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梦春秋033|晋文公召天子参会?孔子说:NO,天王是去打猎的!

 金色年华554 2018-04-11

大梦春秋033|晋文公召天子参会?孔子说:NO,天王是去打猎的!

广武镇,指点道路的老人

城濮之战改变了天下大势。楚成王熊頵从此失去了称霸中原的机会,晋文公重耳则一战功成,登上了诸侯霸主的宝座。当然,他照例也需要一个仪式。

晋军上下一片欢腾,休整三日,吃完了楚军留下的粮食,方才启程返国。渡河之后,抵达郑国境内,重耳下令在践土(郑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筑了一座王宫,以迎接周襄王姬郑前来。

此前郑国一直站在楚国一方,如今见得楚国大败,郑文公姬捷惶恐不已,急忙派人向晋国求和。五月九日,重耳与姬捷会盟于衡雍(郑地,距践土不远),姬捷表示顺服,重耳则许其恢复祖先旧职,为天子相,主持晋国向天子献俘的仪式。

五月十日,在临时筑就的王宫里,重耳隆重献楚俘于周襄王姬郑,计战车百辆,步兵一千人。

十二日,天子宴飨重耳,正式策命重耳为侯伯,即诸侯之长,并赐之以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矢等物。姬郑当还记得,公元前651年夏的葵丘之会上,他曾令周公宰孔将同样的东西赐给了齐桓公姜小白。如今二十余年转瞬过去,姜小白的霸业已成陈年旧事,重耳又将扮演同样的角色。

在这个天子徒具其名的时代,在黄河下游的这片广阔舞台上,新任侯伯重耳又会怎样演出这场戏呢?

姬郑无从预料,他只能令人叮嘱重耳:从今而后,你要恭恭敬敬服从天子的命令,安定四方诸侯,纠正天子的过失。

重耳恭恭敬敬接受了天子的策命和赏赐,而后又恭恭敬敬地连续三次觐见天子,没有表现出任何令天子不悦的举动。

五月十六日,晋、齐、鲁、宋、蔡、郑、卫、陈、莒诸侯之君与周王室卿士姬虎盟于践土,盟辞曰:诸位须齐心协力辅佐王室,不得互相侵害,有谁违背此盟,愿天神降罪,使其兵败国亡,子孙老幼皆受其祸!

践土之盟是葵丘之盟以后第一次大规模国际会盟,重要诸侯悉数参加,甚至长期臣服于楚的陈、蔡等国也参与其中。它的举行,表明楚国暂时被排挤出了黄河流域,混乱了二十余年的中原总算恢复了秩序。当然,践土之盟的最大成果,是晋文公重耳正式成为诸侯盟主。

大梦春秋033|晋文公召天子参会?孔子说:NO,天王是去打猎的!

山西侯马雕塑,践土之盟

需要提及的是,此次参加践土之盟的齐君并非齐孝公姜昭,而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齐昭公姜潘。姜昭于公元前633年夏去世后,姜潘在卫公子开方的帮助下,杀太子而自立。齐桓公姜小白留下的一群儿子,为争夺君位杀来杀去,斗得不可开交,到了姜潘这儿,还远未结束。

践土之盟后数月,重耳再次召集诸侯会盟于温。此次会盟,规模更甚于践土,参加者名单上,除晋、齐、鲁、宋、蔡、郑、陈、莒、邾之外,赫然出现了秦国的名字。这是秦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参加诸侯会盟。

这次会盟在重耳霸主生涯中留下了一抹暗影——他以诸侯的身份,召周襄王姬郑与会,当日践土受赐时的恭敬之态全然不见。重耳可能自知理亏,对外宣扬说,他是请天子到那里去狩猎的。

多年之后,孔子对此事评价道:以臣召君,不可以训。训就是榜样的意思。

孔子既想批评重耳无礼,坏了规矩,又不想破坏重耳作为一代霸主的形象,只好说得很委婉,而他老人家修订的《春秋》中,则避讳成了“天王狩于河阳”。

河阳在黄河之北,属晋国所有。


尽管“以臣召君”成为后世讨论温之盟的一个重要话题,但周襄王姬郑对于温之盟并无实际用处,重耳把他“召”来,不过是显示霸主的权威。

这次会盟的核心主题是“讨不服”。

谁不服?卫与许(姜姓之国,都城在今河南许昌市东)。

许国的事很简单——顽固而且自不量力。城濮之战后,原本追随楚国的郑、卫、陈诸国,都主动向晋国示好,只有许国一言不发,不与盟,也不朝王,是以晋国欲伐之。

大梦春秋033|晋文公召天子参会?孔子说:NO,天王是去打猎的!

濮阳,春秋时卫地

卫国的事情要复杂许多。

城濮大战前,晋国向卫国借道,卫成公姬郑不肯,晋国就攻占了卫国,姬郑逃奔到襄牛(卫地,约在今河南范县),后来又先后逃亡楚国和陈国,卫国则由卫大夫元咺辅佐姬郑的弟弟叔武摄政。流亡途中,姬郑误信人言,以为元咺把叔武立为国君了,火冒三丈,不假思索杀了元咺的儿子元角——这可怜的年轻人一直跟着姬郑四处流亡,鞍前马后,不为无功。元咺听闻儿子被杀,虽然万分悲痛,依然不负所托,接受卫成公姬郑的指令,奉叔武前往参加践土之盟。叔武大概为姬郑说了不少好话,令重耳很高兴,答应姬郑返国。

然而,随着卫成公姬郑的返国,卫国再次陷入大乱。

姬郑本与叔武约定了返国日期,但他信不过叔武,故意提前回国。将入城时,姬郑怕有危险,令大夫宁俞前往通报。守门人载了宁俞入城,姬郑则以公子歂犬、华仲为前驱,趁机直入。叔武正在洗头发,听说姬郑回来了,非常高兴,握着头发就跑出来迎接。

死亡在门外等候着叔武,他没来得及见到姬郑,就被公子歂犬一箭射死。

元咺见情势不妙,逃奔晋国。晋文公重耳刚刚成为诸侯霸主,正欲借机展示权威,于是召诸侯大会于温,并将卫国之乱列为核心议题。

尽管卫成公姬郑在获悉自己冤杀叔武之后,趴在尸体上痛哭了半天,又令人诛杀公子歂犬,但依然难逃惩罚。重耳派军入卫,将姬郑羁押至温。新任霸主表现得很公平,没有听信元咺一面之词,他设了公堂,让姬郑与元咺对讼,辩论曲直。结果姬郑败诉,被拘至王都洛邑,下入囚牢之中,元咺则回到卫国,另立公子姬瑕为君。

卫国之乱到此并未完结。

两年后,重耳欲鸩杀卫成公姬郑,卫大夫宁俞买通下毒者,少放了些毒药,好歹救了姬郑一命。紧接着,鲁僖公姬申又出面给天子和霸主各送了十对美玉,为姬郑求情。天子允诺放了姬郑,重耳得了贿赂,也不再插手,任姬郑返国。

公元前630年,卫成公姬郑第二次返国,杀大夫元咺及公子姬瑕,重执卫国政。

重耳在处理卫国这件事上,显然做得不够好。“对讼”一节,没有问题,但“对讼”之后,缺乏果断,遂遗下后患,元咺和公子姬瑕的惨死,重耳要负一定责任。

这些都是后话,温之盟时,重耳无从预料卫国的事态发展,何况他还有别的事情要处理,而且他的身体似乎还出了点问题。掌卜者为重耳解释病因时,说了很长的一段话:

当年齐桓公为盟主时,即便对异姓诸侯也礼待有加;曹与晋,实为兄弟之国,合诸侯而灭兄弟,此为非礼;城濮之战时,您曾私下许诺曹、卫复国,如今卫已复国,曹犹未然,此为不信;曹、卫同罪而不同罚,此为无刑;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若此三者都被丢弃,恐怕不太好吧?

重耳当然不知道,掌卜者如此这般地替曹国说好话,是因为此人收了侯獳的好处,而侯獳是曹共公姬襄的一个小跟班。纵然如此,掌卜者这番话也颇有道理,重耳于是放了姬襄。后者心怀感激,不及回国,就会同诸侯前往伐许。

此番伐许,诸侯无功而返。一则晋国连番用兵,将卒疲敝,难以即时攻克;再则许国地处中原,距楚遥远,容易掌控,不足为患,所以诸侯草草打了一通,即收兵而去。

重耳没把许国放在心上,但许国隔壁的郑国却让他不得安心,原因就是郑为大国,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而且郑文公姬捷不值得信任,今日尚且附晋,说不定明天就投了楚国。可是起码眼下郑国并没有跑回楚国的怀抱,郑文公姬捷既已主动示好,该参加的会盟又不曾落下,晋国就算要去讨伐郑国,也总要找个理由出来吧。

没有新仇,总有旧恨,重耳心想,当年我落魄过郑时,你不礼,这就是理由。

大梦春秋033|晋文公召天子参会?孔子说:NO,天王是去打猎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书影


公元前630年春,晋师伐郑。战斗虽已发生,双方并未深入接触,晋军目的只在试探郑国实力,以决定郑国是否可攻,以及怎么攻。

此年九月,晋国邀合秦国,正式起兵伐郑。联军兵分两路,晋军驻扎函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北),秦军屯兵氾南(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随时准备发起攻击。

郑国到了危急存亡之关头。来犯之敌气势汹汹,若与之交战,必败无疑;若向楚求援,莫说来不及,即便来得及,新败于城濮的楚国恐怕也不愿再来招惹风头正盛的晋国;向晋求和……肯定也没用,晋文公重耳目标明确,就是要报复郑国。

郑文公姬捷正自惶恐不安,大夫佚之狐献上一策:事到如今,只能请烛之武出面了,若他肯去面见秦君,敌师必退!

烛之武,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在史籍中一闪即逝的身影。关于他的一切,或许只能用模糊来形容——不知身世,不知模样,不知官职。唯一能确定的是,他官阶不高,在郑国却很有些声名,所以佚之狐才会在如此关键时刻举荐他,而姬捷也当即允诺。

此时烛之武已是垂垂老者,当他被隆重地请进新郑,听完姬捷的请求之后,却予以拒绝:臣年轻时尚且不如人,如今老迈,更不堪重用了。

这句话貌似淡然,实则蕴含一丝嘲讽和埋怨。

姬捷忙说:我没有早些任用您,遭逢危难才来求救,这都是我的不对;只是如今形势万分危急,郑国若亡了,对您也没有好处啊。

姬捷显得很诚恳,烛之武似乎也在等着姬捷说这些话。

烛之武答应了。

入夜,烛之武出新郑,前往秦军营中。为了不被晋军发觉,烛之武一行没有走城门,而是用绳索从城墙上吊下来,神不知鬼不觉到了秦营。

在秦穆公嬴任好面前,这古稀长者发表了一番著名的言论:

秦、晋围郑,郑就要亡了;若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利,您也算不虚此行;可惜,贵国与郑国之间还隔着晋国,如此,您能从郑国得到什么呢?不过是一块飞地,而晋国却可以把疆土实实在在地扩大;晋国变强,相当于秦国变弱,此中利弊您应该清楚吧!反过来呢,若您赦免了郑国,郑国愿做秦国的东道主,待到您有事于东方,郑国可以提供一应所需,这没什么坏处吧?再说了,您和晋国打交道由来已久,给了晋国不少好处,晋惠公曾许诺送您河外五城,结果怎样?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即设版筑城,把秦国当对手了!晋国就是这样的,永不知足,它在东方得了郑国,转头就会向西方拓边,而西方是秦国的土地,它不从秦国取地又能到哪里去取?如何定夺,还请您再认真考虑一下。

大梦春秋033|晋文公召天子参会?孔子说:NO,天王是去打猎的!

河南荥阳广武山。这里也是后来刘邦、项羽对峙的鸿沟所在

烛之武这段话,对嬴任好而言,犹如醍醐灌顶,他当即与郑人盟誓,留下杞子等三人在郑国戍守,自己匆匆撤军返回。

秦军不声不响撤军,令重耳大感意外。狐偃怒不可遏,请求追击秦军,重耳不同意。重耳也生气,但他头脑很清醒:晋、秦本是同盟,嬴任好又对自己有恩,此时攻秦,不仁,不智,不武,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如此无功而返,重耳当然不甘心,他使人敬告郑文公姬捷,令其立郑公子姬兰为太子。姬兰是姬捷的儿子,早年被逐,流亡晋国多年,深得重耳欢心。重耳要求郑国迎回姬兰并立为太子,一则是因姬兰所请,再则是为自己撤军找个台阶和平衡。

姬捷没胆量不答应。双方盟誓之后,晋国即撤军而去。

烛之武一言解郑难,在整个春秋外交史上都可谓一段传奇。其中关键,是因烛之武洞察时势,看出秦穆公嬴任好也有霸主之心,故而分化离间秦、晋联盟,凭三寸之舌退去数万强敌。

烛之武从此销声匿迹,再不见于史册,但他这次惊鸿般的现身,却意外地开启了此后晋、秦长期对抗的局面。

(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