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星关区茶话

 fsn9oule12e45h 2018-04-13
  
毕节茶农采春茶 本报记者 王纯亮 摄

  七星关区茶文化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茶经》等有关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的平夷县(今七星关区一带)就种植、制作、饮用茶叶,清代还出产了著名的“太极贡茶”,而且茶叶独具特色,品质极佳。

  古平夷县位于今贵州省西北境,包括今七星关区、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一带,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元鼎六年)置,治所设在今七星关区。平夷县是南中地区历史上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汉代以后即成为南方重要的产茶区。

  据西汉扬雄在《方言》中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设。”晋代傅巽《七海》记载:“南中茶子。”蜀汉时,南中平夷为总摄南中四郡的庲降都督府驻地,是南中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南中既产茶子,也必产茶,平夷一带概莫能外。

  《华阳国志》记载:“平夷县郡治。有跷津、安乐水。山出茶、蜜。”今七星关区即汉代平夷县治所和晋代平夷郡郡治。安乐水即今赤水河。《毕节县志·食货志》记载:“梅、兰、桂、菊、桃、茶、李……”把茶列为“花之属”,有“茶味如花香”之意。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晋代郭璞注《尔雅》记载:“蜀人名之苦茶。”这里的蜀应包括南中地区。秦汉时,因南中是茶树起源地,所产之茶品质最佳,史书颇多记载。

  “香茗”是茶的别称。饮茶,必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汉宣帝神爵三年),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的记载。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彭山应是当时的一个茶叶市场。

  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唐蒙出使夜郎,发现夜郎地区商业比较发达,市场也较繁荣,商人除了贩卖笮马、髦牛等,还买卖茶叶。

  平夷一带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云雾缭绕,空气湿润,而且是少数民族居住集中的地区之一,其悠久的茶业工艺还有着丰厚的民族地域色彩。先民们不仅种茶,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制茶、饮茶方式,茶文化很浓厚。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述南中地域:“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巂唐侯王国十数。”《华阳国志·巴志》又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唐代,因平夷处于南中交通枢纽线上,茶马古道已经形成,平夷茶不断输往外地,茶叶市场活跃。明代,南中地区茶叶已经普遍种植。据《明史·食货志四》记载:“洪武末,置成都、重庆、保宁、播州茶仓四所,令商人纳米中茶。同时,在乌撒(今威宁)增设茶马市场。”清代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平夷茶产业有所停顿。由此可知,古平夷一带乃茶之原产地之一。

  茶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产品,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补充,既是茶业产品,又是旅游产品。茶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人们在七星关区阿市乡中寨村上寨组后山上发现一棵苦丁茶古树已屹立千年,古树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类文明的延续以及朝代的更替,古茶树已成为村民心中的“神树”,保佑一方土地风调雨顺,人畜兴旺。龟裂的树皮上布满了青苔,粗壮的树干高约30米,最粗处需五人牵手方可围住。庞大的树冠少部分枝干虽已枯死断落,但存在的部分仍枝叶茂密。轻风拂过,散发的淡淡茶香沁入肺腑。

  在七星关区太极村有一个传说:清代的太极村有一姓张名陆的进士在京为官,他听闻皇帝腹泻,御医开了很多方子都没治好,就把从家乡带来的茶献给皇帝。皇帝喝了太极茶三天后便痊愈了,从此皇帝将太极茶封为贡茶。

  据统计,在太极村及附近的村落里,目前已探知的古茶树有近7万株。其中,基径20厘米至30厘米的共767株,30厘米至36厘米的17株,而基径最大的达36厘米、高5米。

  大量古茶树的发现得到了七星关区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古茶树保护机构。同时,在亮岩镇、阿市乡、撒拉溪镇等镇(乡)对古茶树进行挂牌管理、育苗、加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该区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人们通过不断试种和改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茶叶种植与栽种技艺。

  据悉,2016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七星关区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该区目前已建成茶叶种植基地12个,种植规模已突破1万亩,其中2500亩已投产,年产茶叶达到2.5吨以上。

  选自《毕节之最》(修订版) 

 (毕节日报 文/周遵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