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腔隙性脑梗死,看我七十二变

 永贵分享转载 2018-04-14

说到腔隙性脑梗死,你所知道的影像学表现是怎样的?如果告诉你,下面的 6 张头颅 MRI 均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你会相信吗?


图 1 示急性腔梗的三种影像学演变:(A)52 岁男性,左丘脑急性腔梗;(B)37 个月后,随访 FLAIR 显示空洞形成。(C)50 岁男性,左内囊急性腔梗;(D)21 月后随访,演变为白质病变。(E)77 岁男性,右丘脑腔梗;(F)17 个月后随访显示病灶消失


脑小血管病累及穿支动脉,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症状性腔梗,也可表现为核磁可见但无症状性改变,包括白质病变、腔隙状态,以及腔梗的软化囊,通常形成空洞,即所谓的腔隙。有研究将腔隙性脑梗死的演变总结为三类:空洞、白质病变和病灶消失。


临床上,如果我们能识别这种演变规律,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于腔梗及脑小血管病的认识,甚至可能成为选择治疗策略时的参考。


近期发表在 STROKE 上的一篇文章采用核磁技术长程随访症状性腔梗,观察其本身、空洞改变及周围白质的形态学演变。让我一起来学习下:


变化一: 不同程度的空洞


该研究共入组 79 例散发症状性腔梗患者,平均随访 403 d 后, 7 例无空洞,32 例病灶出现完全空洞化,40 例部分空洞形成。


下表为症状性腔梗灶空洞演变的影像学特点总结:


变化二:不一样的白质病变

在研究中发现,部分患者腔梗周围出现新发白质高信号,其中17例的新发白质高信号出现在腔梗上部(帽状白质疏松),13例位于腔梗下部(线样白质疏松),12例两者兼具(如下图)。


1. 腔梗上部——帽状白质疏松



图1:MRI FLAIR 序列所示腔梗周围的帽状白质高信号:发病1d,右侧内囊区域可见散在腔隙性梗死灶(A图箭头),梗死灶上一层面无白质信号改变(B图);随访一年(353d)后,腔梗灶呈部分空洞样改变(蕾丝边样表现)(C图箭头),梗死灶上一层面可见帽状白质高信号(D图)。


2. 腔梗下部——线样白质疏松



图 2 示腔梗周围的线样白质高信号:发病11d,FLAIR(A图箭头)及T2WI(B图箭头)示右侧脑桥可见散发腔隙性梗死灶;随访1年(412d),梗死灶内空洞形成(C图箭头),梗死灶下方>2个层面可见线样白质高信号(D图箭头)


该研究最终认为,半数散发症状性腔梗灶周围可继发不同部位的白质疏松,这些线样或帽状白质疏松改变,作为继发性改变可能提示脑损伤加重的核磁征象,也可能与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能力及认知损伤相关,但其对临床及预后的指导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