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读常新,《论语》也是如此,每隔一段时间去读,就会有新的感觉,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话,以前都理解错了。当然,现在我们的理解,也未必就对,但总是比之前深入了一点。今天末学为大家总结了一下,《论语》中的这几句话,我们平常最容易误解: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按最常见的解释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明智的。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果真是这个意思的话,孔子的弟子有必要把这句话记录下来吗?这不是废话吗?再说了,这只是一种求学态度,顶多算老实、诚实,怎么也算不上明智呀? 这句话更深层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当知便知,不当知便不可知,这才是明智之举。一个人应该知道的事,可以知道的事,假如我们不告诉他,就会失去他这个朋友,那我们就要告诉他;一个人不应该知道这件事,接受不了这件事,如果我们告诉他了,反而会害了他,那就不能告诉他,这样做才是最明智的。所以很多时候,知道多了,未必是好事;不知道,也未必就是坏事,这需要在实际生活中灵活掌握。 二,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 这句话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就不应该出远门,应该在家侍奉父母。 其实这是误解原文的意思了。原文还有下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内容的重点是下一句,前一句是引子,但我们往往只记住前一句了。 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有在家侍奉父母的责任,这是尽孝,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所以要出远门的话,就不太方便了,就会有所挂碍。但并不是不能出远门,如果有事一定要出去的话,那就应该先跟父母说清楚,什么时候走,大约什么时候回来,然后把家里安顿好,让父母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可以出门。 三,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这句话很容易被误解。我们经常用这句话劝诫别人,在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多思考几遍,再做决定,不要太轻率、随便。 孔子这句话其实是有针对性的,不是一概而论。原文是这样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难就难在一个“再”字上。按以往的解释:三思而后行,还不够,还要再思考几遍,这样才能周全,才可以。 但儒家讲中庸之道,凡事过犹不及,所以这样解释,似乎有所不妥。这里的“再”,应该是“二”的意思,如同“一而再,再而三”这句话里面的“再”。季文子作为一个鲁国大夫,做事优柔寡断,总是再三思考,这是不对的,所以孔子才说,不要再考虑了,思考两遍就足够了,做领导的处理事情,一定要果断,不能婆婆妈妈的。 所以说这句话,不能说褒义,也不能说贬义,都不是绝对的,要看场合,看具体情况。有时候就需要果断作出决策,不能犹犹豫豫;有时候就要再三思考,权衡利弊,不能草率作出决定。 四,以德报怨。——《论语.宪问》 这句话虽然出自《论语》,但并不是孔子说的,是别人的一句问话,原文是这样的:
“以德报怨”这个词,其实是源自老子《道德经.六十三章》的一句话:“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人就拿这句话问孔子——你是怎么看的呀?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反问说: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还拿什么报答别人的恩德呢?应该以公正的态度去对待仇怨,以报恩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恩德。如果对小人和君子,你都同样报以感恩的态度,那谁还愿意做君子呢? 五,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一直以来,这句话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觉得信受承诺,说到做到,这是基本的做人修养。这样理解确实也没错,但孔子的原意,并不是这样的,老祖宗的东西,要活学活用,不能学死了,那就麻烦了。我们看原文:
在这里,孔子称这种人是“小人”。“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无可厚非。但要用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那就不行了,那就是愚痴、死板了,作为士大夫,一切要以国家人们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如果是错误的承诺,有损国家人民利益的承诺,那就要及时改正,不能将错就错,一错到底。所以古人很多话,不能理解死了,要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学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