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这些谥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隋炀帝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 西周早期,即《 逸周书· 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 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号制度。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 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 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 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晋文公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 官谥。第四类私谥,与官谥相对立: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 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一个小小的谥号中居然可以有这么多的学问,能大致概括一个君主在位的大体情况,不得不说,古代人真的是太有才能了!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了,如果各位观众老爷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小编百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