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果果w65k9gp8te 2018-04-13

说王阳明“格物致知”是天大的笑话,因为王阳明“格物”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王阳明从小就立了大志,这个志向就是要做一个圣人。那如何做圣人呢?就是读圣贤之书,跟圣人上路。所以王阳明对《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就非常熟悉。

所谓格物致知,按朱子讲的就是对世间万物要去格,然后就能致知。一般人看到这说法也不当一回事,王阳明就认真地按照朱子格物的“说明书”去格物了。

先生说:“大家只知道讲格物要按照朱子的‘说明书’去格物,可又有谁去按照他的说明去做过呢?我倒是切实地体验过。当年我跟一朋友一起探讨如何做圣贤,要去格天下之物,现在哪有那么大的力量呢!我就指着亭子前边的竹子让我朋友去格,哥们就靠近竹子去格,去穷格竹子的道理,他竭尽心力地去格。格到第三天,就劳神过度,病倒了。当时我认为这是他精力不足,所以我就自己亲自去格,从早到晚也没有格到竹子的理,格到第七天的时候,也因为思虑过度,病倒了。”

“于是,我和朋友共同感叹,圣贤是做不成了,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圣贤那么大力量与气场去格物。后来在贵州龙场住了三年,深深地体会到格物的含义,才知道天下之物本就没什么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就在自己身心上做,我坚信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于是就有了一种责任感。这个道理,应该说出来让各位知道。”

这就是我们最后的一位圣人王阳明,为求圣人之道,差点儿把命格进去。所以有了这次教训,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他对圣贤之道就通透了。王阳明又悟道了一个道理——天下万事万物是格不尽的,如若要格尽天下之事只能向内求,那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说白了还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得。

由此,深读王阳明,你也会明白,所谓“致良知”之说还是依然基于他的“心即理”学说之上的。所以,《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这里就成了独具特色的“格内心就能致良知”。也由此,“良知”这个词就和“良心”划了等号,又由于“心即理也”,良知、良心就和天理又划了等号,今天我们所谓的“天良”、“天地良心”就来源于此,由此,“亏心”、“丧尽天良”就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恶毒的骂人语词。

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给了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最强烈的牵慑力和震慑力,使得“万事凭良心”成为华夏儿女在行事之时的内心道德律令,从根在上促进了道德系统内在CPU的集成,形成了中华民族稳定有效、极富自觉性的道德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