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贡院--胡少奎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13
     吴敬梓先生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个情节让人捧腹。“现世宝穷鬼”范进,中举后癫狂不省人事,非请杀猪的胡屠户用歪招儿1来为“文曲星”矫治才得以复原。

如此“蠢货”,居然鬼使神差一步步将错就错,竟变成了朝廷委任的:“钦点广东学道范大老爷”,以致后来吃拿卡要,为害乡里。吴敬梓先生的生花妙笔,就在于让世人看到了“科举制度”的深层弊端。

小说归小说,如果范大人当年真的来到北京参加会试,就少不了要去今天建国门西北角的社科院大院后身儿——明清贡院儿。

贡院儿里有一棵老槐树据说能治病,比较胡屠户的歪招儿更加灵验。这棵颇有些道行的神树,被人们尊为“文昌槐”。是跟着永乐帝从南京来到北京的,树根发于“东龙字号”。而参天大树冠却蜿蜒向西,越过甬路覆盖了路西大片号舍。

枝干盘桓舒展若蛟龙戏水,其绿荫密闭如盖,高仅容人通过。

传说文远楼前的这棵老槐树,是受了“文昌星宿”的差遣,前来庇护天下士子的。来贡院参加科考的举子,甭管是谁,有个头疼脑热、跑肚拉稀什么的,就赶紧去“文昌槐”跟前儿祈祷。并摘几颗槐树角儿回去煎水服下,则立见痊愈。

戊戌(1898年)秋变法维新黄了,“文昌槐”忽然枯竭而死,相关部门遂命:伐做柴烧。次年(1899年)京师地震、贡院大火。所有号房几近废墟,瓦砾一片惨不忍睹。数年后相沿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宣布罢停废止。卡断了读书人跃身“龙门”的通道。

隋唐以后的封建社会,甭管是谁,想当官儿就得迈过这道门坎儿。舍此,那种“恩赐”或花银子“捐官”皆非是读书人的正路。北京贡院儿是永乐十三年(1415年)初建,每隔三年朝廷在此开科取士一回,对来自全国的举子进行严格考试,这种“海选官员法”一直到1905年才告结束。

乡试中榜即是举人,举人就有为官(也就是当公务员)的资格了,然后进京“会试”。三月份“会试”开考,中了榜即可以去皇上面前“殿试”了。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殿试后由皇上御笔钦点的前三名。

只要能参加“殿试”,尽管进不了前三名也算是进士。在那个年代就可以高官任做、骏马任骑。与如今的“博士后”情况相类似。当年的贡院儿有号房近八千间,四周围是双层的高墙。墙头上荆棘密布,中间还有个像今天“机场指挥塔”一样的瞭望塔楼。这么说吧,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了防止考生与外界联系,进而发生作弊而设置的。

为此,考生入场前须脱鞋扒袜子地严查。那时节只是还未发明监控和透视设备,举子们也和今人一样,总能巧妙地搞一些小动作蒙混过关,“夹带2”点儿什么进去——考中了就是厅局级,起码是个州府官员,铤而走一下险也是具有相当价值的事情。

考试一开始,学监就会下令,把考生们反锁在一间形如“猪窝”但无前面粪圈的“考棚”内。其大小仅可容纳一人一桌。没有手机、没有电脑连手电都没有,只有一盏煤油灯相伴,非常封闭。无任何办法与外界发生联系,只好凭肚子里那点存货。真不知当年类似范进范大老爷那种“蠢货”,是如何越过这道门坎儿的?

据史料记载,贡院儿曾多次发生火灾,非常惨!所有的考生号棚门儿都被反锁着。偌大8000多间考棚,连随意走动的监考官都难逃火海,何况锁在考棚的莘莘学子。就像近代版的新疆剧院及北京网吧大火一样,都属于“集体屠杀”——但当年的贡院儿更加惨烈。

试想一下,都是被反锁在考棚那样狭小空间里,这些不远迢迢路程的各省举子们,又有谁能在此时此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呢?非常无助!好似孤独的泰坦尼克号在烈焰中慢慢地沉入大海……

大明天顺七年(1463年),一场大火吞噬了90多名无辜的有志青年,其中因烧伤而未列入死亡的就更多了。这就是当年贡院三年一度的真实版“科举考试”。

 

注: 

①  歪招儿:扇范进老爷大嘴巴。

②  夹带:作弊用的小纸条儿类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