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下盘功夫是武术的根基,因此下盘功夫的训练在武术中尤为重要。可能还有不知道的。这里就提一下吧。大家可能听到关于武术劲力的词语就是“缠丝劲”了。缠丝劲说成大白话可以理解成,全身的拧转拉伸束裹的劲力,这样解释也有点粗浅,对于刚学习武术的人来说。我觉得只要理解成。拧转劲就好了。 中国武术中一切力量的来源,都来自地面。离开地面,是打不出力量来的。可能你会想,我不是有肌肉有力量吗。小编是个练职业体育很多年的人,对西方的肌肉力量的认识应该比很多人都深刻(短跑健将)。也并不否定。但是,传统武术中的力量,是由关节发出来的。并不是肌肉力量。我们知道。肌肉会紧张,会影响出拳的速度。但是关节不会。当全身的关节协调之后,一拳出去,并不只是一个手臂的力量。可以想象成一个大锤出去的力量,人多大,锤就多大。这个力量,是先从地面而来的,然后节节贯通,到达稍节(最后接触到敌方的打击点,如拳头,脚,肩膀等等)。 因此,下盘功夫的训练。尤为重要。小编之前和大家提到马步功夫之时,常谈一个腹式呼吸和吐纳。吐纳包含了腹式呼吸。咱们练武不修仙,小编就讲明白点,虽然小编对风水八卦也了解。武术中的吐纳,就是腹式呼吸带着意。什么是武术中的意,以后详谈。这里暂且把他理解成意念就好。练哪里。意念到哪里。练马步。意念就到脚,到丹田到周身。 练武术,不带意念不如出门学西方体育健身搏击术。之前谈到了,力从地起,力量源自地面。要学会发劲,首先要懂得感知劲力。 在五禽戏里面。有个熊戏。是从武术中改编而来的。熊直立行走时。晃晃悠悠,但是每一步,都特别稳!这就是我们平时谈到的沉坠劲!这里不谈整个身体的沉坠,先谈脚的沉坠。 对于刚习武的人来说,感知脚的沉坠是比较辛苦的。因为他没法理解什么样才是沉了。什么样没有沉。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法知道。我们的先辈很聪明。发明了一种感知身体重心和力量的方法。这种习练方法像五禽戏的熊戏,但是又不有不同的地方。 首先,我们双脚立于地面站立。如下图。 双脚平行站立。不平行也没关系。 膝盖不弯曲的情况下,我们身体的重量是被两只脚同时负担的。假设前脚向前迈出一步,这时前后脚是各自承担身体的一半重量的。如果前脚膝盖弯曲,弯曲的越多,前脚负担的重量越多,后脚越轻松, 从各自分担一半的劲力到前脚分担的更多,这个时候,力量就开始变化。前脚对地面的感觉也发生变化。但是这并不是正确的训练方法,只能算是一个雏形。如果通过前脚膝盖的弯曲,并不是依靠整个身体来改变前脚承担的劲力。对于我们训练并没有任何好处。还伤膝盖。所以我们要求,训练的时候,不依赖前脚膝盖的过度弯曲。随着给前脚的负担越大,后脚也越轻松,直到后脚离地(通过身体重心的改变,前脚慢慢用力踩地面,下沉,膝盖不许弯)。后脚彻底离地之后,前脚承担了整个人的体重。这个时候,脚的沉,多少已经能感受到一点点。后脚离地之后。继续向前迈。那么后脚变成了前脚。前脚这时候是不承担身体的力量的,是很轻的。前脚继续踩压地面,这个时候我相信您已经感受到一点简简单单沉坠的意思了。下面用图片解释下。 前脚向前迈步。 前脚此时是整个脚掌在地面的 踩压地面,前脚负担身体的力量。 后脚已经完全离地。前脚踩的很踏实 再来一个错误示范。 错的 当我们熟练之后,踩踏地面的时候。要把地面看的更低一些。让脚踩的更深下去。(如下图)沉下去。沉到地底下去。除了前后左右,甚至朝后踩,都可以。每天习练。相信半年之后您打拳也会更有力量了。用武林先辈的看法来。我们大家都不会走路的。嘿嘿。 示意图 夜深了,今天就这样简单讲到这里了。喜欢的多关注,多评论。麻烦了。谢谢。需要您的支持,做文章很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