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心源》治疗遗精学术思想探讨-赵凡

 普朗克1 2018-04-13

《四圣心源》 是一部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
著的综合性医著, 其以基础理论总括其临床之论 述, 以临床病证之理法方药印证其基础理论, 前
后融贯,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而成完璧 [1]
。黄氏 推崇 “四圣” 之学, 在 《四圣心源自叙》 开篇即指 出:“医有黄帝、 岐伯、 越人、 仲景, 四圣之书, 争光 日月” , “玉楸子 (黄元御别号) 悯后世作者不达其 意, 既解 《伤寒》 《金匮》 , 乃于己巳二月, 作 《四圣 心源》 , 解内外百病, 原始要终, 以继先圣之业” 。 其学术见解独到, 论点精辟, 理论和临床应用价 值颇高。
遗精是指不因性活动而精液自行频繁泄出的 病证 [2]。其中有梦而遗精者, 名为 “梦遗” ; 无梦而 遗精, 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者, 名为 “滑精” 。目前 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欲念不遂、 恣情纵欲, 或劳心 太过、 心肾不交, 或饮食不节、 湿热内生, 或情志抑 郁、 肝失疏泄等诸多因素有关, 其基本病机为肾失
封藏, 精关不固 [3]
。而黄元御恪守 “治病必求于本” 的中医理念, 认为此病之本为土湿阳衰, 标为心肾 失交、 肝失疏泄。现就 《四圣心源 ·劳伤解 ·精 遗》 中治疗遗精的学术思想进行如下浅析, 以飨同 道。
1 黄元御对遗精之病机的认识 1.1  遗精之根源为土湿阳衰
黄元御云:“精不交神, 乃病遗泄, 其原由于肝 脾之不升” , 而后又云:“土湿阳衰, 生气不达, 是以 木陷而不升” 。可见, 肝脾不升实由土湿阳衰所致, 土湿阳衰正是遗精发生之根源。不过, 值得指出的
是, 上述 “土湿阳衰” 之 “阳” 系指 “脾阳” [1]
。至于 土湿阳衰致病之说, 黄氏在其 《长沙药解 ·茯苓》 中明言:“凡内伤诸病, 如气鼓水胀, 咳嗽痰饮, 泄利 淋浊, 吐衄崩漏, 瘕疝带下, 黄疸消渴, 中风癫狂, 惊 悸遗精, 反胃噎膈, 泄秽吞酸, 骨蒸毛热, 闭经绝产, 霍乱腹痛, 伤风 齁 喘, 种种幻怪, 百出不穷, 究其根 源, 悉缘土湿” , 其在 《四圣心源 ·湿病根源》 中又 云:“人之衰也, 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 及其病也, 湿 盛者不止十九, 燥盛者未能十一。阴易盛而阳易衰, 阳盛则壮, 阴盛则病, 理固然也” 。黄元御在描述木、 土和水三者关系时说道:“乙木之升, 权在己土, 木 生于水, 而实长于土, 土运则木达, 以脾阳升布, 寒去 温回, 冰泮春生, 百卉荣华故也。盖戊土西降, 则化 辛金, 北行则化癸水, 己土东升, 则化乙木, 南行则化 丁火, 金水之收藏, 实胃阴之右转, 木火之生长, 即脾 阳之左旋也” , 强调了后天脾胃在人之生理中的重要
《四圣心源》 治疗遗精学术思想探讨
赵凡 1, 张春和 2, 陈文慧 1
(1.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2. 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21)
摘 要:《四圣心源》 是一部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著的综合性医著, 其治疗遗精有独到的学术思想。黄元御
恪守 “治病必求于本” 的中医理念, 认为此病之本为土湿阳衰, 标为心肾失交、 肝失疏泄, 治疗上黄氏以扶脾阳和泄 水湿之邪为基础, 兼顾交通心肾、 疏肝解郁, 并分别拟定了内治和外治法的方药, 对于指导现代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圣心源; 黄元御; 遗精; 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R6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5) 09- 0133- 03
收稿日期:2015-01-10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二五” 重点建设学科; 云南省 “十二五” 优势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30160800101) 作者简介:赵凡 (1989-) , 男, 江苏南通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经方与时方治疗男科疾病。 通讯作者:陈文慧 (1963-) , 女, 云南昆明人, 教授, 学士, 研究方向:经方与时方治疗外感与内伤疑难病证的
134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7卷
地位,脾可升清胃可降浊乃人体“阴平阳秘”状态的根本保障。并且,黄氏在《长沙药解·茯苓》中还指出:“水火之交,全赖乎土”,在《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中云:“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那么,若是脾土被湿所伤,进而脾阳亏损,则必将影响水火之交和肝木之升,从而产生心肾失交及肝失疏泄的病机,而遗精之征则将成为病人外在之表现。因此,黄元御认为遗精之根源为土湿阳衰实乃真知灼见。
1.2 心肾失交、肝失疏泄乃遗精之标如上所述,黄元御认为心肾失交、肝失疏泄与
土湿阳衰关系密切。而心肾失交和肝失疏泄又是如何导致遗精的?笔者认为当从心、肾、肝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结合黄元御之说阐明。生理状态:从心肾关系角度言之,心主神,肾藏精,神全可以益精,积精可以全神。心肾相交,精神互用,乃人体之生理调和状态的体现,诚如黄元御所言:“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从心肾肝三者关系角度言之,应是癸水温暖,乙木得生;乙木生发,升而不已,丁火得生。故黄氏有云:“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和煦,故不陷流。”病理状态:一者心肾失交,水火未济,心火炎于上,肾水寒于下;二者“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肾肝在五行相生中为母子关系,现肾水因寒而不能生肝木,则肝木生发无力,疏泄失常而气郁于下。总之,原有的生理状态被打破,则有可能发生遗泄。
1.2.1 心肾失交致遗精
黄元御提出“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心肾失交必然影响心、肾的生理功能,导致心主神明不利,肾主藏精失司。心为君火居上,为一身之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莫不由心主宰,当然也包括人的生殖功能在内。喻嘉言有云:“心为情欲之府”,张景岳亦云:“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肾为相火,君火一动,相火随之亦动,临床所见之心火引动相火之梦交、遗精、见色流精,即属此类[4]。1.2.2 肝失疏泄致遗精
黄元御在谈及遗精的发生时提出:“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木曰曲直,肝木以疏泄为性,恶抑郁欲疏泄,此时肝木生发之力受遏,而于郁而欲动之时发生梦遗,此后,肝木虽得发舒,肾精却失藏而流溢不止。而后黄氏又提到一种“甚有木郁而生下热,宗筋常举,精液时流”的情况,此种遗精虽较前之梦遗更为严重,并兼有热象,然而实际上仍为木郁生热所致,但是有医家见到阴茎纵挺不收,即视为相火偏旺之征,用知母、黄柏类苦寒之品泻之,黄氏评此举乃“庸工”所为,“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2
遗精之治疗原则
对于遗精的治疗,黄元御遵循调理脾胃、顾护
中气、升清降浊、兼及四维[1]的原则。黄氏强调调理中土,认为脾升胃降恢复正常,方能龙虎回环,阴平阳秘,而使疾病得愈。遗精根源既定,则治疗原则亦出,即扶阳抑阴,具体说来便是以扶脾阳和泄水湿之邪作为治疗遗精的大法。黄元御“扶阳抑阴”之思想的建立一是受到“四圣”之学的影响外加自己的
临床体会所得,二是由于非常反感寒凉药物滥用的
现象,其于《四圣心源·劳伤解·阳虚》曰:“后世医书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因此,黄氏在精遗篇中不忘提到:“乙木之升,权在己土,木生于水,而实长于土,土运则木达,以脾阳升布,寒去温回,冰泮春生,百卉荣华故也”,更言:“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以强调脾阳之重要性,滥用寒凉之危害性。
3
遗精之具体治疗方法
治疗方面,黄元御提供了内治与外治两种方法
以应对不同的情况。
于内治一端,黄氏拟定“玉池汤”,药物组成为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炒,研,去皮)一钱(煎大半杯,温服)。黄氏深谙仲景之学,此方乃由《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得,其易大枣、生姜为茯苓、附子、砂仁三味。黄元御以甘草、茯苓培土泄湿,桂枝、芍药疏肝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纵观全方,黄氏在扶脾阳、泄水湿的基础上亦做到交通心肾、疏肝解郁及暖水生木,最终则“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在用药特点方面,必须指出,黄氏对于桂枝的认识是较为独到的,在《长沙药解·桂枝》中他说道:“……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而后,黄元御还提到“湿旺土郁,而生下热”的处理方法,“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以此“泻脾湿而清肝热”,并再次告诫“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为何黄氏屡次强调,有何深意?其实,黄氏认为遗精自会导致肾精的遗失,而肾藏中阳根寓于肾精之内,久遗必致阳根外泄,久而久之,“水愈寒而土愈湿”。并且,他提到:“未有失精之家,阴虚而生燥热者”,失精之家,精泄阳损,燥热何来?即使有“热象”,也为肝木久郁所生,见解甚是高明。
可贵的是,黄元御亦给出外治救急之法,用“灵雪丹”研涂于龟头上以救“遗泄不止,势在危急”,待“一夜不走,肾精保固”后“徐用汤丸”。“灵雪丹”药物组成为甘草、薄荷、甘遂、朝脑、阳起石、紫苏叶各三钱,另在制作过程中还会“入麝香少许,研细,蟾酥少许,人乳浸化,葱涕,官粉”,最后“粉蜜为丸,绿豆大,磁瓶封收”。待要用时,“津水研半丸,掌上凃玉麈头”,而后若是感到龟头苏麻,便是药力透彻的表现。黄氏赞此法“秘精不泄,甚有良功”。
4
结语
遗精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青壮年可由于肾
精充足而发生生理性遗精,频度在每月1~3次,偶尔稍多或稍少,但不伴有全身不适;若遗精次数过频,每月4次以上,甚至有正常性生活的同时仍可频繁遗精,严重者一有性冲动即泄精,多伴有全身不适症
状,此乃病理性遗精[4]
。西医对此症的治疗效果不显著,也很少有特效药的报道,而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遗精则显示出优势[5]。
黄元御精研“四圣”之学,结合自己在临床上的
135
第17卷 第9期 2015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7 No. 9 Sep .,2015
淤胆型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和(或)
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其临床指标重、症状轻,以皮肤黄染伴瘙痒、大便颜色变浅为主要特点,虽预后较好,但治疗难度大,目前临床尚无较理想药物,中医中药在该领域具有特色,现将其研究综述如下。
1
理论探讨
淤胆型肝炎当属祖国中医“黄疸”“瘀黄”“黑疸”范畴,马王堆汉墓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有关黄疸病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明确了黄疸主症:“目黄”是黄疸病有鉴别
意义的症状,指出黄疸病位主要为脾胃。《伤寒论》进一步明确了黄疸的病因病机,将病因归结为湿热、寒湿、瘀血、火邪,认为湿邪是黄疸病的关键致病因素,重视小便不利。从《金匮要略》中“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记载也可以看出,仲景诊断黄疸病时,对“小便不利”特别重视,确立了黄疸“祛湿清热,通利二便”的基本法则。对黄疸的诊断既继承了《内经》的某些基本要素,又特别重视小便症状,这一点是仲景对黄疸病诊断的发展,对后世医家影响颇大。宋金元时期,黄疸辨病更加细致入微,阴黄理论开黄疸分阴阳之先河,《阴黄证中医药治疗淤胆型肝炎研究进展及展望
杨利超1,魏芯芯1,张传涛2,邢静1,樊延宏3,冯全生1
(1.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1)
摘 要:
淤胆型肝炎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肝脏疾病,临床治疗难度大。笔者试从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动物实验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其病因、主证以及辨证治疗原则及方法,以阐述中医中药对本病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中医药;淤胆型肝病;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5) 09- 0135- 03
收稿日期:2015-01-15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2ZX10005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72718);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2010SZ0047)作者简介:杨利超(1987-),男,河北邯郸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温病及中医药防治肝病的临床与研究。通讯作者:冯全生(1971-),男,四川重庆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温病学和中医肝病的研究。


体会,提出了对于病理性遗精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的独到见解。综上而言,《四圣心源·劳伤解·精遗》阐示了遗精病机之本在于土湿阳衰,标为心肾失交、肝失疏泄,治疗上则以扶脾阳和泄水湿之邪为基础,兼顾交通心肾、疏肝解郁。黄氏之说尊古不泥古,认识疾病视角独到,见解深刻,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此说对于指导现代临床上如何诊治遗精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在临证之时切忌生搬硬套,“辨证论治”
“四诊合参”才是中医治病的不二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