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高效良方——盆腔炎

 99059229金钱至 2021-06-14


盆腔炎,与祖国医学的'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热疝'和'癥瘕积聚'等病的证状有相类似之处。是妇科常见多发病。病有急性与慢性盆腔炎之分,急性多属炎证性,慢性多属包块型。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病因 多因湿浊热毒,或寒湿凝聚,结于下焦,断而导致气滞血瘀,壅滞互结所致。但湿热,寒湿 、气滞、血瘀又相为因果,病机转化极为复杂。然急性多湿热偏重,慢性以气滞血瘀为多。

症状 高热,下腹剧痛,腹肌紧张而拒按,带下黄赤。月经量多,苔黄腻,脉数,多为急性盆腔炎,而慢性则见低热或不发热,少腹绵绵作痛,经前后为甚,带下色黄,或形成癥瘕包块等证,且病程较长。

论治 本病可随证选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消癥饮

【组成】当归、丹参各 12 克,海藻 15克,茯苓6 克,生苡仁 30克,炮甲珠 12 克,川芎6克,金银花9 克,连翘10 克,桔核12 克,青皮6克,延胡索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利湿散结。

【主治】急慢性输卵管卵巢炎,子宫肌炎、盆腔缔结组织炎等。

【疗效】治疗 31 例,痊愈22 例,好转 8例,无效1例。

【来源】引(《中国中医秘方大全》)。邱颖恒方。

【附记】方中当归、丹参 、川芎活血祛瘀;炮甲珠祛瘀散结,消肿排脓;茯苓、苡仁利水除湿,健脾渗泄,且苡仁还有排脓消痈之功;青皮疏肝破气,常与桔核配用理气散结止痛;海藻化痰软坚散结;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银花、连翘与海藻、桔梗相伍为用,治疗癥瘕结块,作用甚著。本方用治输卵管卵巢炎,尤以慢性者效果最佳。

临证加减∶附件增厚,附件囊肿壁未消失者,加三棱、莪术、昆布、牡蛎;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鸡血藤、紫河草;脾胃虚弱,加白术、大枣、灸甘草;脾肾阴亏,加枸杞子、怀山芍、熟地;寒凝气滞,加小茴香、干姜。 

2.盆腔炎验方

【组成】①败酱草、红藤各 30 克,鸭跖草 20 克,赤芍、丹皮、延胡索各 12克,金铃子、连翘、黑山栀各 9 克,柴胡梢、制乳香、制没药各6 克,生苡仁30 克。

②茯苓 12 克,桂枝2.5克,赤芍、丹皮、桃仁、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各 9 克,败酱草、红藤、紫草根各 20克。

③当归、鳖甲、怀牛膝、丹皮、大生地、熟女贞子、鱼腥草各 9克,百部12 克,功劳叶 20 克,山海螺 15克

【用法】水煎服,均为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①清热泻火,化湿祛瘀;②理气化瘀;③养阴和营。

【主治】盆腔炎。方1适用于急性盆腔炎——下腹剧痛拒按,发热恶寒,甚则满腹压痛或反跳痛,带下色黄或呈脓性,便或溏,时伴尿急、尿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方 2 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少腹两侧隐痛,坠胀,喜缓喜按,经来前后较甚,有时低热,腰骶酸楚,带变色黄,经期失调,痛经或不孕。

方 3 适用于结核性盆腔炎,常伴有颧红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夜寐盗汗,月经失调,量少色红,甚至闭阻,舌质红,脉细兼数。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均佳。

【来源】(《名医治验良方》)。蔡小荪验方。

【附记】盆腔炎系妇女盆腔器官的炎症病变,往往由流产或分娩感染,宫腔手术损伤或经期性交感受病邪,影响冲任所致。为病不外虚实两大类。急性多实证,慢性多虚证,且二者又多相互转化,故其治疗当随证而施,以上三方,用之临床,颇有效验。

临证应用,还应随证加减∶方1加减:如大便秘结者,加生军 4.5~6 克,元明粉 4.5 克;尿急者,加泽泻、淡竹叶各 9 克;带黄如脓者,加川柏 9 克,椿根皮、白槿花各 12 克;便溏热臭者,加川连 3克,条兰 9 克;腹胀气滞者,加制香附、乌茜各 9 克;瘀滞者,加丹参 12 克,川牛膝 9 克。热退痛止后,还须清热化瘀,适当调治,以防转为慢性炎症。

方2加减∶本方宜平时服用。如黄带多者,加椿根皮、鸡冠花各 12 克;腰酸者,加川断,狗脊各 9 克;气虚者,加党参 9~12 克,白术 9 克,茯苓 12 克,生甘草 3 克;血虚者,加当归、生地各 9 克,川芎4.5 克,白芍9 克,便秘者,加生军 2.5 克,全瓜萎 12 克;如腹痛较其,汤药少效者,可同时作保留灌肠,方用败酱草、红藤各 30克,白花蛇舌草 20 克,制没药6 克,延胡索 15 克,蒲公英 30 克,川柏9 克,丹皮 12 克。1周为 1疗程。如伴痛经者,可四物汤用赤芍,增制香附、丹参各 9 克,败酱草 20 克,制乳没各 6克,延胡索 12克,桂枝 2.5克,怀牛膝 9 克。经来时服用。

方3加减:平时常服,1 个月为 1疗程。如潮热较甚者,加银柴胡4.5克,地骨皮 9 克;内热便秘者,加知母、麻仁各 9 克;多盗汗者,加柏子仁丸 12 克(吞服)。经来期间,可用四物汤为主,养血调经,随证加味。

3.清热汤(二)

【组成】金银花、绵菌陈、丹参各 25克,蒲公英、车前草、败酱草各 30 克,丹皮、黄柏各 12 克,山栀子 10 克,乌药、桃仁、延胡索各 15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3次。

【功用】清热化湿,活血理气止痛。

【主治】急性盆腔炎。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来源】(《名医治验良方》)。罗元恺验方。

【附记】①加减法∶高热者,加青蒿(后下)12克,白薇 30克;有寒战者,再加防风 9 克;月经量多者,加益母草 30 克,蒲黄9 克;化脓者,加冬瓜仁、生苡仁二各 30 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地 20 克,大黄 10 克(后下);腹胀严重者,加广木香(后下)10 克,大腹皮 20 克;尿痛者,加滑石 25 克,甘草梢6 克。②外用四黄散。大黄、黄柏、黄芩、泽兰叶各 30 克,黄连 15 克,冰片 3 克。共研细末。每服适量,以开水蜂密各半调匀,或鸡蛋清调匀。用纱布包裹敷下腹部,每日换药1次。

4.乌药三草汤

【组成】台乌药、赤芍、凤尾草 、鱼腥草 、马鞭草各 15 克,制香附、当归、川芎、土茯苓各 1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目服 3 次。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主治】盆腔炎,多见下腹疼痛,白带多,或有囊性不活动包块。

【疗效】治疗 48例,痊愈 28 例,显效 8例,有效 10 例,无效 2例。

【来源】丁宝光(《江苏中医》(12)1990 年)。

【附记】盆腔炎,以气滞湿阻血瘀,虚实夹杂之证型在农村较为常见。方中乌药、赤芍为理气通滞,活血化瘀之要,且赤药还有清热凉血之功;二药得当归、川芎、香附之助,则理气化滞,活血祛瘀之效更著。方中三草功为清热利湿解毒之佳品。且马鞭草,性味苦寒,苦能下降,寒能清热,且有清热凉血,利湿祛瘀之功;土茯苓助三草清热解毒利湿。诸药合用,效果甚佳。若见包块,还应加人软坚散结之品为宜。

图片

调和气血之功。加减∶发热,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腹痛,加川楝子;带下增多,加土茯苓;失眠,加五味子;食欲不振,加焦三仙;月经量多,加阿胶。

6.盆炎清

【组成】当归 12 克,芍药、地黄各 15 克,川芎6克,败酱草 30克,路路通、丝瓜络各 15 克,苍术、黄柏各 12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 次。

【功用】活血通经,清利下焦。

【主治】慢性盆腔炎,证见一侧或双侧下腹隐痛,胀痛,伴腰酸,带下多,或有腥味。

【疗效】屡用效佳。

【来源】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杨守玉方。

7.妇炎汤

【组成】 莲须 18 克,赤芍 12 克,卷柏 18 克,乌药、香附、萆薢、苦参各 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2 次。

【功用】利浊解毒,涩带化浊。

【主治】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积水,卵巢囊肿,慢性附件炎,阴道炎等凡有腹痛下坠,带下量多,或有气味诸证者。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来源】 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忠民方。

【附记】凡湿毒瘀滞下焦所致者,本方确有效验。笔者应用,常依本方加土茯苓 15~30 克,瘀滞甚加泽兰叶、益母草各 15 克,验之临床,效果更佳。

8.慢性盆腔炎汤(一)

【组成】玄参、银花、蚤休各 15 克,鳖甲 10 克,虎杖 15 克,当归、川芎各 10克,丹参 30 克,丹皮、川楝子、郁金、甘草各 10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 30分钟,煮沸 15分钟,水煎 3 次,共取汁 600 毫升。每日1剂,日服3次,每次服200 毫升。

【功用】解毒散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盆腔炎。

【疗效】屡用效佳。

【来源】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郑家本方。

9.慢性盆腔炎汤(二)

【组成】丹参 18克,赤芍、川芎、桃仁各 12 克,茜草9克,蒲公英 15克,元胡 12 克,茯苓 18 克,红藤 24克,砂仁6克,桔核 30克,香附、陈皮各 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盆腔炎。

【疗效】临床验证多例,均获良效。

【来源】宛树修(《中医杂志》(7)1986 年)。

【附记】临证加减∶输卵管有积水者,加泽兰12 克,猪苓 15克,车前草 12 克,鱼腥草 15 克,炮山甲 12 克;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 12克,瓦楞子18 克,浙贝母、炮山甲各 12克,生牡蛎30 克,以软坚散结,行气破血散瘀,(上药每次选 3~4味交替使用);有粘连者,加枳壳、炮山甲各 12 克,王不留行 15 克,路路通 12 克,皂角刺 9 克,以活血散结,舒痛经络,解除粘连;月经量多,有血块,腹痛甚者,加炒蒲黄 6 克,炒五灵脂 9 克,以祛瘀生新而止痛。

若局部证状较明显,病程久,病情顽固,若能配合中药外敷,则效果更好。

外敷方∶生军 30 克,赤芍 18 克,干姜 9 克,川椒6 克,红藤 24 克,蒲公英 18 克。共研细末,备用,每取适量,用加温后的白酒适量,调成面团状,敷于腹部患处,用布覆盖后加热水袋。每 日 1次,每次 20~30 分钟。一剂药可用3~4次,但每次用时须加酒调,经期停用。

10、二黄红藤汤

【组成】生黄芪 15~30 克,失笑散 15克(包煎),红藤 30 克,桃仁、红花、牡丹皮、枳壳、制大黄各 10 克,生苡仁 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3 次。

【功用】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盆腔炎。

【疗效】治疗 86 例,痊愈 43 例,显效 26 例,好转 16 例,无效 1剂。

【来源】尚云(《中国医药学报》(2)1988 年)。

11.化瘀汤

【组成】延胡索 15 克,香附、莪术各 10 克,白芍、党参各 15克,茜草10克,丹参20克,牛膝15 克,忍冬藤20克,小茴香15 克,虎杖 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2次。

【功用】养血理气,活血祛瘀。

【主治】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型)。

【疗效】治疗14 例,均获痊愈。

【来源】肖维益(《四川中医》(2)1988 年)。本方名为编者拟。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12.清热解毒汤(五)

【组成】紫花地丁、蒲公英各 50 克,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各 30克,苦参根15克

【用法】水煎 2 次,取汁 100 毫升,作保留灌肠用。每取 50毫升,加开水稀释至 100 毫升,药温在 38℃左右,保留灌肠时肛管须插入 15 厘米左右,速度宜慢。每日 1次。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盆腔炎。

【疗效】治疗 50 例,急性 10 例,慢性 30 例,治愈 38 例,好转 10例,无效2 例。

【来源】叶文贞等(《上海中医药杂志》(3)1987 年)。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13. 活血解毒汤(二)

【组成】生地黄、蒲公英、紫花地丁各 15 克,赤芍 12 克,川芎 、栀子、青皮、枳壳、没药、白药各 6 克,金银花 25 克,当归、牛蒡子、黄芩、桔核、贝母各 10克,黄连 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盆腔炎。

【疗效】临床应用 30 年,效果满意。

【来源】黎思方等(《上海中医药杂志》(3)1987 年)。

【附记】 ①守方叠进,不可中断。一般急性 10 剂左右,慢性 30剂,最多50 剂即愈。②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适当休息。如服药后有腹痛,肠鸣,恶心等,可适当减少苦寒药之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