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2g 生姜9g 制附子9g 炙甘草6g 大枣lOg 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 (主治)风湿痹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 浮虚而涩者。 (临证加减) 1.桂枝附子汤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基本方为熟附子、细 辛、全蝎、片姜黄各6g,桂枝、木防己各9g,大蜈蚣工条,鹿角 霜、淫羊藿各12g,晚蚕砂15g。疼痛以上肢关节为主加羌活、防 风;下肢关节为主加独活、牛膝;腰背为主加杜仲、桑寄生。每 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山西中医,1993,cs,:21] 2.桂枝附子汤及甘草附子汤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方 分别治疗,共47例,总有效率为47%,其中用桂枝附子汤加味 治疗11例,有效率为55%。 3.桂枝附子汤加味治疗擅尿病神经病变:经用桂枝附子汤 加味治疗后,显效工7例,好转30例,改善3例,总有效率 100%。[日本.汉方研究,1981,cs,:212] 4.桂枝附子汤治疗内科急症: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治疗寒凝 血瘀、砂石瘀阻之石淋;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之真心痛;脾肾阳 虚,水湿浸渍之水肿等,获得满意疗效。[湖南中医杂志,1988,ts,: 22~23] 5.桂枝附子汤重用轻投治疗低血压:桂枝附子汤本为张仲 景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 不渴,脉浮虚而涩者”而设。根据异病同治的原理,取其辛温益 阳通络之功,变煎煮为泡饮,治疗低血压症,屡建奇效。[浙江中 医杂志,1991,(5):200]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又名:白术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制附子4。5g 白术6g 生姜3g 炙甘草3g 大枣6枚 上5味,以水300ml,煮取lOO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温经散寒,健脾利湿。 (主治)风湿相搏于肌肉之间且湿重者。症见身体疼痛,不 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浮细而软。 (临证加减) 1.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方证质疑:桂枝附子汤和去 桂加白术汤均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曰:“伤寒八 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 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 主之。”一般认为桂枝附子汤证为表阳虚,风湿痹着肌表,风邪 偏盛;去桂加白术汤为湿邪偏胜。其大便坚,小便自利乃风去湿 存,湿留皮中,或湿重困脾,脾运不健,津液不能还于胃中所 致,故用白术燥湿健脾,逐皮中之湿。又其因表阳已虚,不宜用 桂枝汤发汗伤津,故于方中去桂枝。本人认为未见湿邪为病有大 便坚,小便自利的论述。张仲景论述湿痹时指出“湿痹之候,小 便不利,大便反快”,甘草附子汤证中亦有小便不利之说,证明 原文中前句应有“大便不坚,小便不利”之症,只是被张仲景惯 用的省文法省略了.其次,桂枝附子汤中应有白术。去桂加白术 汤不应去桂,而应去术。其大便坚,小便自利,乃示人病轻湿 微,风邪偏盛之辞,原书因传抄有误极有可能。后世注家不敢擅 改经文,只有随文演义,凭方药论病机。 [中医药研究杂志,1986, (3):15,17] 2.试论张仲景处方用药特点及其科学性:本文从四方面探 讨《伤寒杂病论》所载314首方剂的处方用药特点及其科学性。 (1)贵在用药精专; 《伤寒论》113方,用药不过87种; 《金匮要略》201方,亦不过147种。一味药组方者有2工方,两 味药组方者46方,两书五味药以内者有219首,占总数的 70%,而十味组方者仅9首,仅占2。8% (2)巧于配伍变化:方药加减变化丝丝人扣,以桂枝汤、白 虎汤等类方之加减法为例。 (3)妙在方药剂量:经方剂量比例大多恰巧,如轻易改之, . 轻则主次颠倒,药效转换,疗疾无功;重则毒副作用陡增,使人 .伤身殒命。以名老中医岳美中、王文鼎之验案为例。 (4)工于煎服法度:先煎后下同煮,错落有致;烊化兑冲水 渍,异法方宜;温服冷服,常变结合;顿服分服,间隔得体。[国 甘草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工炙甘草6g 附子6g 白术6g 桂 枝12g 上4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lOOml,日3 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50ml。恐lOOml 多者,服60--0ml为妙。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 主证:骨节痛烦,掣痛屈伸不利,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 气,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无力。 副证:身微肿。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松节、五加皮、威灵仙、生薏苡仁治风湿性关 节炎。 2.本方去附子加川乌、草乌、苍术、当归、牛膝、秦艽、 威灵仙治腰痛(风湿性)。 3.本方加老鹳草、鸡血藤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4.本方去白术、加苍术、防风、栀子、吴茱萸治关节肿痛. 5.甘草附子汤治疗活动性风湿病:以甘草附子汤原方治疗。 急性期重用桂枝;慢性期重用熟附子;合并全身水肿者,甘草减 量,重用白术、附子。每日工剂,亦可制成糖浆服用。伴有皮下 结节者,经治25天未见减轻,原方去甘草加海藻12g,可消退。 [山东医刊,1965,(u):32] 6。甘草、麻黄、桂枝,水煎服。治寒湿腹胀,身重身冷无 汗者,名甘草麻挂汤。 白虎加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6g 生石膏30g 甘草6g 粳米一匙人参9g ’ 上味,以水1000ml,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lOOmJ,日3次。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主治} 主证:中暑,身热,汗出,恶心,尿赤;白虎汤证而又有烦 渴,饮水不解,脉芤者. 副证:或时进恶风,或舌燥而背微恶寒。 (临证加减) L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山药代粳米,取山药既能 补脾阴,又可防石膏过寒而伤中气。在本方中,有时以野党参代 人参,或元参代知母,或生地代知母,此皆师其法而变化其方之 用也。 2.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临床运用体会:认为白虎汤之使 用机会为“表邪已解,内热已炽,而里实未结者”。一般以烦热、 汗出、口渴、脉洪大滑数有力作为用方根据。但如内热郁积过 剧,则反出现手足厥冷,然试触胸腹仍必灼热,试诊两脉仍必滑 利,更参之以面红目赤,口干舌燥,烦热欲饮等症,热厥之诊断 可无疑问时,仍以白虎汤治之;如仅为内热而厥冷时,应以烦 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滑而有力等为用本方指征;内热郁积过 甚,出现神昏、谵语、遗尿等神经系统症状,而无腹满痛,燥结 不大便的承气汤证者,亦可应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之使用机 会与白虎汤相比,为汗出过多,渴饮更剧。表邪不解,为白虎所 忌,但临床上有轻度的恶风或恶寒与烦热、汗出、口渴、脉滑同 时存在时,仍可用白虎汤。另外,有的消渴证患者体温正常,或 仅有热感,无大热、大汗等症状,也无典型的洪大滑数脉象,这 时根据患者异常口干、强烈的渴感和大量饮水等证候,应用白虎 加人参汤治疗。[中医杂志。1964,tllL 22]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