,咽干,神疲纳少,自汗,
舌淡苔薄,脉细弱或弦细数.
(临证加减]
1.余屡用本方加麦冬、地黄,兼用第二黄解丸(黄连、栀
子、黄柏),治肺结核、身体枯疲、微咳虚热,手掌足趾烦热者。
[皇汉医学] .
2.治疟,本方合牡蛎汤用之效佳。[腹证奇览冀]
3。此渴系虚热,而非实热。不然,何不加石膏,而加栝蒌
根。帅特讬疟病以述此方之途耳。凡证如小柴胡,而无半夏证,
有栝蒌根证,或疲劳困惫状者,不论何种疟病皆宜之。[皇汉医学]
4.本方加黄柏、太子参、生石膏、石斛、麦冬去大枣治
消渴。
5.本方加常山治劳疟。
6.劳疟正虚液伤者,本方加醋制鳖甲20g,制常山(姜水
炒)15g,以养阴软坚截疟祛痰。
柴胡桂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9g 桂枝6g 干姜4.5g 栝
蒌根12g 黄参9g 牡蛎30g 炙甘草6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500ml,
分3次温服。
(功效)和解散结,化饮截疟。
主证:疟疾,寒多微有热;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
口渴,不呕,小便不利。’
副证:但头汗出,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无苔或薄苔,多
滑,脉弱或浮弱或沉弦。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半夏、陈皮、厚朴、草果治牝疟.
2.本方加草果、青皮、陈皮、槟榔、常山、茯苓等治寒疟。
3.本方加太子参、制半夏治少阳不和,水饮内停.
4.本方加丹参、丝瓜络、党参、车前草治渗出性胸膜炎。
5。本方加大青叶、板蓝根、茯苓治病毒性肝炎.
6.本方加王不留行、香附、郁金、青皮治乳癖。
7.本方加水蛭、丹参、白芍、菊花、地龙治美尼尔氏综
合征。
8.本方加当归、白马、蜈蚣、元胡治房事茎痛.
9。本方加石菖蒲、蜈蚣、阳起石、巴戟天治阳痿。 柴胡去半夏加栝萋根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词语注解) ①劳疟:久疟不愈,反复发作致气血虚弱,故称劳疟。
(经义阐释] 伤寒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证见寒热往来,疟疾,邪亦在半表半里,证亦
往来寒热,故皆可用小柴胡汤治疗,疟疾出现口渴,是里热较盛,津液受伤所致,故
去半夏之燥温,加栝蒌根之甘寒生津清热止渴;劳疟,是疟发日久,正虚邪实之证,
系气阴两虚的疟病,故亦可用本方治疗,因方中人参,栝蒌根益气生津止渴,攻补
兼施。
(方药评析) 本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半表半里之热,姜枣调营卫;人参甘
草扶正托邪;口渴是里热伤津所致,故去半夏之温燥之性,加栝蒌根清热生津止渴。煎
药法是将药先煮去滓,然后再煮,意在和解。劳疟是疟病不愈,日久气血俱伤,亦可用
本方扶正祛邪。
(文献选录] 赵以德:《内经》谓渴者刺足少阳。此证胃土被木火之伤,则津液涸而
燥渴,故用柴胡黄芩去木火;人参甘草补胃,栝蒌生津益燥,姜枣发越营卫。若劳疟由
木火盛,营卫衰,津液竭者,亦治以此。(《金匮玉函经二注》)
喻昌(嘉言);而所以致阳明津竭者,全本少阳之邪。(《医门法津》)
(临床应用] 略
柴胡去半夏加栝萋根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词语注解) ①劳疟:久疟不愈,反复发作致气血虚弱,故称劳疟。
(经义阐释] 伤寒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证见寒热往来,疟疾,邪亦在半表半里,证亦
往来寒热,故皆可用小柴胡汤治疗,疟疾出现口渴,是里热较盛,津液受伤所致,故
去半夏之燥温,加栝蒌根之甘寒生津清热止渴;劳疟,是疟发日久,正虚邪实之证,
系气阴两虚的疟病,故亦可用本方治疗,因方中人参,栝蒌根益气生津止渴,攻补
兼施。
(方药评析) 本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半表半里之热,姜枣调营卫;人参甘
草扶正托邪;口渴是里热伤津所致,故去半夏之温燥之性,加栝蒌根清热生津止渴。煎
药法是将药先煮去滓,然后再煮,意在和解。劳疟是疟病不愈,日久气血俱伤,亦可用
本方扶正祛邪。
(文献选录] 赵以德:《内经》谓渴者刺足少阳。此证胃土被木火之伤,则津液涸而
燥渴,故用柴胡黄芩去木火;人参甘草补胃,栝蒌生津益燥,姜枣发越营卫。若劳疟由
木火盛,营卫衰,津液竭者,亦治以此。(《金匮玉函经二注》)
喻昌(嘉言);而所以致阳明津竭者,全本少阳之邪。(《医门法津》)
(临床应用] 略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