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泻心汤--清热利湿·补中和胃

 学中医书馆 2018-04-11
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 半夏9g g黄连3g 人参9g 大枣工2枚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日三服。 (功效]清热利湿,杀虫解毒;补中和胃,消痞降逆。 (主治)狐惑病,身微热,常默默,神疲乏力,目不得闭, 不欲饮食,干呕心烦,卧起不安,咽喉、口唇、眼睑溃破,声音 嘶哑,或前后二阴溃破,苔黄滑腻,脉虚数;胃肠不和,心下痞 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 烦,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细无力。 (临证加减) 1.中药治疗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用甘 草泻心汤如减内服,有斑疹者加用犀角地黄汤;阴部溃疡皆用苦 参煎水外洗。[中医杂志.1979,c8,:53] 2.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以 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及经常引起失明的眼色素膜炎为特 点的证候群。类似结节性红斑的皮肤血管炎、脑膜疾患都可成为 本病综合征一部分。药用黄芩15g,黄连lOg,干姜15g,半夏 20g,人参lOg,大枣15g,生甘草lOg。水煎服,每日2次服 用。偏湿热者,加佩兰15g,升麻6g,葛根15g,蝉衣工2g;偏 血瘀者,加生地20g,丹皮20g,当归25g;合并感染者,加连 翘15g,石膏20g,银花20g,青黛12g。本病为湿热内蕴,毒火 熏蒸,津伤正虚所致。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化湿之功。临床 可随证加减用之。 3。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药物过敏:药用生甘草40g,黄芩 20g,干姜6g,黄连6g,清半夏6g,泽泻lOg。每日l剂。治疗 因服磺胺类、解热止痛类药物过敏所致咽、龟头糜烂者,均在7 日内痊愈。[河南中医,1983,c4,;413 4.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笔者认为甘草泻 心汤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三个主方之一。其中,寒热夹杂 型用甘草泻心汤,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胃阴亏型用甘草一贯 煎。甘草泻心汤证之心烦不安,心下痞,与溃疡病的临床表现有 相似之处.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病,不仅溃疡愈合率高,而且副 作用少,较之单用甘草制剂有明显的优越性。[经方应用.银川:宁夏 人民出版社,1981:178] 5.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全组病例均有反复发作 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 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 殊发现,治疗方法以甘草泻心汤加减。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 12g,干姜、大枣各lO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水煎服, 每日1剂,一般服4—6周。哳中医,1994,《9,:25] 6.本方减干姜用量,加生姜。治水热互结,胃中不和,症见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名生姜泻心汤。 7.本方去黄芩、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芽、白术、茯苓。 蒸饼糊丸。治心下痞硬,腹胀,恶食疲倦,右关脉弦,名积实消 痞丸。 8.竹茹一升,人参、茯苓、甘草各一两,黄芩三两。为粗 末,水煎,分三次服,日三次。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名竹茹 汤。[备急千金要方]

原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Q)于喉为惑, 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 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1O)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语注解工 ①蚀:腐蚀,侵蚀。 ②阴:指前后二阴。 ⑧乍:《广雅.释言》:“暂也”. ④上部:指喉部。 . ⑤声喝:喝,读作ye(叶),指说话声音噎塞或嘶哑。 (经义阐释) 本条论狐惑病的证治.本病的成因。历代医家意见不一,《诸病源候 论。伤寒狐惑候>>提出三点:(1)“因伤寒而变成斯病”,(2)“虫食”所致,(3)“由湿 热毒气所为也”。孙思邈《千金要方》则认为由湿(温)毒气所为。赵以德《金匮玉函经 二注》曰,“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盖因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 所腐为虫矣.”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指出,狐惑“大抵皆湿热毒所为之病”。丹波元 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说:“至言虫不得安,上下求食,岂有此理。蚀是蚀烂之意,湿热郁蒸 所致,非虫食喉及肛之谓也。”综上所述,各家看法虽不相同,但一致认为该病与湿热相关,近人 亦多持这一观点,与临床辨治亦较相符。至于虫食上下之说,似有附会之嫌。 本病湿热蕴蒸,邪正相争,故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颇似伤寒,但实非伤寒。湿热内 郁,扰及心神,故想睡而不能入睡,起卧不宁。湿热循经上蒸,则咽喉溃烂,声音嘶哑 或噎塞,湿热循经下注,则二阴腐蚀。喉及二阴是本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湿热扰胃,胃 失和降,故“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提示本病患者的面目 之色常有变化。对此,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解释为“由五脏不足,更为衰旺,迭 见其色也”,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则认为由“虫之浮游不常,起伏无时”所致。 根据本病病机,概由湿热蕴蒸,营卫阻滞,正邪交争,气血逆乱,而引起面目之色变幻 无定。 文中“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有人提出不应分开理解,而当看作互文,即狐惑 病的特征是喉及二阴溃烂。可参。 对于狐惑病以咽喉溃烂以致声音嘶哑为主要表现者,宜清热除湿,扶正解毒,用甘 草泻心汤治之。 (方药评析] 方中甘草生用清热解毒;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化湿解毒,干姜、半 夏辛温燥湿;人参、大枣、甘草扶正和胃,合奏清热除湿,扶正解毒之功。本方组成与 半夏泻心汤相同,但甘草多一两,且是生用。 (文献选录} 徐彬:狐惑虫也,虫非狐惑而因病以名之,欲人因病思弋也。大抵皆 湿热病所为之病…毒盛在上,侵蚀于喉为惑,谓热淫故惑乱之气感之生蜮也。毒偏在下, 侵蚀于阴为狐,谓柔害而幽隐如狐性之阴也。蚀者若有食之而不见其形,如日月之蚀也。 湿热既盛,阴火伤胃,不思饮食,恶闻食臭矣。面者阳明之标,目者厥阴之标,内有毒 气去来,故乍赤乍黑乍白,变现不一,然上部毒盛则伤在气而声嗄,药用甘草泻心汤,谓 . 病虽由湿热者,使中气健运,气自不能逆而在上,热何能聚而在喉,故以参甘姜枣壮其 中气为主,芩连清热为臣,而以半夏降逆为佐也。(《金匮要略论注》) 尤怡: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璺病也。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躁扰之 象,有似伤寒少阴热证,而实为蜃之乱其心也。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有以伤寒阳明实证, 而实为虫之扰其胃也。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者,虫之上下聚散无时,故其色变更不 一,甚者脉亦大小无定也。盖虽虫病,而能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金匮要略 心典》) 吴谦等: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 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后余毒与湿蜃之为害也。(《医 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唐宗海: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文法先不合矣。虫蚀咽喉,何惑之 有?盖是螯字之误耳。蝥字篆文似惑,传写滋误。(《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泄泻:据报导,用甘草泻心汤为主治疗22例慢性泄 泻疗效较满意。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一般为:炙甘草、党参各12g,黄连3g,黄芩、姜半夏、干姜各 9g,红枣6枚。腹胀,加川朴、大腹皮;腹痛,加白芍、桂枝、广木香;痛势下迫,得 矢气缓解,或有后重,加柴胡、白芍、枳壳;畏寒肢冷,腹部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 沉细无力,去黄芩,加热附子、白术;纳差,苔腻,有食滞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或 枳术丸、保和丸等;食入泛恶,吐痰涎清水,加吴茱萸、陈皮,嗳气,加旋覆花、代赭 石;心悸、头晕,或伴小便不利,加桂枝、白术、茯苓;失眠,加枣仁、秫米;惊惕多 梦,加龙骨、牡蛎;泻久不止,加赤石脂、禹余粮或诃子、石榴皮;出血,加伏龙肝、阿 胶。每日1剂,连服6剂为1疗程,病情顽固者,须坚持服用2—3疗程。愈后可酌予理 中丸或参苓丸等巩固疗效。 结果:18例症状消失后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举例:刘××,男,36岁,1976年10月23日初诊。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 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 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来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 脐周围轻度压痛。经治无效。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川朴、茯苓、秫米、焦三仙。服3剂, 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川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 正常,以参苓白术丸、归脾丸善后。于32个月随访,腹泻未再发作,身体健康。 (2)治疗药物过敏:据报道: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工2例药物过敏,效果良好。 治疗方法:生甘草40g,黄芩20g,干姜6g,黄连6g,清半夏6g,泽泻lOg。水煎 服,每日一剂。另以苦参60g,煎水先熏后洗阴茎(12例均有口咽、龟头糜烂),每日一 次。 疗效观察:l2例中4例服药3剂,6例服药5剂,2例服药7剂,均在7日内治愈。 典型病例:吕××,男,25岁,1980年4月19 日就诊。7天前因扁桃腺炎服长效磺 胺后,出现口腔及咽部不适,口唇和阴茎肿痒,继则溃烂,渗出黄水和脓性分泌物,服 土霉素、扑尔敏、维生素B,无效。患者痛苦病容,不欲饮食,自觉时有冷烧,查体温 37.2℃,舌右侧及颊粘膜有4处溃疡,溃疡面大小为0.3一lcm左右,咽后壁有数处小溃 疡。上下唇肿胀溃烂,张口困难,龟头大面积溃疡,有脓性分泌物,脉滑,舌苔黄腻。诊 断为药物过敏,类似狐惑,按上法治疗5天痊愈。 (3)治疗慢性咽炎:据报导,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慢性咽炎5例,均达到近期治愈。 慢性咽炎凡属湿毒蕴结于咽部、痰湿内生、正气受损的均可用之。 病案举例:保××,男,37岁,教师,1981年4月1日初诊。患者3年前因“感 冒”致咽部疼痛,恶寒发热,咳脓痰。经青、链霉素治疗,咽痛减轻,但仍声嘶。半年 前,因感冒,又发咽痛,干痒,咯吐不利,虽以中西药治疗,症状均未减轻。查咽部轻 度充血,有滤泡增生,舌质淡红、苔白、中根部厚略腻。经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17天 疗效不佳。后改用甘草泻心汤与蠲饮六神汤合方化裁。处方:生甘草18g、黄芩9g、黄 连6g、法半夏12g、干姜6g生姜3片、茯苓12g、制南星6g、菖蒲3g大枣6枚、陈 皮9g。服18剂后,咽部已不充血、疼痛、干痒、咯痰等症全部消失。 (4)治疗胃脘痛:据报导C2”,霍××,男,35岁。1974年5月21 El初诊。患者胃 脘部疼痛已有四年之久,曾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及球部轻度溃疡,服药暂得缓解,终未痊 愈。近一年来病情增重,疼痛时有灼热感,胸胁满闷,饮食减少,嗳气频频,腹中鸣响, 形神疲乏,饥则痛甚,食热食甘则痛缓,舌质淡,边尖略红,苔薄腻而略黄,脉弦细无 力。此为肝郁脾虚,湿滞热壅,寒热互见,升降失和。治用舒肝健脾,燥湿清热法,以 本方(甘草泻心汤)加木香、佛手投服5剂。服后其病若失,唯有纳谷尚差,遇刺激时 胸胁尚感饱闷,又加入鸡内金、谷芽、白芍、隔山撬等再服5剂。至今随访,未再复发。 (5)治疗滞颐1例:刘××,女,5岁.患儿一年多来,口角常流涎不止,溃于颐 颏颈前等处均赤烂如斑,口腔检查未发现病变,唯舌红无苔。此为脾寒胃热。盖脾主运 化水液,开窍于口,脾寒则涎液不摄,胃热则渍蚀赤烂。治用甘草泻心汤,以干姜、炙 甘草温散寒邪,芩连燥湿清胃热。复加佩兰芳香悦脾。服2剂后,涎液已不外流,红烂 皮肤已恢复正常,口角尚有红赤,再服二剂痊愈。 (6)治疗包皮水肿1例:赵××,男,4岁,1979年8月25日初诊。患儿不知何 故,阴茎包皮肿大,皮色光亮、曾医治无效。因时间过久,包皮已被衣裤擦破,局部溃 烂,时流清水,小便略黄,啼哭不安,舌红苔薄。此由风毒之邪化热,随湿浊下注于前 阴,俗称蚯蚓吹,颇似《金匮要略))书中的狐惑病,投以甘草泻心汤而小其制,外以药 液洗涤患处(白矾3g,蝉蜕5g,青黛2g水煎)。内服2剂,外洗6次,包皮水肿全消, 溃烂处已全部结痂,未再进药。 (7)治疗胃虚便秘:据报导,郭×,女,2工岁。1983年4月18日初诊。便坚难 解,四五日一行,已五六年,每次均需服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 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投与 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 半夏lOg 干姜5g 川连面3g(冲服) 黄芩lOg 党参12g 大枣10枚。五剂。水煎,去滓再煎,日二服:服后大便通畅,肠鸣增多。再予五剂后大 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