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榛子:大语文,大阅读,你准备好了吗

 长沙7喜 2018-04-11



作者简介:

榛子,一位住在新加坡的全职妈妈。女儿七岁,出生于新加坡,之前在一所国际化的纯正蒙特梭利幼儿园就读,今年年初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她是一个活泼,爱运动,爱臭美,颇具思考能力,啥都想自作主张的小孩。


随着人工智能、科技与教育水平的发展,在未来几十年里,一场社会分工的巨变必将发生。


这种势头也让越来越多家长思考: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个能应对未来挑战的孩子,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如何做到“为未来而教”?


“新加坡育儿日记”的作者榛子,对这个问题思考尤多。她将从“世界顶级名校看重的8项能力”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


这个系列包括运动、阅读、音乐审美、科学素养、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这是第二篇,谈阅读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名校8大能力评估系统


⊙分析与创造力

⊙沟通能力

⊙领导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信息技术及数理能力

⊙全球视野

⊙适应性及探索能力

⊙诚信与决策力

⊙心智习惯


阅读与人文教育


1

语文与阅读对智能的影响


在认知心理学者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之前,传统上学校特别强调逻辑数理智能与语文智能(尤其是阅读和写作),是有原因的:


逻辑数理智能锻炼一个人的分析,演算,归纳推理,建模等等能力,方便人们把生活中的事精确快速的提炼出来,解答,检验,再还原于生活和经济活动。

换一句话说,它锻炼了一个人的心智习惯。


而语文,通过最开始文字的逐词逐字学习,到熟练掌握听说读写,是为了达到一个基本的 understand(理解)和 understood(被理解,即表达)的能力水平,这是与外界沟通的必须。


在此之上,通过人文的,通识的教育,养成一个人日渐精进的思辨能力,不人云亦云,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广泛的涉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在日复一日里对所知道的事进行联系,比较,综合,进一步发展出洞察力。


最终,逻辑数理智能与语文智能,在达到分析,沟通,表达自己的能力上以及拥有宽广的视野,良好的心智习惯上,将会是成就彼此的两种智能。从这一点而言,传统学校重视这两种智能,是合理的。


阅读这个话题,我曾经在本专栏写过两篇,从非常细节处叙述过如何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孩子幼年的亲子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再到分级阅读。


所有习惯的培养都离不了内驱力的养育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没有来自求知欲或者真实需求的持之以恒,很多时候就变成西西弗斯被罚推石头的无用功,而沉闷到骨髓里去。


2

阅读要达到两个最基本的目标


精确理解他人的意思


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本书,别人在说什么你根本就 get 不到点,所获得的无非也就是自己的投射而已。

理解都做不到,何谈分析,吸收,与内化他人的知识呢,思辨更加无从谈起。

广泛的涉猎


洞察力来自于对不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察觉,当你所知如此有限,甚至局限于一个领域的某一个层面而已,你很难自觉的去比较去综合,更谈不上联系。

广泛的涉猎尤其重要。区区几颗沙子除了硌脚没有他用,而大片大片的黄沙可以建屋子可以形成撒哈拉这样美丽的地貌。

人的思维如果能习惯于在不同的事物间纵横,洞察力也就有机会萌芽。


我自己半生所认识的能人里面,很少有不爱阅读的,可以说没有。


他们无论在投资领域,还是在科技领域,全是一些把乱看闲书当家常便饭的家伙,就算在宝石学里面能把微弱色差的两块石头描述的让人听得懂,也需要这些广泛的联系。


比如发现某一类贵宝石内部呈现出罕见的油滴效应,如果当年的那些宝石学家不知道木作地区有一种蝴蝶,其翼翅晃动的时候会产生如同这种珍贵的宝石内部天鹅绒般视觉效果,他们就无法以一个美丽的西班牙文蝴蝶命名它,从而使它在市场上发出异彩。


我近年结识的设计师转岗教育的朋友以及研究易学很有心得的朋友,都是一些善于联系善于发散,并且找得出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之间联系的能人。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涉猎极广,心中有宇宙。



3

如何实现阅读目标


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无非就是精读和泛读。


精 读


我们先来说精读,intensive reading,它表示需要对文章进行深耕细作甚至反复的阅读,训练的是如何深入理解作者论点,以及获取作者用于论证其结论的细节和论据。


即使是诗歌散文,同样可以通过反复诵读,领略其优美的意境以及遣词用句的精炼。


精读要求精确而细节的理解,儿童可以通过:


朗读

提问细节

写读后感

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组织起来说

词句语法的学习

甚至是查字典和反复练习


等等诸多方法进行精读。


这些对于儿童学习如何精确理解他人或者文章所要表达以及如何表达,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但精读花费时间很多,久了会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况且太小的孩子并不适合。


所以,度的把握是重要的。


泛 读


泛读,extensive reading,则可以视为纯属乐趣的阅读,不需要样样精确的理解一篇文章一本书的所有。看到里面特别有趣的完全可以返回去细读。


我们大部分良好的阅读体验均来自泛读,因为注重的是整体理解,它保持了你对于阅读的兴趣以及良好阅读体验的获得,并且因为速度快,使阅读量可以产生爆发式的增长。


有时候我看到喜欢的书,一本几百页的书也可以废寝忘食的一个晚上最多一天把它搞定,《人类简史》和《潜意识》就是这样看完的。


很多时候,精读和泛读是可以结合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看《红楼梦》刚开始都是囫囵吞枣的看,不甚了了。


再后来看的次数多了,情节细微处,人物复杂的关系,哪怕是大观园里的人们吃一顿螃蟹的样子和过程,你也可以在脑海里面勾勒出来。


小娃喜欢看哈利波特七部曲,六岁多她在书店里看到厚厚的七本原版书就要求买,那时候我小看了她,觉得买了七本她看不懂岂不是浪费,只肯给买一本。


谁知道她成天废寝忘食的看,十几天就看完了!等到七本厚的很的书她看完了,我帮她录电影看,发现她都理解的颇清楚,电影都看完了,她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又把书读一遍。

这第二遍就看到她细细麻麻的给那厚本子折了许多小角,我不大喜欢这样对待书提醒她不要折,但她解释自己折的地方都特别有趣,会回头再读再读再读的……


后来我发现她就哈利波特里面的一个词 turban(一种头巾,哈利波特第一部里齐洛教授用来裹头),能跟我们去吃饭的印度餐厅里面的锡克教服务员聊大半天。



4

阅读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关于泛读,基于我个人经验,想要分享一个观点给读者:


平时有意识的快速阅读并不影响理解能力,反而对记忆能力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小时候我父母不管我们看课外书,天文地理军事文化随便看,哪怕是中外小说甚至武侠侦探,条件就是要把家务干完才能随意看书。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看更多的书,我开始训练自己阅读速度,从同一行字快速扫视到一目两行甚至更多行。


越来越快并不影响理解能力,反而因为快速阅读在脑子里累积大量信息而使记忆能力更加敏锐,久而久之养成习惯。



小娃刚出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记忆能力很快衰退,典型的一孕傻三年!


生活中会一手拿钥匙一手拿着废纸去丢,到商场门口垃圾桶,结果把钥匙丢进去把废纸拿回家。工作上也如此,


同事交上来的项目进度报告,我常常会闹不清他这说的是什么进展?这在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几十上百个项目都不会难倒我。


对比产生了明显的危机感,这种状态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于是我想起小时候如何训练自己,开始强迫性的大量而快速的阅读,无论是他人交来的 PPT 还是与工作有关无关的简报书籍。


一段不长的时间过去,我发现自己已经恢复到每分钟不低于一千字阅读速度,同时理解不低于80%。


记忆力好阅读速度快,在考试里是非常占便宜,别人还在读题我已经开始答题,别人还在答题我可能已经全做完在检查了。


以前在国外读书,一门功课而已老师就能够布置好几本厚的要死的课外相关读物,每学期好几门,阅读速度慢真是会很头疼,记忆力不够更麻烦,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许多人会觉得都 AI (人工智能)年代了哪里会需要记忆力?需要东西随便网上搜索不就可以了?


我不太认同这个说法。无论什么年代,记忆能力都是需要的、因为一个人思维的连贯性有赖于短期记忆对信息的重组,你很难想象一个人开始创作或者站在台上即兴演讲,脑子里却记不住许多数据实例或者出处,那又如何让思维顺畅?



我自己平时其实蛮注意训练孩子对细节的记忆能力的,就是出于这样的想法。


不会让她为了背而背,背古诗单词之类的玩意儿。


我会在她刚刚读完一篇小说的时候询问她很多细节的描述,情节,场景,对话,看看她这样一遍看下来50-60页,记得了什么。


她并不知道我在考验她的记忆,因为看起来像是妈妈也对文章感兴趣跟她讨论着玩儿。


细节很多时候会决定成败,而细节是有赖于记忆和观察能力的。



5

阅读与思考能力的关系


精确理解他人的意思和广泛涉猎,是思辨和洞察力的基础。


这之上,则需你有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进行思考训练,才会有思辨和洞察的结果。


阅读,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1、打开一本书,我会先看一下所有的目录,尝试了解作者打算如何说服或者感动我。

2、然后挑一下先看那些我感兴趣的再看完全书。

一边看一边想:


如果是我我会咋样,跟作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跟他相同的呢?


他得出结论的方式有什么疑点?


我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这个结论?

不认同的话是什么理由? 等等。

3、看完一本书,我会再看一次目录。

回想读之前之后想法上的改变,为什么。我也会想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我有何不同,如何借鉴,我可以怎么试炼一下?


与他人讨论的作用


阅读,和比自己高水平的人聊天讨论,和思维方式很不同的人聊天讨论,都会是训练思维拓展自己的方式。


无论对于书的作者还是讨论的对象,目的都不是为了求同,更不是先有了结论才去找论据。


阅读和讨论中,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当作一只趴在网上的蜘蛛,看到听到什么有意义的,即便与自己先前的认知不同,也能够开放性的审辩和吸收,四面八方的倾听和参与。


这是你不固步自封,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改变认知的底蕴。


阅读中思考的过程,说到底就在于把一本书读薄,吸收那些你可以吸收的,内化那些你想要内化的。

再把它读厚,看看如何举一反三如何去试炼那些你吸收和内化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文史哲方面的书籍阅读,有利于一个人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要是你不深究,书上说什么你就选择信什么,那还不如扔开书本直接去感受去体验生活。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两个维度:深度上能够精确理解;广度上可以极大的拓展知识面,而不局限于某一个或者几个领域——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哲理经济金融心理教育等,尽量的广,无所不包。


这种传统学校不一定能给予的人文教育博雅教育,做家长的完全可以弥补。


孩子要看很多不同的书,要了解很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平行世界,要学会在阅读里思考,分析,比较,评估,综合,关联,才会有思辨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


我们也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