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祖仁论武术套路源于技击

 张祖仁收藏馆 2018-04-11
 
 
 
 
 
 
 
 

 ,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阵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