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盆腔炎-----程宇宏整理

 程宇宏 2018-04-13
【盆腔内有包块】中医辨证属湿、热、瘀互结者,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化瘀通下,消癥化结为主,药用:虎杖20g 枳实15g 大黄6g 厚朴15g 牡丹皮15g 赤芍15g 忍冬藤25g 败酱草20g 三棱6g 莪术6g 当归15g 板蓝根20g 黄芪15g 茯苓15g 水煎,一日一剂,分三次口服,疗效肯定。 

  【盆腔炎组方】:银花30克 连翘30克 红藤30克 败酱草30克 薏苡仁12克 丹皮9皮 栀子12克 赤芍2克 桃仁12克 延胡索9克 川楝子9克 乳没各4.5克 制用法:上方每日服2剂,每剂服2—3次,每6小时服1次

1.忍冬藤蜀红藤治盆腔炎 

[配 方] 忍冬藤30克,蜀红藤30克,大黄9克,大青叶9 克,紫草根(后下)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川楝子9克,制延 胡索9克,生甘草3克。 

[功 效] 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活血化瘀。用治盆腔炎。

2.蚤休地丁草治盆腔炎 

[配 方] 蚤休15克,地丁草15克,虎杖15克,当归10克,川芎5克,川楝子10克,玄胡索10克。 

[功 效]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用治盆腔炎。

3.银花连翘治急性盆腔炎 

[配 方] 银花24克,连翘24克,丹参24克,蒲公英15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车前子10克,败酱草30克,当归12克,甘草3克。 

[功 效] 清热解毒,化瘀利湿。用治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症见发烧,恶寒,小腹胀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呈脓样有臭气,舌质红,苔稍黄或白腻,脉弦滑而数。

4.珍珠菜蒲公英治盆腔炎 

[配 方] 珍珠菜、穿心莲、蒲公英、忍冬藤、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大青叶、鱼腥草各15-50克。 

[制用法] 任选上药2-3种,水煎服,每日1剂。 

5.杏仁半夏治急性盆腔炎 

[配 方] 杏仁10克,生薏仁10克,蔻仁6克,淡竹叶10克,川朴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化湿,清热,宣畅三焦。用治湿热内蕴所致的妇人急慢性盆腔炎,症见头痛身重,口淡乏味,胸闷不舒,少腹隐痛,带下量多,色黄,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滑。

6.血竭藕节末治盆腔炎 

[配 方] 血竭末2克,制大黄9克,大蓟15克,小蓟15克,血 余炭10克,木花15克,丹皮10克,藕节15克,玄胡10克。 

[制用法] 将上药除血竭外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 剂煎2次。将血竭研极细末分2次吞服,2次煎出的药液分为上、 下午2次服。 

[功 效] 用治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症见经前、经时下腹胀痛, 阴道下血时多时少,色紫夹块,块下腹痛缓解,舌边紫,脉弦或弦数。

7.蛇牛汤治盆腔炎 

[配 方] 白花蛇舌草50克,入地金牛10克,穿破石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至盆腔炎症消失即可停。 

注:对盆腔脏器的炎性肿块并伴有感染病灶者,疗效也较显著。

8.地杷汤治盆腔炎 

[配 方] 地龙10克,土枇杷25克。 

[制用法] 用鲜品或干品,水煎服,每天煎1剂,服3次。 

[功 效] 治盆腔炎或尿道炎等症。

9.皂角刺治盆腔炎 

[配 方] 皂角刺20克,生黄芪20克,生蒲黄包12克,制大黄(后下)6克。 

[功 效] 托毒排脓,益气生肌,活血化瘀。用治盆腔炎及盆腔炎性肿块。

10.大青盐治盆腔炎 

[配 方] 炒大青盐500克或醋拌坎离砂500克。 

[制用法] 布包敷于下腹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李刘坤】:

    推荐逐瘀清解汤: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赤药、延胡索(醋炒)、丹皮、黄柏各10克,丹参15克,败酱草30克,用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1剂。此方具有破结逐瘀、清热解毒作用。患者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蚤休地丁草治盆腔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盆腔炎。

  【偏方组成】蚤休、地丁草、虎杖各15克、当归川楝子、玄胡索各10克,川芎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加减】热毒重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血热者,加丹皮;湿热者,加黄柏;湿重者,加车前子、萆薢;瘀滞者,加山楂桃仁败酱草;有包块者,加生鸡内金昆布枳实三棱、莪术;胀痛者,加枳壳香附;刺痛者,加乳香、没药、失笑散;小腹痛者,加橘核;腰痛者,加川断、桑寄生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盆腔炎患者45例,结果治愈21例,显效11例,好转13例。

慢性盆腔炎 张育轩

主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0g 白芍10g 桃仁10g 红花10g 香附10g 丹参30g 野菊花30g 黄柏10g 元胡10g 青皮10g 甘草5g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一、【急性盆腔炎】
   1.湿毒壅盛证

   (1)临床见证:高热恶寒,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臭秽,阴中灼痛,口咽干燥,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湿热之邪直犯下焦邪正相争,营卫不和故高热恶寒,阻遏气血,不通则痛,故下腹疼痛拒按,损伤任带故带下量多色黄,化腐则臭秽,舌脉均为湿毒壅盛之象。
   (2)辨证依据:
   ①高热恶寒,下腹痛拒按,带下量多黄稠臭秽。
   ②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③有经期、产后、手术等感染史。
   (3)治法与方药:
   治疗:清热解毒,利湿化瘀。
   ①银翘红酱解毒汤(《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金银花30g,连翘30g,红藤30g,败酱草30g,丹皮9g,生山栀30g,赤芍12g,桃仁12g,苡仁12g,元胡12g,川楝子9g。
   本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组成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这些药具有广泛的抑菌作用,抗菌谱广。体内实验证明,以上药物抗感染作用明显,并能减轻中毒症状。金银花、连翘、山栀、丹皮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T细胞数或增强其功能,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白细胞吞噬能力。红藤、败酱草、赤芍、桃仁、元胡等能改善微循环,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还具有较强
的镇痛作用。
   高热恶寒者加荆芥6g、防风6g、薄荷(后下)3g。大便溏薄热臭者加葛根9g、黄芩9g、黄连3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9g。热毒盛者加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黄连6g、鸭跖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或服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4次。
   盆腔炎清热汤(《现代名中医妇科绝技》)
   组成:金银花、绵茵陈、丹参各25g,蒲公英、车前草、败酱草各30g,丹皮、黄柏各12g,山栀lOg,乌药、桃仁、元胡各15g。
  何少山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熟军6g,丹皮lOg,桃仁6g,冬瓜子15g,龙胆草6g,元胡6g,黄芩5g,炒赤芍lOg,车前草15g,白毛藤30g,半枝莲30g,墓头回lOg,生甘草5g。
   ④妇乐冲剂(杭州天目山药厂)
   清热凉血,消肿止痛。主治急性盆腔炎,1次服12g,每曰2次。
   2.【瘀毒阻滞证】
   (1)临床见证:高热虽减但余热未退,下腹胀痛拒按,带下黄稠有臭味,口干而不欲饮,舌质黯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邪势虽减而未尽,湿毒瘀血交阻下焦不去,影响胞宫冲任及带脉而诸证生焉。
  (2)辨证依据:
  ①急性盆腔感染史。低热起伏,腹痛拒按,带下黄稠,有臭味。
  ②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
  ③妇科检查:附件增厚或可扪及包块,触痛压痛明显。
  ④B超或可发现盆腔包块。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结。
  ①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本方经药理研究证明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大黄、牡丹皮可促进白细胞吞噬活性及肝脾等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与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大黄、丹皮、桃仁、芒硝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黄的蒽醌成分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丹皮抗菌有效成分为丹皮酚,其对金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2000及1:1500;全方对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对急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下腹痛甚者加炙乳没、元胡、川栋子、木香、红藤。腹胀加柴胡、枳实。盆腔内炎症包块较大者加生蒲黄、五灵脂、皂角刺。带下黄稠量多加黄柏、椿根皮。
  ②棱莪消积汤(《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三棱9g,莪术9g,丹参9g,赤芍9g,桃仁12g,薏苡仁12g,元胡12g,丹皮9g,红藤30g,败酱草30g,炙乳没各6g。
  ③盆腔炎Ⅱ号方(《中医临床妇科学》)
  组成:丹参30g,赤白芍、桃仁各lOg,败酱草15g,生苡仁30g,三棱、莪术、穿山甲各9g,陈皮6g,山楂、元胡各12g,炒枳实、桔梗各9g,皂角刺6g。
  低热较明显,大便艰行者加入蒲公英15g,金银花12g,大黄6g。纳差便溏者,去桃仁、枳实,加入煨木香6g,神曲lOg,茯苓12g。腰酸加川续断、桑寄生各lOg,淮山药12g。
  3.【正虚邪陷证】
  (1)临床见证 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厥冷,烦躁,周身汗出粘冷,腰酸腹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臭秽,或见神志昏糊,苔少舌红或淡,脉细微弱。
  邪毒内陷,正不胜邪,阴竭阳微故见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不温,烦躁汗出粘冷,甚则神昏;病邪留滞,邪毒内盛见腹痛拒按,带下黄臭;舌脉为阴竭阳微正虚邪陷之象。
  (2)辨证依据:
  ①高热日久。体温骤降。
  ②面色咣白,四肢厥冷,汗出粘冷,神志昏糊。
  ③带下量多色黄或臭秽。
  ④苔少舌红或淡,脉细微弱。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回阳救逆,扶正托毒。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合参附汤(《正体类要》)
  组成:薏苡仁30g,附子6g,败酱草15g,人参lOg。
  方中人参、附子大补元气,回阳救逆,薏苡仁、败酱草解毒排脓消肿,上药共奏回阳救逆,扶正托毒之功。
  药理研究表明人参、附子具有较好的抗休克疗效,升高血压,强心,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扩张冠脉,降低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外周血管的流量,降低血液粘滞性,增加血液流变性,加快血液流速,增加血流量,显著提高肝细胞的耗氧量,增强其代谢解毒能力,有利于乳酸的糖异生作用。参附还能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活性花环形成率,增加溶血空斑值。败酱草、薏苡仁对多种球菌、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大便溏泄者加入炮姜6g,炒白术lOg。舌苔黄根腻,脉数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安神。
  二、慢性盆腔炎】
  1.气滞血瘀证

  (1)临床见证 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肛门坠胀感,经期或劳累后加重,带下连绵,色淡黄,性情不舒,胁肋作痛,舌质紫黯,苔薄腻,脉细弦。
  (2)辨证依据:
  ①盆腔炎症日久不愈,反复发作。
  ②下腹胀痛、腰酸,经期或劳累后加重。
  ③白带量多色淡黄。
  ④舌质紫黯,苔薄腻,脉细弦。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调气活血,消瘀止痛。
  ①血府逐瘀汤(方见“闭经”节)
  方具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之功,于此用之,甚为相宜。
  下腹胀痛甚者,加香附、炒川栋、九香虫。有炎性肿块者加皂角刺、黄芪、三棱、莪术。
  ②妇炎康,每次服6片,每日3次。
  2.【湿热阻滞证】
  (1)临床见证:下腹胀痛或腰骶部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臭,或低热起伏或兼月经不调,经色黯红或夹粘液,小便黄,大便干或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湿热蕴结,病程缠绵,日久难愈。蕴结冲任、胞宫,阻滞气机,伤及任带二脉,扰及冲任,血海不宁,而致诸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同为湿热阻滞之征。
  (2)辨证依据:
  ①下腹胀痛或腰骶部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臭。
  ②小便黄,大便干或不爽。
  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
  ④经期产后摄生不慎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除湿。行气止痛。
  ①四妙散(《成方便读》)合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柴胡、枳壳、白芍、甘草、苍术、黄柏、苡仁、牛膝。
  方中四妙散清热除湿,四逆散行气止痛。
  若下腹胀痛较盛,加金铃子散以行气活血止痛。腰背胀痛明显,加独活、葛根、秦艽以除湿通络止痛。带下量多色黄味臭,加茵陈、车前子、土茯苓。月经不调,症见月经提前量多或经期延长,色黯红,夹粘液,酌加炒地榆、贯众、益母草、茜草清热除湿,化瘀止血;若出现盆腔包块,加三棱、莪术、夏枯草、蒲公英以除湿化瘀、消症散结。
  ②妇科千金片(湖南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次服6片,每日3次。
  3.【湿瘀互结】
  (1)临床见证: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处固定,时有刺痛,或见下腹症块,或白带量多色黄,或月经不调,经色黯红或紫黯夹块,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质黯红,或见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或弦涩。
  热去而湿邪留滞,蕴结下焦,阻遏血气运行致瘀,湿瘀互结,见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处固定,时有刺痛;积久成症,则见下腹症块;余证为湿瘀累及冲任带脉之征,舌脉亦为湿瘀互结之候。
  (2)辨证依据:
  ①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处固定,时有刺痛。
  ②下腹症块。
  ③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④舌质黯红,见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或弦涩。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①银甲丸(《中医妇科学》)
  组成:金银花、连翘、升麻、生鳖甲、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椿根皮、茵陈、生蒲黄、琥珀、桔梗。
  本方有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功,切中湿瘀互结,血气运行不畅之病机,用之相宜。可加香附、川芎、金铃子、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
  ②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合四妙散(《成方便读》)
  组成:连翘、柴胡、葛根、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
  方中连翘、葛根清热解毒;生地、赤芍、当归凉血和血;红花、桃仁活血化瘀;柴胡、枳壳行气散结;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合四妙散清热除湿。
  4.【寒湿凝滞证】
  (1)临床见证:下腹胀痛或腰骶部疼痛或冷痛,脘腹胀满不适,畏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月经延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色质黯,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弦或弦紧。
  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久坐湿地,或外感湿邪,湿从寒化,寒湿内盛,侵及胞脉,客于冲任,阻滞气血,伤及任带,而见诸证舌脉。
  (2)辨证依据:

  ①下腹胀痛或腰骶部冷痛,肢冷畏寒。
  ②脘腹胀满,带下量多色白。
  ③舌质黯,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弦或弦紧。
  ④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久坐湿地史,或有外感湿邪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药理研究提示本方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与氢化可的松比较在抗炎的同时并不引起胸腺及脾脏两个重要免疫器官的萎缩,不抑制其功能,有其独特优势,为临床治疗血症及炎性包块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有报道慢性盆腔炎经本方治疗后能明显改变血液流变学观测指标,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值均较前有明显下降。
  若下腹冷痛较甚,加台乌药、细辛、吴茱萸温经止痛。胸胁脘腹胀满不适,加广木香、枳壳、制香附。腰骶部冷痛明显,加杜仲、续断、巴戟天温肾强腰止痛。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黯,重用归、芎加桂枝以温经活血。
  慢性盆腔炎病久不愈或失于调理,日久伤损气血,累及肝肾,可继发气血不足或肝肾虚损之候,当酌情予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品随证调治之。
  [其他疗法]
  一、急性盆腔炎
  (一)中药灌肠
  1.复方红藤汤(《新编妇科秘方大全》) 红藤、败酱草、蒲公英、丹参各30g,金银花、连翘、鸭趾草各20g,紫花地丁25g。将上方水煎浓缩至lOOml左右,冷却至38—40℃,用中号导尿管插入直肠内约14cm处,30分钟内灌完,卧床休息30分钟,每日1次,以晚上入睡前使用为佳。月经干净后3—5天开始治疗,每10日为一疗程,一般持续2—3个疗程。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
  2.金银花30g,蒲公英20g,地丁20g,红藤30g,败酱草20g,连翘20g,三棱15g,莪术15g,丹参20g,赤芍20g(《中西医临床妇科学》)。浓煎至lOOml,晾至37—40℃,每日1次,保留灌肠。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毒蕴结证。
  (二)中药外敷
  1.金黄膏外敷下腹部,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
  2.鲜蒲公英,捣烂如泥,加白酒调匀,外敷下腹部。适用于急性盆腔炎各证型。
  3。四黄散(《女病外治良方妙法》) 大黄、黄芩、黄柏、黄连等量研成细末。治疗时取药末40一60g,热开水加适量蜂蜜调至糊状,趁热敷下腹部,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急性盆腔炎各证型

  二、慢性盆腔炎
  (一)中药灌肠
  1.盆炎康栓(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经验方) 早晚或便后将栓剂1粒塞人肛门,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可坚持使用2—3个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
  2.化瘀解毒汤(《新编妇科秘方大全》) 败酱草20一30g,三棱、莪术、赤芍、丹皮、红藤、木香、槟榔、昆布、大黄各lO一15g。上药浓缩100—150ml,温度39—41℃,14—16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5cm,缓慢灌肠,保留40分钟以上。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期暂停。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湿瘀互结证。
  3.三棱、莪术、延胡索、五灵脂各20g,金银花、桃仁、红花、连翘各20g,荔枝核、皂角刺、丹参、赤芍各lOg(《中西医临床妇科学》)。加水浓缩至lOOml,晾至37—40℃,每日1次,保留灌肠。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
  (二)中药外敷
  1.外熨消症散(《新编妇科秘方大全》) 血竭5g,乳香、没药、白芥子、莱菔子各30g,桃仁、红花、麻黄、小茴香各15g,附子、吴茱萸各45g,冰片10g,炒食盐60g。上方除冰片外,其余药物均捣为粗末,取醋1000ml于铁锅内煎沸后加入食盐煮10分钟,加入药末,煎炒至半干后取出,晾一天,加入冰片和匀,装入30cm×20cm布袋内。晚睡前或午休时把药袋放置于小腹部,上压热水袋热敷,每日1—2次,每次热熨30分钟,1个月为一疗程,一袋药可热熨3个月。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
  2.盆腔炎膏(《中医临床诊治》) 当归、白芍、红花各500g,生地黄、益母草各240g,川芎、牛膝、牡丹皮、桂枝、黄柏、刘寄奴、蒲黄、桃仁各120g,郁金、艾叶、乳香、没药、血竭各90g,香油5000g,广丹3500g。除乳、没、竭、冰、广丹外,其余药物放人香油内泡2小时,置火上煎熬,炸枯后,滤渣,再加入乳香、没药、血竭、冰片,溶化再滤,在锅内煎熬,滴水成珠时加入广丹。令患者平卧,温水擦净小腹部,
先涂香油,把加热化开之药膏趁热敷上(以不烫伤皮肤为度,凉后再换上热药膏,反复4次(约1小时),热敷后再用1张药膏留贴腹部。1日贴1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各证型。
  3.妇炎散(《中医临床诊治》) 大黄、姜黄、败酱草、丹参、赤芍、乳香、延胡索、羌活、独活、千年健、透骨草,切细末温水加酒调成糊状敷下腹,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可连续应用,月经期暂停用。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
  4.乌头、艾叶、肉桂、鸡血藤、红花、川芎、延胡索、五灵脂、当归、皂角刺各20g(《中西医临床妇科学》)。切成细末,入布袋内,蒸后热敷下腹部,每日1—2次。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证。
  (三)中药离子透入
  1。丹参注射液lOml稀释至50ml,直流电透人小腹皮肤,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各证型。
  2.没药、三棱、莪术、生蒲黄、五灵脂、制香附各lOg,白花蛇舌草30g,川芎6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浓煎120ml,直流电透人小腹皮肤,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湿瘀互结证。
  3.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各30g,当归20g,白芍、咱芎、紫花地丁、黄柏、丹皮、白芷、黄芪各10g(《新编妇科秘方大全》)。用电离子导人机常规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2次为一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4天。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湿热阻滞证。
  (四)针灸疗法
  1.耳穴压豆法
  取穴:子宫、内分泌、盆腔、交感。
  将王不留行籽放在黄豆办大小的橡皮胶布上,贴于上穴。经常按压敷贴部位,以能忍受为度。3天换一次,1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治盆腔炎方】
盆腔炎,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分急性慢性两种。 
该病分型有数类,方剂通用性都不是很好,这里介绍一个相对通用些的方子,适合慢性盆腔炎患者使用。 
红藤30克,丹皮20克,元胡20克,赤芍20克,每日一剂,2周为一个疗程。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记载治愈率达64%,好转率35%。

段正亭的 “盆腔炎方” 。

 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银花15g,红藤30g,土茯苓30g,甲珠12g(研末),当归15g,丹参15g,香附12g,玄胡15g。

加减:偏于热毒炽盛者,重在清热解毒,加入黄连、黄柏、苦参;热入营血加生地、丹皮、玄参等凉血解毒之品;偏于湿者,重在除湿化毒。结合本地区气候以盆腔炎方合自拟的除湿汤(药物组成为:苍术、川朴、陈皮、茯苓、白蔻仁、法夏、薏苡仁、通草)用于湿热型盆腔炎患者;偏气滞者,重疏肝、理气,以盆腔炎方选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枳壳、木香、台乌、川朴等;偏血瘀者,重在活血化瘀,酌情选加桃仁、红花、赤芍、泽兰;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三七、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等散结化瘀之品。对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中的虚,在分清气、血、阴、阳之虚的不同,酌情加入黄芪、党参、熟地、白术等药物。或以盆腔炎方合其自拟双补汤(双补汤药物组成:黄芪、党参、枸杞、淫羊藿、川断、龟鹿胶)配合使用。此外,还可用虫类药物,如地龙、全虫、蜈蚣等,以搜风通络,行气止痛,效如桴鼓。

治疗盆腔炎效方

【处方】黄柏30g 苍术15g 怀牛膝10g 生薏米50g 忍冬藤30g 车前草30g 败酱草30g 红藤15g 生甘草10g

【主冶】湿热带下,腥臭异味。西医所谓的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阴道炎等。
【说明】此方由传统的二妙散发展而来,专治下焦湿热。妇女的带下病多数属于肝经郁滞,湿热下注。亦有寒湿证,但相对的热证见多,即湿热带下。这可能和现代生活条件改善有关,常吃烧烤肥甘厚味,积热郁湿。此类病在急性期西医抗生素也好使,诸如左氧氟沙星之类,但是还有部分不效。在这方面不如中医治疗可靠,只要是湿热证,中药是百分之百有效,这是不含糊的。大量的中医实践巳可以证明这一点,短处是喝药一般人不太爱接受。我临床上接诊的病人大多数已经西医治疗过,不效,找中医继续治疗,经用上方无有不效的。这一点大家可以重复验证,我想不会使大家失望的。下面举一例示之:
【验证】刘某某,女,28岁。甘肃人,回民,人白净,在星月医院找到我,要求看妇科。刻诊:自述近一个多月少腹胀痛,腰酸困,白带多,有臭味,舌尖边红,苔白腻,饮食少,小便黄有热,大便溏,心烦急躁,西医检查化验,盆腔炎,二度宫颈糜烂。点滴左克一周,略为好转,但不除根,过几天又犯,搞得人没心情工作,要求中医彻底治疗。辨证肝经郁热,湿热下注,用上方加白头翁30g,七剂,二周后,少腹巳不痛,白带减少,效不更方,前方减白头翁、败酱草,加芡实、山药、海螵蛸又七剂痊愈,三月后追访没有再犯

慢性盆腔炎1

 

张某,38岁,小腹吊痛1个月,经前腰部酸痛,经行缓解。带下量不多,色黄。生育史:3-0-2-3,输卵管已经结扎。末次经期126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通畅,宫颈中糜见一小息肉,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行子宫颈息肉摘除术。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清带汤(经验方)。

柴胡10  枳壳10  白芍10  败酱草10  红藤15  椿根皮15  半枝莲15  土茯苓15  蒲公英15  大蓟15  小蓟15  萆薢15  生甘草6克,3剂。

200113

经水方净,小腹疼痛减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9剂。

2001118

腰痛,舌脉如上。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益肾。          

方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金银花12  防风10  白芷10  当归6  陈皮10  白芍10  制乳香4  制没药4  皂角刺12  天花粉12  生甘草5  杜仲12  续断12克,4剂。

此后根据病情变化加减,服用四逆清带汤62剂,服用仙方活命饮30剂,间或加服妇科千金片。

200165

自我感觉良好,妇科检查显示,子宫及两侧附件压痛均消失,慢性盆腔炎已经治愈。

(一)慢性盆腔炎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名】疏气定痛汤。

  【组成】制香附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五灵脂9克,当归9克,乌药9克,枳壳4.5克,木香4.5克,没药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奉五妇科经验》。

(二)【辨证】下焦寒湿,气血凝结。

  【治法】暖宫散寒,行气活血。

  【方名】暖宫定痛汤。

  【组成】橘核9克,荔枝核9克,小茴香9克,葫芦巴9克,延胡索9克,五灵指9克,制香附9克,乌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奉五妇科经验》。

(三)【辨证】肝郁脾虚。

  【治法】养血疏肝,健脾利湿。

  【方名】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9克,芍药18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芎9克。

  【用法】上为散,每服6克,温酒送下,每日3次。

  【出处】《金匮要略》卷下。

36.治盆腔炎妙方 

1 、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治盆腔炎 
用法:甲硝唑每次0,4,左氧氟沙星每次0.2,每日三次服,服7--10天。 
疗效:治愈率85% 
2 、帕珠沙星、奥硝唑治盆腔炎 
用法:帕珠沙星0.3,奥硝唑0.5,静脉点滴,每日二次,7天为疗程。 
疗效:治30例,治愈25例,显效5例。 
3、 庆大霉素治慢性盆腔炎 
用法:局部消毒后,経阴道窥器放入导尿管入子宫腔内6--7厘米,从外端推入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天一 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1--4个疗程。 
疗效:治419例慢性盆腔炎,治愈显效率95.7%,大多在2--3疗程内治愈。 
(现代妙方系列—妇科疾病) 

1  五味消毒饮

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天葵子15克。加水300毫升,浓缩1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剂,7日为一疗程。必要时可持续用2~3个疗程。

功效:清热散结,化瘀止痛。

临床运用:用本方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24例,痊愈35例,占28%,显效45例,占36%

有效42例,占34%,无效2例,占1.7%.总有效率98%.

处方来源:摘自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199554);3

 2  棱莪消积汤

三棱9克、莪术9克、丹参9克、赤白芍9克、延胡索9克、牡丹皮9克、桃仁15克、薏苡仁15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上药水煎服,早晚分服,10天为一疗程。

功效:活血解毒,消癓散结。

疗效观察:以本方治疗盆腔炎34例,治愈21例,好转12例,无效1例,16例合并盆腔包块患者,经治疗后,B超提示12例消失,4例包块缩小。

处方来源:摘自  湖北中医杂志  1997,(5)。

 3   二藤汤

忍冬藤30克、红藤30克、大青叶10克、紫草(后下)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大黄6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生甘草10克。上药水煎服,每日一剂,2次分服,5剂为一疗程。

功效:清热除湿,活血解毒。

疗效观察:经服药2~4疗程,本组47例痊愈35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

处方来源:摘自杂志  江苏中医  1997,(5)。

 4   清化汤

败酱草15克、蒲公英15克、当归15克、红藤15克、丹参30克、连翘30克、赤芍20克、薏苡仁20克、三棱20克、莪术20克、泽兰20克、木香10克。上药适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早晚各服1次,15天为一疗程。服用上述药物期间,同时用大黄末90克,醋调为糊状,外敷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用绷带包扎固定,上压热水带外敷,每日一次,第二天早上去除外敷物,连用15天。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破症散结。

疗效观察:经3个疗程治疗,本组236例患者中,痊愈68例,占28.8%,显效100例,占42.2%,好转56例,占23.7%,无效6例,占5.1%。总有效率94.4%。获时间最短者1疗程,最长时间3疗程。

处方来源:摘自  中医药学报  1995,(4

 5   大黄红藤合欢皮汤

大黄10克、合欢皮15~30克、红藤30克、忍冬藤15~30克、败酱草30克、连翘15克、狗脊15克、山药15克、莲须30克。上药水煎,分2次服。于月经干净后服用。连服10天,3个月为1疗程。

功效:清热祛湿解毒。

疗效观察:用大黄红藤合欢皮汤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痊愈26例,占87%,好转4例,占13%,全部有效。

处方来源:摘自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5,(4

    三仁汤治慢性盆腔炎□ 梅松政 四川省古蔺县观文镇梅松政诊所

    #中国中医药报单验方#慢性盆腔炎类似于中医带下病、少腹痛等,常表现为下腹部坠胀或疼痛,甚至牵扯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以及月经前后加重,大多数病例伴有带下量多、异味,月经不规则等。本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年轻女性反复发作容易导致不孕证、输卵管妊娠等。笔者临证以来,常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基本方:杏仁5克,滑石8克,通草10克,砂仁10克,淡竹叶10克,薏苡仁30克,厚朴8克,苍术10克,白术15克,野菊花10克,甘草3克,将所有药物放入煎药袋内,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7剂为1疗程,连续服用3至4疗程。

    加减运用:伴有小腹胀痛者加白芍20克,台乌药10克;伴有外阴瘙痒者加苦参6克,透骨草10克;伴有月经量多者加侧柏叶10克,炒槐花8克;伴有带下过多,恶臭难闻者加黄柏10克,白土茯苓15克;伴有输卵管粘连、不孕者加山楂15克,当归15克,伴有疲乏无力、肢困纳差者加白豆蔻10克(后下),建曲15克;伴有情绪不良者加柴胡15克,大枣10克。

    典型病例

    肖某某,女,27岁,2012年9月6日初诊。

    患者以“腰部胀痛,带下量多,月经延后半年”就诊。患者半年前始有时感腰部疼痛,带下量多,月经延后,自行在药店购买阿莫西林胶囊、妇科千金片、妇科调经片等治疗,疗效不显。3月前,腰部疼痛加重,遂到当地卫生院治疗,经输液运用青霉素钠注射液、替硝唑注射液等治疗一周,疼痛缓解自行出院,未继续治疗。半月前,腰部胀痛感加重,带下量更多,连续5个月经周期延后,最长达45天。到县妇幼保健机构就诊,B超显示:盆腔积液。给予输液治疗1周,疗效不明显,前来就诊中医。

    诊见:体型略消瘦,情绪沮丧,少腹不适,隐痛时作,偶有刺痛,带下量多,伴有异味,无红色带下,性生活不敢兴趣,月经延后。舌苔厚腻伴胖,脉弦数。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伴积液。

    中医诊断:带下病,辨证:肝郁化热,湿热下注。

    处方:杏仁5克,滑石8克,通草10克,砂仁10克,淡竹叶10克,薏苡仁30克,厚朴12克,苍术10克,白术15克,野菊花10克,柴胡15克,荆芥穗10克,大枣5克,甘草3克  将所有药物放入煎药袋内,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 3剂。

    二诊:服用至第2剂时,突有月经来感,接着阴道内流出白色脓液样分泌物,约100毫升,当时病人担心,立即电话咨询。自那次“排泄分泌物”后,小腹疼痛明显减轻,带下量少。效不更方,继续前方4剂。

    三诊:患者感觉全身轻松,精神抖擞,小腹隐痛偶尔发作,白带正常,属于临床缓解,根据就诊病情继续用上方加减治疗,7剂。

    在三诊后第四天,月经而至,停服药,待月经干净后再服用。后加减治疗1周停药。经观察,次月月经34天而至,余症悉除。嘱其调畅情志,少食肥甘厚腻之品,禁食冷冻食品,注意性生活和经期卫生,观察2个月经周期,经按时(30天)而至,诸证悉除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等功效。慢性盆腔炎大多数属于湿热内阻而致,并且病程较长,病人多有情绪抑郁,易致气机不畅,正合病机。

    本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因反复运用抗生素类药物,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再加久治不愈,情绪低落而郁滞之邪内阻,故时轻时重。方用滑石、通草、砂仁、薏苡仁、苍术、白术等健脾利湿,杏仁、厚朴为湿邪寻路,“通利并举”,淡竹叶、野菊花清热解毒,以防湿邪内阻,柴胡疏肝解郁,大枣、甘草调和药性、健脾养胃,“铲除”湿邪内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疏肝和胃等功效,中病机而收良效。笔者临证中观察发现,大多数慢性盆腔炎患者与湿邪有关,三仁汤或许是慢性盆腔炎“平剂方”,适宜于大多数慢性盆腔炎病例。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数十例慢性盆腔炎病例,取得满意疗效,应了“诸病带下皆属于湿”之说。

朱春良经验

朱氏治疗妇人带下证首分湿、虚、瘀,其辨证分型注重量、色、质、气,结合舌、脉、体型、体质、病程,分辨湿热、寒湿;脾虚肾虚或脾肾两虚及热毒瘀、气滞瘀等型。分别湿热、湿毒多实证,久病或脾肾虚多虚证。并重量、色、质、气辨证四要点。量多色白,质清稀,多脾虚湿陷;质浊而粘稠有秽,多痰湿下注;质清稀如水,恶寒,多脾肾阳虚;寒湿内盛,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多属湿热下注;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或脓血杂见,恶臭难闻多用湿毒;量少色赤或色红而鲜,质稠,多属阴虚内热;色暗红如败酱,混杂粘液,秽臭难闻,多属毒热伤络;淡红无臭秽多属肾气不固,此外,带下色白或透明反光如鸡蛋清或拉丝状多属肾虚滑精。朱 氏治带大法虽不外健脾、升阳、除湿、补虚、祛瘀等,但用药颇为轻灵新颖,每以轻药愈重症。

朱氏拟锡纯“理冲汤”加减,基本方由生黄芪15g,党参12g,生白术15g,淮山药30g,鸡内金10g,三棱、莪术各8g,制香附6g,郁金6~10g组成,带下秽黄,腰腹隐痛,少腹坠胀,月经量多,尿频或伴低热加金银花连翘各10g;带下清稀,尿频,腰腹隐痛,恶寒感加制附片、桂枝、乌药各10g;经色紫黑有块,痛经,少腹坠胀伴低热,瘀象较显加水蛭3g或吞水蛭胶囊1g。

[邱志济,等.朱良春治疗带下诸证临床经验和特色.辽宁中医杂志2001; 28(5):273~274]

裘笑梅经验

裘氏认为急性盆腔炎是妇科急腹症之一,属于“带下”、“癥瘕”、“少腹痛”、“崩漏”等范畴。裘氏治疗急性盆腔炎经验方是裘氏二藤汤。其组成:忍冬藤、蜀红藤各30g,大黄、大青叶、紫草根(后下)、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制延胡索各9g,生甘草3g。若高热不退者加石膏30g;黄带多者,去赤芍加椿根皮12g,萆薢10g;尿道热痛、涩痛者加车前草、猪苓各10g;盆腔有炎性包块或附件有炎性包块者,去川楝子加三棱、莪术各10g;高热神昏者,加紫雪丹1粒。水煎,每日1次,分2次服。

[李定江.二藤汤治疗急性盆腔炎28例.湖南中医杂志.1996,9,12(5):31~32]

 

蔡小荪经验

急慢性盆腔炎均以少腹坠胀疼痛、腰酸、赤白带下为主症。急性盆腔炎往往伴有发热。祖国医学古籍中虽无专论,但其症状和治疗散见于“癥瘕”、“痛经”、“带下”等证中。现代医学将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如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统称为盆腔炎。蔡 氏认为:急性盆腔炎多由产后或经期湿热之邪乘虚而入胞宫,湿热与气血相搏而成。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治疗不当延误而致,其病机均为湿热邪毒壅结下焦而成。临证当宜清热利湿、解毒祛瘀为大法,以蔡氏清热化湿汤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清热化湿汤:茯苓12g,赤芍10g,丹皮12g,川桂枝3g,败酱草30g,红藤20g,鸭跖草20g,金铃子10g,延胡索10g,柴胡5g,怀牛膝10g。方中桂枝温通辛散活血;赤芍丹皮延胡索凉血活血,行瘀止痛;重用红藤、败酱草、鸭跖草清热解毒,破血消痈;柴胡、金铃子疏肝理气,杀虫抑菌;怀牛膝引血下行。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利湿消肿之功效。蔡氏临证运用此方时有变通,兼有炎性肿块者加桃仁泥、皂角刺、海藻;赤白带下者加椿根皮、鸡冠花。纵观上述方药及变通诸法,充分体现了蔡氏古而不泥古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周翠珍.蔡小荪治疗妇科痼疾验方拾萃.江苏中医.1996,17(1):10]

 

罗元恺经验

罗氏认为在盆腔炎在急性或亚急性阶段,主要表现为湿热、湿毒或热毒证,如发热恶寒,带下黄稠,小腹灼痛,或阴道下血,淋漓不止,舌红苔黄,脉滑数。此期则须清热解毒、利湿止带。自拟“盆炎清热汤”,以蒲公英、败酱草、金银花清热解毒,茵陈、黄柏栀子车前子清利湿热,丹皮桃仁丹参延胡索等活血化瘀。带下量多者予“茵陈败酱汤”,以茵陈、败酱草、金银藤、黑栀子等清利湿热,冬瓜仁、薏苡仁、茯苓等利湿止带。热甚加青蒿、连翘、紫地丁;腑实便秘则加大黄以泻下热结。湿热为患,热可伤津,湿碍气机,处理不当,容易损伤气阴,故清热毋过苦寒,以免损伤正气;利湿勿太峻猛,以防耗竭阴津。

在慢性炎症阶段,由于湿热胶结,阻碍气机,热灼血络,血脉凝涩,瘀阻胞中,往往缠绵难愈。罗氏根据不同证型,辨证用药。如瘀血内阻者,胞中结块,或胞络阻滞,可见少腹疼痛、拒按,经色暗红、有血块,或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舌暗红,脉弦。亦有症状不明显,仅有散结或通络。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或桂枝茯苓丸加味。膈下逐瘀汤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见长。偏热者,可去当归,加丹参;肝气郁结,乳房胀痛者,加郁金、青皮;胞络不通,加路路通、穿破石、王不留行;大便不畅者,枳壳枳实,或加槟榔。桂枝茯苓丸以活血散结为主,可加牡蛎、海藻以咸寒软坚;莪术、橘核以行气活血散结;土鳖虫、九香虫以活血止痛。如迁延日久,气虚而兼寒湿者,乃邪去正伤之证,可见小腹冷痛,带下清稀,面色苍白,神疲体倦,畏寒肢冷,短气懒言,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宜温经散寒,益气健脾。可用《金匱》温经汤加减。小腹冷痛较甚,去丹皮阿胶,加艾叶、破故纸;带下量多清稀,去丹皮麦冬,加白芷白术茯苓;纳呆者,加佛手、藿香。此外,还可配合中药外敷、药物灌肠等方法,使药物直达病所,以提高疗效。

[罗颂平,张玉珍.罗元恺治疗盆腔炎和前列腺炎的经验.中医杂志.1998,9,39(9):523]

 

马宝璋经验

马氏对盆腔炎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如下:

1 病机特点:马氏认为,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是由于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邪毒内侵;或因经期、产后余邪未尽,瘀结胞中,气机不利,经络受阻;或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邪客于胞中,血为寒凝,气机不畅。其主要病机为寒、热、湿邪与血搏结,冲任阻滞而致病。临床表现小腹或少腹疼痛,这是血瘀的症状;发热或低热,这是热毒壅盛的表现;月经不调、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崩漏,是热入血室、热迫血行的表现;脓样或水样带下,是湿浊或湿热的表现;盆腔脓肿、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是盆腔结缔组织肿胀、增厚的现象,皆因血瘀积结成症。马氏提出慢性盆腔炎发病的主要病因是湿热邪毒,病机是湿热邪毒内侵,损伤胞宫冲任,稽留不去,蕴结下焦,壅遏气血,导致气滞血瘀,甚至积结成块。

2 治疗原则

马氏认为,盆腔炎是寒、湿、热邪与血搏结,瘀阻冲任所致,强调湿热毒邪在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提出了辨证、辨病相结合,以攻邪为主、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马氏治疗本病时结合妇科检查辨病,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系统而独特的辨病规律:①小腹或少腹疼痛,有坠胀感,痛连腰骶,每于房事时或劳累后加重,疼痛的原因是慢性盆腔炎形成瘢痕粘连和盆腔充血。②月经不调。炎症影响卵巢功能时,可使月经周期改变,常见月经先期;炎症波及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炎症时,可使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延长。③不孕。主要原因是输卵管粘连阻塞、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性囊肿等造成的输卵管不通。④低热。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慢性盆腔炎的急性发作都可导致患者自觉低热。⑤水样或血样白带。慢性输卵管卵巢炎和子宫内膜炎都可使白带增多,呈黄色、稀薄水样,慢性子宫内膜炎时还可出现血样白带。

(2)实邪为病,治以攻邪为主 

慢性盆腔炎主要由于寒、湿、热邪与血搏结,损伤胞宫、冲任,蕴结下焦,壅遏气血,导致气滞血瘀,积结成块。在证候表现上,实证居多,且以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型占多数。常有低热或手足心热,小腹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带下黄或黄赤,黏稠臭秽;腰痛,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妇科检查:宫体压痛,附件增粗、压痛,甚至包块粘连引起宫体活动受限。为辨证论治增添了有利的证据。实际上绝大多数实证湿热与气滞血瘀皆有,只是偏重不同而已,治疗上应“择其要而从之”,以攻邪为主,邪去则正安。故而提出了解毒化瘀、软坚除湿的治疗大法。

(3)虚实夹杂,宜攻补兼施,因势利导,择时补泻 

慢性盆腔炎,尤其是实证,每于经前发作或加重,经净则减轻或症状消失,这与经前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经前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充盛,使实者更实,正邪交争激烈,故病证常加重,治疗应因势利导,解毒除湿,行气化瘀,软坚散结,给邪以出路;而经后胞脉空虚,治以补肾健脾,是扶助正气的良机,常用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以善后。

3分型治疗

(1)湿热瘀结型 证见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或低热,带下量多,黄稠、臭秽,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用清热调血汤(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5g、生地黄20g、黄连15g、桃仁15g、红花15g、香附20g、延胡索15g、牡丹皮15g、莪术25g)加败酱草20g、薏苡仁20g、土茯苓2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若热结血瘀甚,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宜泻热化瘀散结,用桃核承气汤(桃仁15g、大黄10g、桂枝15g、炙甘草10g、芒硝10g)加金银花30g、连翘25g、白花蛇舌草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气滞血瘀型 证见小腹或少腹胀痛拒按、经前胸胁乳房胀痛,食欲欠佳,烦躁易怒,时欲叹息,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牡丹散(牡丹皮20g、桂枝10g、当归15g、延胡索15g、莪术25g、牛膝15g、赤芍20g、三棱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3)寒湿凝滞型 证见小腹冷痛,痛处不移,得温痛减,月经延后,量少色黯,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散寒除湿、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小茴香15g、干姜10g、延胡索15g、当归15g、没药15g、川芎15g、肉桂10g、赤芍20g、蒲黄20g、五灵脂15g)加苍术20g、茯苓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血瘀日久化热者,证见小腹灼痛、拒按,月经量多,色红、质黏有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生地黄2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川芎10g、牛膝15g、赤芍20g、桔梗15g、柴胡15g、枳壳15g、甘草10g)加红藤15g、金银花25g、败酱草20g、薏苡仁2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若兼血虚,伴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则养血活血。方用调经种玉汤(当归15g、熟地黄20g、白芍20g、川芎15g、茯苓20g、陈皮15g、香附20g、牡丹皮15g、延胡索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4)癥瘕积聚型 证见小腹包块,或坚硬不移,或时聚时散,小腹持续作痛或时痛时止,经行延期,量或多或少,淋漓不止,或血性白带,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5g、川芎15g、赤芍20g、五灵脂20g、桃仁15g、牡丹皮15g、乌药15g、延胡索15g、甘草10g、香附20g、红花15g、枳壳15g)。兼湿热者加金银花25g、连翘20g、薏苡仁20g、海藻2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王莹,等.马宝璋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5,6,24(6):376~377]

夏桂成经验

⒈补肾调周的独特治法

夏氏认为固护正气,增强患者自身的康复机能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治则。依据各个阶段阴阳消长转化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经后期以阴长为主,治以补肾养阴为主,维持阴长至重;排卵期则重阴转阳,开始月经周期中的第一次转化,转化的结果为排卵,治宜补肾调气血促排卵;经前期则以阳长为主,治以补肾助阳为主,维持阳长至重;行经期则为月经周期中的第二次转化,重阳转阴,月经来潮,此阶段以疏肝理气调经为主。此法适应人体自身规律,增强了患者体质,促进患者康复。

⒉具体方药应用经验

夏氏常用的基本方为:“盆腔炎常用方”,药有:炒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红藤15g,败酱草15g,广木香6g,延胡索10g,续断10g,桑寄生10g,薏苡仁10g,山楂10g,五灵脂10g等。方中炒当归、赤白芍、续断、桑寄生养血补肾,以辅助正气;红藤、败酱草清热除湿;广木香延胡索山楂五灵脂调气和血。全方共奏养血补肾,化瘀和络,清热除湿之功。依据患者所处的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经后期加淮山药10g,山萸肉10g;阴虚甚湿轻者入熟地10g;排卵期加菟丝子10g,紫石英(先煎)10g,仙灵脾10g;经期可入苍术10g,香附10g,泽兰叶10g,益母草15g,茯苓10g。加减:阳虚甚者加巴戟天10g,肉桂(后下)3g;阴虚者加楮实子10g,生牡蛎(先煎)15g,女贞子10g;盆腔有包块者入石打穿15g,地鳖虫6g,三棱10g,生鸡内金10g;输卵管不通或积水者入天仙藤15g,丝瓜络15g,脾虚便溏者去当归10g,加炒白术10g,砂仁(后下)3g,六曲10g;心肝气火偏旺、睡眠欠佳者加钩藤15g,丹皮10g,合欢皮10g,炙远志10g,痛经甚者加全蝎5g,蜈蚣5g,炙乳香3g,炙没药3g等通络止痛之品。

[李勇生.夏桂成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举隅.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3,15(2):107]

 

尤昭玲经验

1 细辨病因病机特点

尤氏认为,慢性盆腔炎之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者,为正气不足,肝肾亏损;标实者,乃瘀、热、寒湿之邪蓄积胞中,气血运行不畅,胞络受阻,不通则痛,一般以瘀为主因,寒、湿、热次之,但肝郁更是个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

2 巧用药对施治

 (1)太子参黄芪白术 应用于盆腔炎之正气较虚,或兼见带下量多,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脾虚、气虚之证候者。

(2)白芷皂角刺 临床相伍用于慢性盆腔炎之附件炎,盆腔积液者效果甚佳。

(3)地龙路路通 用于治疗并发输卵管不通之慢性盆腔炎。

(4)红藤败酱草 临床常用于附件炎见有腰酸疼痛、带下、湿热瘀阻者。

(5)水蛭蜇虫 临床常用于盆腔炎之附件包块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包块、痛经等。

(5)台乌延胡索川楝 用于治疗盆腔炎气滞血瘀引起的腹痛,疗效甚佳。

(6)赤小豆薏苡仁 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慢性盆腔炎而见带下色黄、舌苔黄腻、脉濡数之诸证者。

[尹香花,等.尤昭玲教授巧用药对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拾萃.中医药学刊.2005,9,23(9):1572~1573]

 

蔡连香经验

⒈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蔡氏认为,经期、堕胎、小产、正常分娩后,正值气血耗损,子门未闭,若此时外邪入侵,湿热毒邪下注,即易客于胞宫、胞脉,伤及任、带两脉,发为带下。湿热邪瘀日久,脉络不通,瘀血内阻,阴液耗损,正气不足,致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或虚者更虚。证型单一出现者少,复杂多变者多。常见证型以湿热蕴结、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脾虚湿瘀多见,日久可见肾阳虚、肾阴虚。

⒉辨证论治

⑴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药:妇科七号片(柴胡黄芩、川楝子、延胡索、薏苡仁、茯苓陈皮等)或止带汤(《世补斋·不谢方》)加减。

⑵气虚血瘀: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药:理冲汤(张锡纯)或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⑶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或活络效灵丹或桂枝茯苓丸合乌药汤(《兰室秘藏》)加减。

⑷寒湿凝滞:治以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方药:少腹逐瘀汤或桂枝茯苓丸合平胃散或二陈汤加减。

⑸脾虚湿瘀互结:治以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方药:完带汤或参苓白术散或当归芍药散合失效散加减。

⑹肾阳虚:治以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右归丸加减。

⑺肾阴虚:治以益肾滋阴、清热止带。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⒊中药外敷、灌肠

蔡氏治疗慢性盆腔炎除予口服汤药外还常用中药外敷及灌肠治疗。常用外敷药:千年健、白芷红花、红藤、莪术、生艾叶、透骨草、威灵仙、川椒、蛰虫、水蛭、路路通、皂角刺、石见穿、没药、三棱、败酱草、青陈皮、刘寄奴、徐长卿、马鞭草、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取上述药10~12味,布包后蒸热,外敷腹部,每日1~2次,1剂可反复蒸敷10次。若有输卵管积水,还可用粗盐炒热,外敷下腹部。常用灌肠中药以柴胡赤芍、败酱草、徐长卿、红藤、乳香、没药、青陈皮等加减,煎汤100~150ml,肛门保留灌肠,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外用药。

 [谢京红,李亚俐.蔡连香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13(1):87]

段正亭经验

段氏对盆腔炎的病机认识和辨证分型治疗经验如下:

1 病因多端,冲任受损

段氏认为,盆腔炎成病之因,主要与热毒、湿邪、气滞、血瘀密切相关。这些病因,可单独致病,亦可相互兼杂并存,随病情发展亦可相互转化,但其基本病理为:“邪犯胞中,冲任受损,气滞血瘀。”

2 辨证分型,揆度奇恒

段氏认为,盆腔炎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别病性,属热、属湿与在气、在血的不同,其次辨病程,分急性病或慢性病变的属虚属实。临证中,段氏常把盆腔炎分为四种类型辨治。分别为热毒内炽型、湿热浸淫型、肝郁气结型、瘀血内阻型。

3 方证合拍,治有特色

段氏治疗盆腔炎审证求因,重在解毒,除湿,理气,化瘀。自拟了“盆腔炎方”为主方,药物组成: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银花15g,红藤30g,土茯苓30g,甲珠12g(研末),当归15g,丹参15g,香附12g,玄胡15g。

加减:偏于热毒炽盛者,重在清热解毒,加入黄连黄柏、苦参;热入营血加生地丹皮玄参等凉血解毒之品;偏于湿者,重在除湿化毒。段氏结合本地区气候以盆腔炎方合自拟的除湿汤(药物组成为:苍术、川朴、陈皮茯苓、白蔻仁、法夏、薏苡仁、通草)用于湿热型盆腔炎患者;偏气滞者,段氏重疏肝、理气,以盆腔炎方选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枳壳木香、台乌、川朴等;偏血瘀者,重在活血化瘀,酌情选加桃仁红花赤芍、泽兰;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三七、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等散结化瘀之品。对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中的虚,段氏在分清气、血、阴、阳之虚的不同,酌情加入黄芪党参熟地白术等药物。或以盆腔炎方合其自拟双补汤(双补汤药物组成:黄芪党参枸杞、淫羊藿、川断、龟鹿胶)配合使用。此外,段氏治疗盆腔炎患者时,还善用虫类药物,如地龙、全虫、蜈蚣等,以搜风通络,行气止痛,效如桴鼓。

[文仲渝.段正亭治疗盆腔炎经验概述.云南中医杂志.1994,15(1):14~15]

 

陈炳焜经验

陈氏认为慢性盆腔炎多由于行经、产后胞脉空虚,或房事不洁,湿浊邪毒内侵,与血相搏,湿瘀交阻,致脏腑冲任功能失调,气机不利,正气不足,余邪久留不去所致。陈氏认为“瘀”是盆腔炎主要原因,治以活血化瘀为法,但血瘀与气虚相互为患,瘀则气血不通,胞宫、冲任失于滋养,由瘀致虚,虚则无力鼓动脉络运行气血,瘀则更甚,故化瘀勿忘补虚。其用药及加减经验如下:

陈氏自拟少腹消癥汤组成:黄芪党参白术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牡丹皮赤芍枳壳延胡索、香附、木香甘草等。

加减:如兼湿毒内侵,用本方合二妙散,加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两面针;兼瘀热加大黄炭、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兼寒凝去牡丹皮赤芍,加小茴香、干姜、肉桂;肝经湿热加白花蛇舌草、大黄炭、川楝子、泽泻、蒲公英;肝肾两亏用本方合二至丸加肉苁蓉、白花蛇舌草、穿山甲等。

[曾明.陈炳焜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经验介绍.新中医.2006,2,38(2):20]

   

梁玉栋经验

梁氏据盆腔炎临床表现,认为病人全身或局部抵抗能力的下降,湿邪乘虚侵入体内易致盆腔炎的发生。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有留而不去阻滞气机使湿无去路的特性。湿邪留滞郁久必然会化热成为湿热病。湿热蕴结下焦,客于胞宫,损其带脉,发生盆腔炎。故梁氏自拟二泽汤治疗带下病,其用药经验如下:

梁氏自拟二泽汤组成:泽泻12g、泽兰12g、大黄10g、茯苓15g、丹皮15g、黄白12g、车前子12g、生地12g、白芍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下腹痛加元胡10g、郁金12g;发热加柴胡10g、公英30g、败酱草12g;腰痛加木瓜12g、川断20g;宫颈糜烂加土茯苓12g;带下色黄味臭倍黄柏,加白果;带下量多色淡加牡蛎20g;盆腔肿块加三棱12g、莪术10g、丹参15g。外治:宫颈糜烂、阴道痒、尿灼痛用黄柏汤:黄柏20g、土茯苓15g、大黄12g、苦参20g、地肤子15g、丹皮15g,煎水坐浴,每日1次。并发盆腔炎性包块,用如意金黄散浓茶调成糊状局部外敷。

 [梁蓉娟,朱麟祥.二泽汤治疗盆腔炎38例疗效观察.青岛医药卫生.1994,(1):2,35]

何少山经验

何氏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如下:

⒈急则治标,重在祛邪

何氏认为盆腔炎急性期治疗当以祛邪为主,重在清热解毒利湿,药选柴胡金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蒲公英、蛇舌草、半枝莲等。如腹胀便秘者,加生大黄;带下黄浊者,加二妙丸;口干舌燥者,加石斛、芦根。在清热解毒的同时,佐以活血化瘀,常用熟大黄赤芍丹皮桃仁、制乳香、制没药、失笑散等药,力求祛邪务清,防止病情迁延。

    ⒉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对盆腔炎慢性期的治疗,何氏认为应当体察患者体质之盛衰,病邪之进退,寒热之不同,辨而治之,尤要时时注意扶助正气。常用黄芪建中汤合自拟验方血竭化癥汤(血竭、乳香、没药、五灵脂桃仁大黄、皂角刺、穿山甲、水蛭、地鳖虫、鹿角片),益气健脾,活血散结,随证加入清热化湿、理气止痛之品,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若病情反复,腰酸下坠者,加川断、菟丝子、炒杜仲。盆腔内有少量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日久不消者,则用防己黄芪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以健脾渗湿、化瘀散结。

⒊攻补伤正,顾护胃气

何氏认为治疗本病应防患于未然,对于原胃气不和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对脾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已显脾胃虚弱者,加四君子汤;胃寒者,加良附丸;嗳气泛酸者,加左金丸;纳呆者,加二陈汤;上腹饱胀者,加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对于慢性盆腔炎病情迁延者,何氏常选苦参一味,取其清热解毒,又虑其苦寒伤胃,故必加茯苓、炒白术以健脾护胃;用血竭、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散结药时,则兼用乌贼骨、煅瓦楞子养胃制酸,保护胃粘膜。

⒋辨证辨病,综合施治

盆腔炎急性发作时,何氏强调中西医联合治疗,炎症控制后则巩固治疗,防止其演变为慢性。至于慢性盆腔炎患者,何氏辨证辨病结合,使用药物有的放矢。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或用艾条温熏气海、关元、水道、归来等穴位,以利药力直达病变部位;或用指压法按摩次髎、中髎穴,疏理止痛。经期外邪易侵,病易反复,何氏注重经期用药,合理施治,以求最佳疗效。

[章勤.何少山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98,(2):75~76]

 

陈益昀经验

⒈病因病机

陈氏认为,急性盆腔炎病初为热毒及湿邪壅盛期,表现为实热证。而慢性盆腔炎日久不愈,正气不足,以至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而致气滞血瘀,则成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⒉治疗方法

陈氏将本病分为实热型、湿热郁结型和寒凝气滞型。以活血化瘀为主,分型辨证施治。采取内服、外敷和灌肠等方法综合治疗。其治疗用药经验如下:

⑴实热型

①内服中药 药物组成:金银花20g,连翘12g,红藤20g,败酱草20g,丹参15g,赤芍药10g,川楝子12g,香附10g,延胡索15g,地鳖虫6g。加减:若有表证加荆芥、防风;发热口渴较重,伴有便溏热臭加葛根黄芩黄连;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白带过多加椿根皮、川黄柏、芡实;有明显包块或附件明显增厚加三棱、莪术、红花;腰酸痛加桑寄生、续断、狗脊。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 早晚分服。20日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一般治疗3个疗程。

②中药灌肠 药物组成:败酱草30g,蒲公英30g,红藤20g,连翘赤芍药、丹参、乌药、乳香、没药各15g。水煎2次,取汁150ml ,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静卧10min,用肛管或16号导尿管插入肛门进行灌肠。每日1次,20日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一般治疗3个疗程。

③中药外敷 将内服药和灌肠药所剩药渣,煮沸15min后,装入布袋,令患者平卧,敷于下腹部,上放暖水袋,使温度保持在50℃左右,每日1次,每次30 min,20日为1个疗程,经期停敷,一般治疗3个疗程。

⑵湿热瘀结型

①内服中药 药物组成:赤芍药10g,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20g,茵陈30g,败酱草30g,连翘15g,牡丹皮15g,茯苓12g,生薏苡仁30g。加减:白带色黄质稠加土茯苓;阴部瘙痒加白鲜皮、苦参;腰痛较重加桑寄生、续断、狗脊;腹痛较重加木香延胡索;有明显包块加三棱、莪术; 气虚加党参、焦白术;胸闷纳呆加焦三仙、砂仁

②中药灌肠 药物组成:茵陈30g,败酱草30g,土茯苓30g,黄柏、三棱、乳香、没药各20g。用法同前。

③中药外敷 药物组成:将内服和灌肠药所剩药渣,其用法同上。

⑶寒凝气滞型

①内服中药 药物组成:当归15g,川芎10g,赤芍药15g,五灵脂10g,广木香10g,香附10g,肉桂6g,炮姜6g,乌药12g,艾叶10g,吴茱萸5g。加减:有明显包块或附件明显增厚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腹痛较重加延胡索、川楝子;少腹冷痛较重加制附子(先煎) 、小茴香。

②中药灌肠 药物组成:艾叶20g,小茴香15g,桂枝15g,木香10g,乌药15g,莪术15g,三棱15g,乳香20g,没药20g。用法同前。

③中药外敷 药物组成:内服和灌肠药所剩药渣,其用法同上。

 治盆腔炎秘方】

26.1 丹芍活血行气汤

【来源】罗元恺,《中医杂志》(7)1980年

【组成】丹参、赤芍各15克,乌药12克,丹皮、川楝子各9克,元胡、桃仁泥各12克,败酱草30克,当归10克,香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解】盆腔炎归属在经病疼痛范畴。就诊病人以慢性盆腔炎较多,患者经年累月下腹疼痛不止,经前或经行疼痛更明显,带下增多,此多因气血不畅、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活血化瘀行气以止痛。故方用丹参、赤芍、当归、桃仁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川楝子、元胡、乌药、元胡、香附疏肝泻热、理气止痛;败酱草、丹皮清热凉血、解毒镇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主治】慢性盆腔炎。

【加减】同时加用双柏散(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方:大黄、黄柏、侧柏叶、泽兰等药组成)外敷患部,或用大黄、虎杖、蒲公英、丹参、枳壳,水煎,保留灌肠,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疗效】临床屡用,内外合治,效果颇佳。

 

26.2 血竭化癥汤

【来源】何子淮,《何子淮妇科经验选》

【组成】血竭末(酒吞),干漆(去烟),制没药,五灵脂,穿山甲,桃仁,制大黄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破血消癥,化瘀止痛。

【方解】方用血竭为君,其功虽“补血不及当归、地黄,破血不及桃仁、红花,止血不及蒲黄、三七”,然一药而功兼补血、破血、止血之用,能攻补兼施,散瘀生新,活血定痛,与较多的攻积散瘀之品同用则较稳妥,且无后顾之忧;取干漆破血散瘀,治日久凝结之瘀血、削经年坚结之积滞(炒令去烟,或将漆纸烧灰存性入方,为常规炮制法);制大黄破积行瘀,攻下瘀血,治女子经闭,瘀血癥瘕;桃仁质重性降,祛局部瘀血,另加没药散血消肿;五灵脂行血中气滞;穿山甲散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破血消癥,化瘀止痛之功。

【主治】慢性盆腔炎(包块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和卵巢积水等病。

【加减】若经血量少,加虎杖、鸡血藤、番红花(或土红花代);经水量多,去五灵脂、穿山甲、桃仁,加制军炭、炒荠菜花、丹皮、失笑散、NB034木花、参三七(或云南白药)、莲房炭、血余炭;经痛剧烈,加制川草乌、乌药、红木香、延胡索;白带黄稠,可随证选加龙胆草、白英、生苡仁、臭椿皮、地丁草、七叶一枝花、白槿花、扁豆花、车前草、凤尾草等。另外如当归、瓦楞子、浙贝母、川芎、槟榔、三棱、莪术、赤白芍、茴香、皂角刺、鸡内金、荔枝核、水红花子、鬼箭羽等亦可随证加用或替换运用。

同时配用消痞膏(麝香、公丁香、阿魏、细辛、五灵脂、肉桂、木鳖子,共研细末,于清凉膏中加入上药末,和匀成膏)外敷包块部位,每5天换药1次。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26.3 血竭消聚汤

【来源】何子淮,《何子淮妇科经验选》

【组成】血竭末(吞)、桂枝、茯苓、桃仁、泽泻、葫芦壳、车前草、枳实、草蔻仁、砂仁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行滞消聚。

【方解】寒湿瘀滞结于下焦。故方用桂枝化气通阳而消其本寒;瘕聚之成必挟湿热为巢囊(寒郁化热),故取茯苓、泽泻、车前、葫芦壳以下其湿热。寒凝必气滞,故用枳实、砂仁理气消水;气滞则瘀滞,佐以血竭、桃仁活血散瘀。全方合用共奏行滞消聚之功。

【主治】盆腔炎(包块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积水尤宜。

【加减】另如石韦、萆薢、赤小豆、玉米须、昆布、海藻等可随证加减。同时用消痞膏(方如上列)外敷包块部位。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26.4 二藤汤

【来源】裘笑梅,《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忍冬藤、蜀红藤各30克,大黄、大青叶、紫草根(后下)、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制延胡索各9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化湿、凉血活血、解毒祛瘀、消肿止痛。

【方解】方中以二藤为主药,取其清热解毒;配入大青叶、紫草、赤芍、牡丹皮凉血活血;大黄泻血中之热而导秽浊;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甘草和中解毒,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祛瘀之功。本方是治疗妇科炎症疾患的一个良好方剂,尤其对急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病证,据证而施,每有卓效。

【主治】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

【加减】若兼证严重可随证加减。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卓效。验之信然。

 

26.5 盆腔灵汤

【来源】张西芝,《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20克,赤芍12克,丹参、延胡索各15克,三棱、香附、台乌药、红藤、败酱草各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解】方中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当归、丹参、香附、三棱、延胡索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药理试验有抑菌、镇静、止痛之功;乌药行气止痛,有抑菌作用;甘草调和诸药,具有解毒作用。诸药相伍,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故用之每收良效。

【主治】盆腔结缔组织炎、输卵管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

【疗效】治疗102例,治愈72例,显效13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6.1%。

 

26.6 消癥饮

【来源】邱颖恒,《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丹参各12克,海藻15克,茯苓6克,薏苡仁30克,炮甲珠12克,川芎6克,金银花9克,连翘10克,橘核12克,青皮6克,延胡索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利湿散结。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川芎活血祛瘀;炮甲珠祛瘀散结、消肿排脓;茯苓、薏苡仁利水除湿、健脾渗泄;且薏苡仁还有排脓消痈之功;青皮疏肝破气,常与橘核配用理气散结止痛;海藻化痰软坚散结;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金银花、连翘配海藻、橘核为用,治疗癥瘕结块,作用甚著。用治输卵管卵巢炎,尤以慢性者效果最佳。

【主治】急、慢性输卵管卵巢炎,子宫肌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

【加减】附件增厚、附件囊肿未消失者,加三棱、莪术、昆布、牡蛎;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鸡血藤,紫河车;脾胃虚弱,加白术、大枣、炙甘草;脾肾阴亏,加枸杞子、怀山药、熟地;寒凝气滞,加小茴香、干姜。

【疗效】治疗31例,痊愈2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

 

26.7 归竭合剂

【来源】蒲辅周,《蒲辅周医案》

【组成】当归、川芎各6克,醋制鳖甲15克,吴茱萸4.5克,桃仁、赤芍各6克,肉桂、槟榔、青皮、木香、莪术、三棱、大黄各3克,延胡索6克,血竭3克。

【用法】上药加水浓煎两次,混合,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桃仁、赤芍、血竭活血化瘀;鳖甲、三棱、莪术软坚破结;肉桂、吴茱萸温经散寒;青皮、木香、元胡、槟榔行气止痛;大黄荡涤积滞,全方共奏祛瘀散结之功。

【主治】石瘕。证见腹大如箕,非三月孕形、腹胀痛而小腹坠甚,拒按而坚,亦非孕象,且连日流血而腰不痛,又不似胎漏。可用于盆腔炎包块型。

【疗效】屡试屡效。

 

26.8 清热解毒汤

【来源】刘奉五,《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黄芩9克,瞿麦、萹蓄各12克,车前子、丹皮各9克,赤芍6克,地骨皮9克,冬瓜子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消肿止痛。

【方解】急性盆腔炎,多属中医内痈范畴,多因毒热壅盛,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所致。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利湿、凉血、活血。方用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黄芩清热燥湿;地骨皮清热凉血退热,以去气分之热;配以瞿麦、萹蓄、车前子清热利湿;冬瓜子渗湿排脓,消肿止痛;佐以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综观全方,重在清热解毒、兼顾利湿、活血化瘀而止痛。

【主治】急性盆腔炎(证属湿毒热盛型者)。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26.9 暖宫定痛汤

【来源】刘奉五,《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延胡索、五灵脂、川楝子、制香附、乌药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温服)。

【功用】疏散寒湿、温暖胞宫、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盆腔炎以湿热下注及下焦寒湿型为多见。本方适用于寒湿型盆腔炎,与中医寒疝相似。本方是以橘核丸为借鉴,从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制定而成。方用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温经散寒以除下焦寒湿;制香附、川楝子、乌药、延胡索、五灵脂行气活血、化瘀定痛。且香附与延胡索相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相辅相成。而乌药既能散寒活血、理气止痛,又能排泄停聚之水湿,对于寒湿所引起的白带尤宜。全方合用,功效颇多,而重在寒湿。

【主治】慢性盆腔炎(因寒湿瘀滞所致者),或用于宫冷不孕等证。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26.10 乌芍三草汤

【来源】丁宝光,《江苏中医》(12)1990年

【组成】台乌药、赤芍、凤尾草、鱼腥草、马鞭草各15克,制香附、当归、川芎、土茯苓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解】盆腔炎以气滞湿阻血瘀,虚实夹杂之证型在农村为多见。方中乌药、赤芍为理气通滞,活血化瘀之要药,经现代药理研究,乌药有较强的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性疼痛的作用;赤芍既可清热凉血,又可活血祛瘀。二药得当归、川芎、香附之助,则理气化滞、活血祛瘀之效更著。方中之三草,均为清热利湿解毒之佳品。且马鞭草性味苦寒,苦能下降,寒能清热,具有清热凉血,利湿祛瘀之功;土茯苓助三草清热解毒利湿。诸药相伍,共奏清热解毒化湿、理气止痛、活血祛瘀之功,并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和局部营养,促进渗出物吸收等作用。故而用之多效。

【主治】盆腔炎,多见下腹疼痛、白带多,或有囊性不活动包块。

【疗效】治疗48例,结果痊愈28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

 

26.11 盆腔化瘀汤

【来源】徐淑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尾、益母草、香附子、苏梗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调和气血。

【方解】方中当归、益母草活血祛瘀、调经凉血;香附疏肝理气、活血调经、解热镇痛、抗菌消炎;苏梗解表和中、行气,药理试验有扩张血管解热之功,还可抑制葡萄球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之功。

【主治】子宫肌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

【加减】发热,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腹痛,加川楝子;带下增多,加土茯苓;失眠,加五味子;食欲不振,加焦三仙;月经量多,加阿胶。

【疗效】治疗80例,痊愈47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7.7%。

 

26.12 清化汤

【来源】赵翠英,《上海中医药杂志》(8)1987年

【组成】血竭6克,苎麻根20克,茜草、海螵蛸各15克,桃仁、山楂各10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20克,益母草15克,泽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止痛。

【方解】方中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桃仁、益母草活血祛瘀;血竭祛瘀止痛,敛疮止血;山楂活血化瘀、化积止痛,药理研究有抑菌及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苎麻根有凉血止血之功;海螵蛸收敛止血,与茜草相伍,既能止血,又补肾养精生血;泽泻清热、利水渗湿。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止痛之功。本方配伍严谨,方药丝丝入扣,恰合病机,故而奏效颇捷。

【主治】子宫内膜炎。

【加减】腹痛,加金银花15克,延胡索10克;赤白带下,加马鞭草20克,生苡仁10克;腰酸,加川断15克,桑寄生10克;血虚,加当归10克,阿胶10克(烊化)。

【疗效】治疗50例,皆获痊愈。平均治愈天数为7天,较西药对照组疗效为捷,西药平均治愈天数为11天。

 

26.13 理冲汤

【来源】王耀廷,《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党参、黄芪、三棱、莪术、鸡内金各15克,白术、山药、知母、天花粉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

【方解】方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扶助正气以增强肌体抗病能力;复以三棱、莪术、鸡内金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且鸡内金还有消积开胃之功;知母、天花粉养阴清热,散结排脓。全方共奏益气祛瘀之功,标本同治,疗效显著。

【主治】盆腔结缔组织炎和输卵管卵巢炎等盆腔炎症。

【加减】胸胁少腹胀痛,加延胡索15克,郁金20克;腹泻,去知母,加白芍20克;发热、带多、色黄臭,加白蔹、败酱草各50克;有包块者,加蟅虫、水蛭各2.5克(研末冲服);内热口干,加生地25克,天冬20克。

【疗效】治疗51例,痊愈18例,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平均服药43剂愈。

 

26.14 柴枳败酱汤

【来源】刘云鹏,《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枳实各9克,赤白芍各15克,甘草6克,丹参15克,牛膝9克,三棱、莪术各12克,红藤15克,败酱草30克,香附12克,大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行气逐瘀,消积止痛。

【方解】方中柴胡枢转气机,透达郁热;枳实配柴胡升清降浊,调理气机;赤白芍敛阴和血;甘草和中,与芍药同用,缓解舒挛;三棱、莪术破血气消积;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行瘀;香附疏肝行气;大黄凉血行瘀,复以牛膝、丹参活血祛瘀,引诸药直达病所。众药合用,达清热凉血,行气逐瘀,消积止痛之功。

【主治】盆腔炎。症见瘀热内结,小腹疼痛。黄白带下等症。

【加减】若急性发热,当配伍五味消毒饮,或选加大、小承气汤等;若系癥瘕久不化者,酌加土鳖虫9克,鳖甲15克;黄白带下,有气味者,可选加黄柏9克,蒲公英,薏苡仁各30克;经行腹痛拒按者,加蒲黄9克,五灵脂12克;经期延长者,可选加蒲黄炭、茜草各9克,炒贯众15~30克;气虚者,可加党参15克,白术9克。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效验。

【附记】验之临床有效,坚持服用,疗效始著。

1清热止带汤

【来源】《中医治法与方剂》(验方)

【歌诀】清热止带用柴胡,香附金铃土茯苓,

夏忍贯众蕺公英,红藤龙胆竹苍菊。

【组成】柴胡9克,香附9克,金铃子炭9克,土茯苓30克,夏枯草15克,银花藤30克,蕺菜30克,蒲公英30克,贯众15克,野菊花15克,龙胆草9克,苍术9克,竹茹12克,红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调肝止痛。

【方解】本方主要为肝郁气滞,湿热下注之证而设。故方用柴胡、香附、金铃子疏泄肝气,配以蒲公英、野菊花、银花藤、红藤清热解毒;龙胆草、土茯苓、蕺菜、苍术清热利湿解毒以解湿热之毒;夏枯草清热化痰散结;贯众杀虫解毒止带;竹茹清胃止呕。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调肝止带之功。

【主治】肝经湿热下注,症见发热、下腹疼痛拒按、带多色黄腥臭、恶心纳差、溺黄、便秘、苔黄腻、脉弦数。可用于急、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糜烂以及淋证等病症。

【加减】若见腹痛,加木香理气止痛;小便黄赤,加六一散清热利湿;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清热通腑。

【附记】方中金铃子炭,现多用炒川楝子。

 

2解毒内消汤

【来源】《刘奉五妇科经验》(刘奉五方)

【歌诀】解毒内消金银花,连翘公英败酱草,

丹芍瓜军赤小豆,甘草土贝犀黄丸。

【组成】连翘30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冬瓜子30克,赤芍6克,丹皮6克,川军3克,赤小豆9克,甘草节6克,土贝母9克,犀黄丸9克(分2次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解】盆腔脓肿,系因热毒内蕴、腐肉蒸血而成脓。因脓肿部位深在,属于内痈范围。故本方重用连翘、蒲公英、银花、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川军活血破瘀而又清热解毒,三者均能除败血、生新血、消肿排脓;冬瓜子、赤小豆入血分,清热消肿排脓;甘草节、土贝母清热解毒消肿;另外配合犀黄丸以加强活血消肿,清热止痛之效。本方以清热解毒药与凉血药并用,且以清热解毒为主,凉血活血为辅。本病的病机是毒热内炽,气血壅滞,所以清解与活血并用最为适宜。但必须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凉血活血。但活血药用量不宜过大,过大也可以使毒热扩散。方中犀黄丸是取其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效其中乳香、没药虽然也是活血药,但乳香、没药入经窜络,走气分通瘀血,行血中之气最速,活血而不助热,没有使毒热蔓延扩散之弊;麝香走窜力更强,能气分行全身之经。其中又有犀牛黄大寒清热。清中有通,通中有清,可谓之治疗阳症痈疡的要药,配合本方最为适宜。

【主治】盆腔脓肿(热毒壅聚型)。

 

3清热利湿汤

【来源】《刘奉五妇科经验》(刘奉五方)

【歌诀】清热利湿用萹蓄,瞿麦木通蒲公英,

车前滑翘延胡索,湿热下注病自痊。

【组成】瞿麦12克,萹蓄12克,木通3克,车前子9克,滑石12克,延胡索9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慢性盆腔炎,从中医辨证,有寒热两型。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气血郁结型。故本方用八正散中之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滑石,既能清导湿热下行,又能活血化瘀是为本方之主药;佐以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延胡索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本方经过临床观察,不仅适用于湿热下注型之盆腔炎症,而且也适用于妇科一切湿热下注兼有热毒等病症。

【主治】慢性盆腔炎(湿热下注型),症见腰痛、腹痛拒按,伴有低热、带下黄稠、有时尿频。

 

4疏气定痛汤

【来源】《刘奉五妇科经验》(刘奉五方)

【歌诀】疏气定痛用香附,延胡五灵川楝子,

没药枳壳台乌药,再入当归广木香。

【组成】制香附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五灵脂9克,没药3克,枳壳45克,木香45克,当归9克,台乌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本方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型)所引起的腰、腹疼痛,或遇有寒热难以分辨而又以腰腹痛为主症之本病患者。据此,应以药性平稳不寒不热的药物组方,以行气活血疏通为主。药量虽然不大而药力集中,使之气滞得通,血瘀得散,气血通畅,疼痛自解。方中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五灵脂、没药、乌药行气活血止痛;枳壳、木香理气;当归养血。全方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效。

【主治】慢性盆腔炎腰腹疼痛(气滞血瘀型)。

 

5止带丸

【来源】清·武之望《济阴纲目》

【歌诀】止带丸中用当归,川芎参术椿根皮,

山药杜仲破故纸,香附断黛煅牡蛎。

【组成】当归(酒洗)、川芎、白术、人参、山药、杜仲(姜汁酒炒去丝)、香附、破故纸(酒炒)、牡蛎(火煅)、椿根皮(酒炒)、川续断、青黛各等份(青黛减半)。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补气调血,益肾止带。

【方解】方用人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当归、川芎、香附养血调血,杜仲、破故纸、续断益肾强腰,以上为扶正固本部分;配以椿根皮、煅牡蛎收涩止带,青黛清肝,为治标部分。综观全方,标本兼顾,且以固本为主,共奏补气调血,益肾止带之功。

【主治】气血不足,脾肾两虚,带下缠绵清稀,神疲面,腰膝酸软者。可用于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糜烂等病症。

【加减】原书【加减】法:“腹痛,加延胡索、小茴香;肥人,加姜半夏;瘦人,加酒炒黄柏;冬月,加炮姜少许,夏月,加黄柏。”

 

6急盆汤

【来源】《名医治验良方》(蔡小荪方)

【歌诀】急盆汤中用红藤,败鸭芍丹生苡仁,

柴胡金铃延胡索,乳没连翘黑山栀。

【组成】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鸭跖草2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金铃子9克,延胡索12克,柴胡梢6克,生苡仁30克,制乳没各6克,连翘9克,黑山栀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泻火,化湿祛瘀。

【方解】方用败酱草、红藤、鸭跖草、连翘、黑山栀清热泻火,化湿解毒;赤芍、丹皮、乳没凉血祛瘀;柴胡、金铃子、延胡索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生苡仁利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化湿祛瘀之功。

【主治】急性盆腔炎,症见下腹剧痛拒按、发热恶寒、甚则满腹压痛、或反跳痛、带下色黄或呈脓性、便或溏、时伴尿急尿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生军45~6克,元明粉45克;尿急者,加泽泻9克,淡竹叶9克;带黄如脓者,加川柏9克,椿根皮12克,白槿花12克;便溏热臭者,加川连3克,条芩9克;腹胀气滞者,加制香附9克,乌药9克;瘀滞者,加丹参12克,川牛膝9克。热退痛止后,还须清热化瘀,适当调治,以防转为慢性炎症。

【附记】又结核性盆腔炎,常伴有颧红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夜寐盗汗、月经失调、量少色红甚至闭阻、舌质红、脉细或兼数。蔡氏以养阴和营为主,方用当归9克,鳖甲9克,丹参9克,百部12克,怀牛膝9克,功劳叶20克,大生地9克,熟女贞9克,山海螺15克,鱼腥草9克。水煎服。平时常服,1月为1疗程。如潮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45克,地骨皮9克;内热便秘者,加知母9克,麻仁9克;多盗汗者,加柏子仁丸12克(吞服)。坚持治疗,其效始著
1、盆腔灵汤
【来源】张西芝,《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20克,赤芍12克,丹参、延胡索各15克,三棱、香附、台乌药、红藤、败酱草各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疗效】治疗102例,治愈72例,显效13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6.1%
2、消癥饮
【来源】邱颖恒,《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丹参各12克,海藻15克,茯苓6克,薏苡仁30克,炮甲珠12克,川芎6克,金银花9克,连翘10克,橘核12克,青皮6克,延胡索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疗效】治疗31例,痊愈2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
3、乌芍三草汤
【来源】丁宝光,《江苏中医》(12)1990年
【组成】台乌药、赤芍、凤尾草、鱼腥草、马鞭草各15克,制香附、当归、川芎、土茯苓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疗效】治疗48例,结果痊愈28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
4、盆腔化瘀汤
【来源】徐淑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尾、益母草、香附子、苏梗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疗效】治疗80例,痊愈47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7.7%。
5、清化汤
【来源】赵翠英,《上海中医药杂志》(8)1987年
【组成】血竭6克,苎麻根20克,茜草、海螵蛸各15克,桃仁、山楂各10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20克,益母草15克,泽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疗效】治疗50例,皆获痊愈。平均治愈天数为7天,较西药对照组疗效为捷,西药平均治愈天数为11天。
6、理冲汤
【来源】王耀廷,《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党参、黄芪、三棱、莪术、鸡内金各15克,白术、山药、知母、天花粉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疗效】治疗51例,痊愈18例,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平均服药43剂愈。
7、红藤汤 
[药物]红藤,败酱草各 30 克,桃仁、赤芍各 15 克。 
[用法]上药浓煎 2 次,共取药液 400 毫升,早晚灌肠 1 次。每次灌肠 后卧床体息 1 小时,一般 7 天为 1 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急、慢性盆腔炎 121 例,治愈 94 例,好转 27 例。用 药最短 5 天,最长 15 天。 
[来源] 王秀琴,等.陕西中医 1993;  (6):  244 
8、三黄虎杖    
[药物]黄芩、黄连、黄柏各 15 克,虎杖 30 克。 
[用法]药煎至100毫升,待温度调至38℃左右行保留灌肠。每天1次,
[疗效]此方治慢性盆腔炎 128 例,治愈 95 例,显效 19 例,有效 9 例, 无效 5 例。 
[来源]陈影萍。浙江中医杂志 1985;  (10): 
9、红藤败酱汤    
[药物]红藤、败酱草、蒲公英各30克,紫花地丁、野菊花、金银花各 20 克。 
[用法]上药水煎2次去渣,共取药液浓缩至100毫升,待药温30\u65315X 左右,灌肠3小时,每天1次。 
[疗效]此方治疗慢性盆腔炎 50 例,痊愈 38 例,显效 7 例,有效 4 例, 无效 1 例。 
[来源]  罗秀贞,等.陕西中医 1987;  (1  
10、二丹败酱汤    
[药物]丹参、败酱草、赤芍、延胡索、茯苓各 15 克,桃仁、丹皮 各 12 克,香附 6 克。 
[用法]每天1剂,加水1000毫升,浸泡30分钟,煎至300毫升, 分早晚 2 次服。
[疗效]此方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痊愈47例,显效12例,无效1例。 [来源] 王飞霞,等。湖北中医杂志 1990;  
11、活血击瘀汤    
[药物]丹参,昆布、生牡蚯各 30 克,黄蔑 20 克,川芎、桃仁、三棱、 莪术、皂英刺各 15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分 2 次服。1 个月为 1 疗程。月经期停药,每 疗程后行妇科及 B 超检查。 
[疗效]此方治疗盆腔包块 35 例,痊愈 11 例,显效 16 例,有效 5 例, 无效 3 例。 
[来源]  罗风萍.陕西中医 1991;(12):  555
      特病专方---治疗盆腔炎效方

      主方:黄柏30g苍术15g怀牛膝10g生薏米50g忍冬藤30g车前草30g败酱草30g红藤15g生甘草10g
      主冶:湿热带下,腥臭异味。西医所谓的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阴道炎等。
      此方由传统的二妙散发展而来,专治下焦湿热。妇女的带下病多数属于肝经郁滞,湿热下注。亦有寒湿证,但相对的热证见多,即湿热带下。这可能和现代生活条件改善有关,常吃烧烤肥甘厚味,积热郁湿。此类病在急性期西医抗生素也好使,诸如左氧氟沙星之类,但是还有部分不效。在这方面不如中医治疗可靠,只要是湿热证,中药是百分之百有效,这是不含糊的。大量的中医实践巳可以证明这一点,短处是喝药一般人不太爱接受。我临床上接诊的病人大多数已经西医治疗过,不效,找中医继续治疗,经用上方无有不效的。这一点大家可以重复验证,我想不会使大家失望的。下面举一例示之:
      刘某某,女,28岁。甘肃人,回民,人白净,在星月医院找到我,要求看妇科。刻诊:自述近一个多月少腹胀痛,腰酸困,白带多,有臭味,舌尖边红,苔白腻,饮食少,小便黄有热,大便溏,心烦急躁,西医检查化验,盆腔炎,二度宫颈糜烂。点滴左克一周,略为好转,但不除根,过几天又犯,搞得人没心情工作,要求中医彻底治疗。辨证肝经郁热,湿热下注,用上方加白头翁30g,七剂,二周后,少腹巳不痛,白带减少,效不更方,前方减白头翁、败酱草,加芡实、山药、海螵蛸又七剂痊愈,三月后追访没有再犯。
      古道瘦马写于2011·10

      文章来源:华夏中医论坛  作者:古道瘦马

慢性盆腔炎治疗用药经验介绍 

1.红藤,湿热之邪寝及盆腔,与气血相搏,日久可以导致湿热,瘀毒胶结,加之正气不足,不能抗邪,故而病情缠绵难愈,红藤可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在急性发作时,我多按热毒治疗,与白头翁,败酱草,蒲公英,黄柏等同用。 

2,皂角刺,蜂房,慢性盆腔炎不易治愈,视为顽毒,单纯清热解毒难以清除这种顽毒,故以此2药攻逐顽毒,其中皂角刺辛散温通,药性锐利,可直达病所,善于拔毒,消肿,排脓,蜂房咸平,善补阳,能攻毒外出,同时蜂房又善化湿邪,治疗带下频多。对正气不足尚需扶正,比如加黄芪补气,以托毒外出,等等。 
3,土鳖虫,湿热毒邪互结,可致血行不畅,形成瘀血,局部因感染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及粘连,属于瘀血范畴,针对瘀血,我最喜用土鳖虫以及乳没等,在经期,出现小腹痛,血中必有滞气,气中必有瘀血,故通因通用,以此药(剂量不可太大)借经期排出瘀血,恶血,如果病人月经过多,以三七代替,在非经期,运用活血药可以解除小腹痛,腰痛等瘀血体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渗液,包块吸收,使增生,粘连消除,如果有必要,可以加蜈蚣攻散瘀毒,蜈蚣的运用已经多次提及,在这里不再细解,盆腔所在为肝经,故盆腔瘀血即为肝经瘀血,这正是蜈蚣的优势所在,它善攻窜,又善走肝络,原理和前列腺炎中提到的是差不多的。有时可以酌加化痰药,如白芥子等,白芥子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的吸收,有殊功,它又善化结节,对于此病有渗液或包块的不失为是个好办法。 
4,附子,桂枝,临床所见,脾肾阳虚,寒湿为患也不少,脾肾阳虚可以导致或加重寒湿之邪,寒湿之邪也易伤阳气,加重阳虚,它们经常互为因果,而导致病情难愈,故取此2药补脾肾之阳,化寒湿之邪,所谓湿非温不化,寒非热不除,此2药均为温热之品,即善补阳,又善祛寒湿,对于这种症型,我常选加苍术,茯苓,肉桂等以增强疗效。 
5,柴胡,此病有时多因情绪引发,肝失疏泄当然要用柴胡,再者盆腔走肝经,肝经有瘀滞,疏肝亦可散其瘀滞,最后,以它引药入肝经,再用牛膝引药下行,2个引经药联合在一起,最终就容易引药到盆腔处了。

 此病临床极为常见,有很多人不能久用抗生素而不得不选择中医治疗,对于这样的慢性病来讲,中医其实是很有优势的,我治疗过的病人大多都是曾用西医治疗而屡治屡犯的,有的最终抗生素几乎无效了,而她们用中药治疗后,复发的基本上很少,我的病人里有一个复发的,是2年前服药的病人,这个复发的病人还很高兴,她说:以前不到1个月就得输液几天,越用效果越不好,用了中药7天后,连续2年没有复发,中医太好了。

 
    医案一:急性盆腔炎      肖××,女,37岁。2000年5月18日初诊。患者于2000年5月11日在其居住地附近一诊所换节育环,3天后出现小腹疼痛,带下量增多,色黄,其气秽臭。自购洁尔阴外洗,未见效果。随即出现寒战高热,小腹疼痛加剧、拒按,并伴有食欲差,尿颇,大便坠胀,带下量仍多,呈黄绿色、质稠、臭秽。检查:体温39.3℃,呈急性病容,下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舌红苔薄黄,脉数。妇科检查:阴道及宫颈充血,宫颈有举痛,子宫较软,稍增大,有压痛,宫旁组织稍增厚,有明显触痛,未触及包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加。诊断为急性盆腔炎,在用西药抗生素的同时,采用中药治疗。中医辨证为感染邪毒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主,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处方:蒲公英50g,金银花20g,野菊花20g,紫花地丁15g,天葵15g,蒲黄15g,五灵脂15g,鱼腥草30g,败酱草30g,半枝连30g,黄柏10g,鸡冠花20g,苡仁20g。8剂,水煎服,每日2剂,昼夜分5次服。卧床休息,进清淡饮食。
 
    二诊:4天后寒战高热已退,腹痛大减,带下量少,色转黄。再予前方加减。处方:蒲公英30g,金银花20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天葵10g,蒲黄12g,五灵脂12g,赤芍10g,当归15g,败酱草20g,玄参15g,丹皮10g,黄芪15g,鸡冠花20g,苡仁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1日4次,昼夜各2次。
 
    三诊:服上方5剂后,各种症状消失,体征阴性。再予妇科千金片调理善后1月。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按:该患者因换置节育环提供了一个感染邪毒的机会,导致急性盆腔炎的发生。根据临床表现及各种检查,中医辨证为感染邪毒型。因妇女以血为本,邪毒入侵胞宫易与血结,因此,治疗除清热解毒外,当予以活血化瘀。方用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失笑散活血化瘀,加鱼腥草、败酱草、半枝莲增加清热解毒之力,黄柏、鸡冠花、苡仁清热除湿止带。药中肯綮,获得显效。二诊防前期热盛伤阴和清热解毒药量偏大伤正气。减少上方剂量和药味,加入补益气血养阴之当归、黄芪、玄参,同时增加化瘀之品,使局部炎症吸收,恢复正气,以利康复,故药后很快痊愈。
 
    医案二:慢性盆腔炎
 
    柯××,女,41岁。1998年10月23日初诊。主诉: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带下量多2月余。现病史:患者3年前曾患过急性盆腔炎,经治疗痊愈。2个多月前,在月经后出现小腹隐隐作痛,未予重视,疼痛时轻时重,严重时,主要以小腹两侧及腰骶部坠胀痛,拒按,喜热敷,伴有肛门坠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胸闷食少,大便不实。检查:体温36.8℃,小腹部两侧均有压痛,无腹肌紧张、反跳痛。舌淡苔白腻,脉缓滑。妇科检查:子宫呈后位,活动受限,双侧附件呈条索状增厚。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为寒湿凝滞型。治以散寒祛湿,行气化瘀为主,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处方:小茴香6g,干姜5g,玄胡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没药10g,蒲黄10g,五灵脂10g,肉桂5g,苍术5g,苡仁15g,天仙藤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同时用保留灌肠方:三棱15g,莪术15g,香附10g,木香10g,丹参20g,蒲公英30g,夏枯草20g,天丁15g,桑寄生12g,蜈蚣2条,桂枝10g,苍术10g。每日1剂浓煎,取100毫升,药温摄氏40度,每日睡前保留灌肠,第二天排出。
 
    二诊:用内服、外用药治疗5天后,月经来潮,量较前增多,色红,血块减少,小腹疼痛减轻,带下量亦减少,仍感腰骶部酸冷坠胀,舌淡苔微腻,脉缓。处方:小茴香6g,干姜5g,玄胡1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艾叶5g,香附10g,肉桂3g,苍术6g,蒲黄10g,五灵脂10g,枸杞10g,黄芪15g,杜仲10g,桑奇生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保留灌肠同前。
 
    三诊:月经基本干净,诸症明显减轻,嘱用二诊方加苡仁30g,黄柏10g,服药至经前1周。用一诊方化裁服用至经期。经期至经前1周再用二诊方化裁,并配合保留灌肠,连续用药4个月经周期。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正常。
 
    按:根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属典型慢性盆腔炎病例。中医辨证属寒湿凝滞型,治以散寒祛湿,行气化瘀为主,方用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行气化瘀,加入苍术、苡仁、天仙藤祛湿,并配合保留灌肠治疗5天后,收到满意的效果。二诊时因有腰酸冷坠胀,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扶正补肾之黄芪、杜仲、枸杞、桑寄生,以增加补肾益气化瘀之功,仍配合灌肠,效果显著。后连续内服、外用治疗4月余,使寒散湿除、瘀化,局部粘连缓解,病告痊愈。
 
    体会:急性盆腔炎的病因以热、毒为主,且妇女以血为本,热毒易与血相结。用中药治疗急性盆腔炎时,除用清热解毒药外,应适当加用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用药剂量要大,须昼夜服药。慢性盆腔炎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较复杂,一般单纯用西药治疗效果较差且不易痊愈,中西医结合或纯用中药内外同治均可获得
 
    满意的效果。另外,慢性盆腔炎病者绝大多数兼有正气虚的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肾阳不足者加巴戟天、杜仲、续断、菟丝子等1~2味,肾阴虚者加枸杞、山茱萸、女贞子、龟版胶等1~2味,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等1~2味,血虚者加首乌、熟地、桑椹子等1~2味,有包块者加牡蛎、蛇莓、蜈蚣、七叶一枝花、天丁等2~3味,有痰凝者加全瓜蒌、昆布、海藻、半夏、白芥子等2~3味。另外,慢性盆腔炎除内服药外常需配合外治,笔者常用保留灌肠配合治疗,基本方:三棱15g,莪术15g,香附10g,木香10g,丹参20g,蒲公英30g,夏枯草20g,天丁15g,蜈蚣2条,桂枝6g。浓煎,取100毫升,药温摄氏40度,每日睡前保留灌肠,第二天排出。1个月为1疗程,连用2至3个疗程。同时,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