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易语文赵老师作品●所思之一

 醉卧沙场H 2018-04-14

想回家了。真的。
    我们匆匆的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生活着,忙碌着,奔波着,只是记着自己梦想的那种生活。当那种生活到来时,又能怎么样呢?难道就真的如人所愿,比别人高,让人看重,满眼尽是所谓的满足?
    朋友给我讲了他们富可敌国的老板的故事。他们老板是西北人,年青时,就立志闯天下,也如愿以尝的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财富、家庭和赞叹。我的朋友也曾梦想着自己要做和老板一样的人。可是当他知道老板每年都要到日本去打一次“富豪健身针”,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大大的别墅之后,老板竟要让佣人做一碗面食,而且每晚还要看各个分公司的财务报表,熬夜到凌晨。他放弃了他的这种梦想。朋友记忆犹新老板的那句话:万物光鲜的背后都有其心酸的历程。可见为了梦想而努力实现的并不是幸福生活的真正内涵。
    我们都认为自己活的很累。
马云说:人活着累,才是真实的生活。当你想舒服了,也就离死不远了。哪些人过着舒服的生活。没有人会幸福的生活。你会认为老人和小孩很幸福。你去看看老人和小孩子吧。老人怕死,所以,老人睡的不踏实;小孩睡的不踏实,那是学习剥夺了他们的童年生活。这其实是个伪命题。这是激励哪些生活在高速生活的理想主义者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生活的真正本义是一家人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意思是: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如果是方向,这是要告诉父母,我们在他们想念的方向,好让他们在忙完手中活后,在家门口眺望孩子离家时路的方向,好让他们在这个方向有个盼头;如果安身处世于某个地方,则要告诉父母,好让他们安心;其实,还可以理解为方法,就是说我们远离时,应该想出个方法先把家里的父母安顿好才能远游。不管如何,我们远游他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为了国家。往深的细想,孔子说这句话,是要让我们辩证地理解: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这是前提;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不知孔老夫子说这句话时,他是否是这样做的呢?查了查孔子的阅历,才知道这位伟人的一生竟也是可怜可悲的一生。三岁时死了父亲,十七岁时死了母亲。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数次周游列国,长达大半辈子,年老时才返回老家鲁国做学问。大辈子的阅历是他做学问的财富。可见,孔子远游,都是他父母不在人世之后的事。如果他父母健在的话,他也就不可能远游他乡了,也就不可能周游列国了,也就没有他所推崇的儒学了。哎,如果我们都做了父母的乖乖女或者孝顺儿,也就不可能有从古至今的大儒、民族英雄和世纪伟人。
   再细想的话,古代远游的人,大至为国、为家、为己。那是少年意气风发的年代。古代,交通不发达,导致出远门就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月,好几年;通信不通畅,书信传达只能靠马或者信鸽,也能导致时间长,不像今天的我们,只须轻轻的拨弄几个键盘就能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
   年初走,年根归。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我们看得多了,懂得多了。年到年迈 的父母时,才知岁月的无情。它将我们在父母的盼望中长大,又在牵挂中将父母变老。父母在,才有家,才有落脚之地,才有思念之人,才有乡愁,才有每年中秋之夜想念之人。也许,我们就像一个个蒲公英,长大了就得飞向远方,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寻半生,落下安稳之处,灵魂却永远是漂泊着;找寻不到落脚之处就回家吧,将自己的灵魂落在安稳的家里,将所有的繁杂扔掉,回归真实的自我。哪怕是青菜素饭,哪怕是衣服褴褛,哪怕是尘土飞扬的小路,哪怕是粗布扎脚的布鞋,哪怕是鸡鸣狗跳的院落,哪怕是枯井淡水,哪怕是闲得无事可做,哪怕是无人问津......都是真实的生活和自在的自我。
    回家,过幸福的三餐生活。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