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涨了几轮,对房子偏爱的人就会多了几波。那些天天喊着“不买房,让开发商喝西北风的人”,大部分也都在2016-2017这一波涨幅中沦陷。买不买房,冷暖自知;愿意背负房贷,而不再过租房的生活的人呢,希望你们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但是,为了户籍、学区等等去重金购房,真的值得吗? 之前有一种说法:“厨房是不需要的,一线城市7、8万一平米的厨房,十平米就是七八十万;就算一天吃30块钱,80万可以吃70年,还不如在外面吃,别要厨房。类似的,还有不需要浴室的说法,洗澡在洗浴中心也就100块钱,买浴室的钱足够天天洗浴啦。 如果购买学区房算一下吧,现在学区房是要高出平均房价的,一般城市如果200万可以买一套房,那么学区房要到三四百万。溢价100万。有人会说,没有房子,我的孩子上哪读书去?可以我说,有了100万,你的孩子去哪不能读书去? 有人说,那么我买了学区房,是有溢价了,可是孩子上完学我再卖了,一样可以获得溢价利润啊;我说,你当管理部门傻啊,学区房户口入学标准是有年限限制的,最起码一套房的学区资格,得6-12年轮一次。你家孩子已经把名额占用啦。何况每年学区都会调整,一旦房子不再是学区,哪里还有溢价的机会。所以说,学区房不用买;如果真为孩子着想,应该想想,如果想让孩子想去哪读书就去哪儿,那需要多少钱?如果100万不够,那么应该如何让100万保持活力与增值,实现全新意义上的“以房养学”,而不再是“因房入学”。 因此,对于学区房,应该要有更清醒的认识;把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财富寄托在一套靠政策溢价的房产,是不明智的。尤其是在教育产业化、教育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学区房”已经没有了更好的前景;按照发达国家成熟房产市场的经验,学区房早就应该进入历史的垃圾堆。 由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想在投资市场获利,如果想让自己的“一百万”产生溢价,跟得上将来对孩子求学之路的支持,那就要走在人前。商品房市场化刚刚开始时候,贷款、管理等很乱,那时候有少数人,就用手上一点钱,撬动多套房,可谓是炒房第一代;那时候学校教育还是单轨制,公立学校才是好学校,入学划片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现在教育也走向了产业化、多元化、专业化。很多好的学校,已经不受学区的束缚,而是要择优录取。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用手上的现金——而且是巨额现金,再去撬动因为学区而昂贵的房产,那未来的结果可就不一定准了。 本文原创,作者刘磊,福布斯金融理财师评审委员、远见财讯特邀地产评论员,《房产投资炼金术》课程导师,多家媒体房地产专栏作者、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