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奇葩案件6名钦差未能审出结果,康熙大怒:本皇帝直接审问!
文休看天下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这样高的断案技术,但古代也有很多审案判案要领。无论哪个朝代都会发生很奇葩的案件。有的案件就现在来说小菜一碟,但放在古代却没有这样简单,除非是廉明朝政,否则发生案件生案件,就会形成悬案。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桩轰动全国的科考舞弊案。其实在古代科举考试期间发生舞弊案很多,就看皇帝查不查,考生闹不闹了。但这次舞弊案发生在江南一次张试,科考后许多考生不满意,将考场的贡院改为“卖完”,甚至考生把财神的泥像抬到大街上游街。老百姓对此议论很大,认为朝廷考试太不公平,有损大清脸面。
康熙接到江苏巡抚张伯行的奏折后很生气。他知道清朝自入关后,江南人反抗意识就很强,现在又出这档子丑事,让大清朝往下怎么统治。于是康熙急忙下令漕运总督赫寿、户部尚书张鹏翮为钦差大臣,快去彻查此案。
这两位钦差到了扬州后,就决定快刀斩乱麻速审速决,也不枉康熙对他两人的信任。于是会审时就让江苏巡抚张伯行、两江总督噶礼陪审。
皇帝派钦差来审案,肯定事情闹大了。三名主考官当庭认罪了,但审到行贿的考生时,却有一笔贿金对不上号了。最后考生说出一个叫李奇代送金锭的事。于是就传唤李奇,但没想到这个李奇刚开始不承认,在钦差吓唬下,李奇直接就说,他把一部分黄金给了泾县知县陈天立,说是留给总督噶礼。
没想到一桩案子竟然把陪审官噶礼牵进来了。噶礼当然不承认,一口咬定是栽脏陷害,并让人准备打李奇,却被钦差制止。
案子审到这里了,牵出大官了。钦差也不好做决定,于是第一次会审结束。但张伯行回去直接就给康熙皇帝写了封奏折,并把噶礼的事告诉了康熙。同时,康熙也接到了噶礼弹劾张伯行的奏折。
本来审讯一桩舞弊案,没想到两个大臣却互相告起来了。康熙大怒,告诉两位钦差,把互告案与舞弊案一起来审。
第二次会审时,赫寿与张鹏翮就认为案子变得复杂了,最后他们对噶礼和张伯行都判不属实,但张伯行最先告的噶礼,于是建议给张伯行革职。
给康熙的折子还没到,张伯行被革职消息就传出去,江南考生却不愿意了,纷纷跑到张伯行衙门那里下跪。
张伯行看着这些考生,就决定再给康熙写份奏折。当时康熙收到张伯行的奏折后,也收到安徽巡抚梁世勋的奏折,梁世勋认为江南官员都是噶礼亲信很难断案。就决定再派一批钦差去断案。但派去钦差更不好断案了,后来除了杀头的,张伯行依旧被革职。康熙了解张伯行为人,就让六部九卿再次重审。
案件到了北京的刑部进行会审,没想到会审的结果与以前一样,不过这次噶礼被革职了。
康熙大怒,他认为这小小的案子拖到现在,居然越审越荒唐。他决定亲自审讯。据资料记载,康熙真接下令所有与舞弊案有关人员全部砍头,噶礼革职听候处置。张伯行恢复原职,并且升官赏赐。
从这件案件可以看出清朝官场太复杂,有些人为了不得罪人,简单案件就成复杂案件,小案件就成了案件。但康熙之所以重视此案,有着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