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400万买学区房,没办房产一样不算学区生,他又踩了和我一样的坑

 汽车NVH云讲堂 2022-07-26 发布于广西

昨天,一个很久不联系的前同事突然打电话过来,和我聊起了学区房的事情。

原来是他儿子今年要上初中了,而前几年为了给他儿子进名校,他花了400多万买的学区房却由于交付拖延的问题,迟迟未能办好房产证。

而按照政策的解释,入学没有房产证,将不被认定为学区生,除非他能证明这套房子是他唯一的住所。而我这位同事恰恰因为在其他地方还拥有多套住房,不被认定为学区生。所以就出现了租房住的打工一族能算学区生,而花了几百万买房却由于房产证没办得不算学区生的奇葩事。

因此他和我聊得最多的话题是,多余的房子是否可以通过过户给别人来确保自己只有一套房子,甚至探讨了以假离婚把房子过户到妻子名下的办法。

因为我遭遇过和他一样的困扰,也花了100多万买学区房给儿子读初中进好的学区,一样由于房产证办不下来,最终没有得享受学区房待遇。最后不得不和全市很多考生一起在网上排名竞争高中入学名额,最终只上了二中。

我老婆当时也建议我把另外两套房过户給母亲或者最好的朋友,最后被我否了,除了过户费不菲之外,后期还要再过户回来将面临很多其他问题,我不想折腾。

我这位同事辞职后经商多年,身价不菲,拥有的房产比我还多,他也估算过,如果把其他房子都过出去,后期再转回来,将付出十几捆人民币的代价,不划算,而假离婚他老婆更不同意,弄假成真咋办。

我只能这样安慰他:你儿子学习成绩好,肯定能考上柳高,要不要学区生指标其实也没多大关系,到时说不定还被学校建议你让出指标给别的非学区生来提升学校的名高中录取率呢!

但是三年后,谁又说得准呢?他说,没办法,这问题暂时无解,我只能告诉他,去年中考报名时,和我一栋的一位家长曾经通过威胁学校而为他儿子争取到了学区生资格,但后来他儿子很争气,凭自己成绩也考上了柳高。他可以试试这种办法。

唉!学区房在国内永远是大多数家长绕不过的坎,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即使如此,高居不下的学区房房价还是让众多家长趋之若鹜。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难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政策,一个小区对应一所学校,由于名校资源相对稀缺,与名校相对应的小区价格必然水涨船高,这正是学区房热度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由于学区房溢价的存在,拥有优质教学资源的区域房价明显高于周边非名校板块。数据显示,同一地段,学区房相比于非学区房,普遍有20%左右的高溢价,部分名校的学区房溢价超过30%。

前几年,在北京曾因“11平方过道学区房挂牌150万”、半地下室学区房卖出1050万天价等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我们所住的这个三线城市一样上演了很多类似的故事。

就比如最近柳州的一个小区杨柳郡,就因为柳州十五中教学集团总部要设在新建的滨江中学的预期,房价涨到了16000,房价比我们所住的央企大盘保利大江郡还高。而有朋友过去看房,发现户型,绿化,物业以及周边配套比保利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还有前不久在白露大桥西的万科城也扯上了一所都还没有影子的柳北区实验中学画一个饼拉动人民购买的欲望。

就因为一个学区房的光环,房价就能坐上火箭,或者为了拉动房子销售,房产公司也想尽了妙招,以前有过万达和悦景台由于卖房宣传时的学区和后来不符被业主挂横幅的事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为了孩子,都拼了老命赚钱买学区房,就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但还是有很多孩子自己不努力,白白的浪费了父母为其争取的优质资源。

说到底,还是优质资源稀缺的问题,如果能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越来越多的住宅社区,那么既能满足居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又能在不伤害人们居住品质的基础上,迎合大众的消费升级趋势,可谓是一举多得。到时或许学区房很可能会因此而继续褪色,直至成为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存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