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的奥秘

 冰山里的鱼 2018-04-14


站在专业立场 

讲述通俗中医

这是书生第533篇原创文章




爱思考的患者提问:医生,穴位很神奇呀,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按上去酸酸胀胀的,病好了再按又没什么感觉了!


爱科普的书生回答:这就是穴位的奥秘。

 

今天,书生带你从书中探寻穴位这一神奇所在。


穴位本态


《系统针灸学》


要了解穴位的奥秘,就得认清“穴位的本态“。有关“穴位的本态”的系统论述见于中科院首席研究员朱兵教授《系统针灸学》一书。该书从穴位的起源与演化、穴位与皮肤的结构与功能、经穴的组织学特征及与神经的分布、经穴与体表反应点、微针系统、穴位在医疗实践中的位置、穴位的敏化现象——“静息态”和“激活态”、电针与热灸的有效刺激强度、古代针灸常用工具已经决定了穴位刺激的性质、穴位应该是什么等10个方面讨论了“穴位的本态”。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今天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一些观点以揭开穴位奥秘的冰山一角。


以痛为腧


穴位的起源推自古人用砭石疗疾的经验,逐渐扩展到“以痛为输”,也就是在病痛相应部位刺灸,此后,又在内脏或深部组织有病痛时体表出现的压痛点上进行刺灸。从早期阿是穴逐渐演变到有定位、定名、归经的系统状态,在长期针灸治疗的实践中形成了穴位的基本概念。


古人认为穴位是人体经脉脏腑之气输注会聚之处。现代研究则显示穴位具有表皮薄、神经末梢丰富、感受器密集、血管和淋巴丰富等组织学特征。与非穴区相比,每个穴位都是血管、神经束、神经支和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神经感受器的集中区。针刺不同的穴位,因刺激组织内的不同感受器而兴奋不同类别的传入纤维,可引起不同性质或不同程度的功能变化。


←传入传出

穴位敏化→


每个穴位具有固有的生物学属性,其一是穴位的“单元”属性,它取决于体表-体表、体表-内脏之间的共同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这种 穴位的另一个生物学属性为穴位的“集元”属性,它与穴位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完全相悖,是广泛分布的一种作用形式(由于“非节段”神经联系远多于“穴位-靶器官”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穴位也因此众多,故以“集元”概念命名之)。“集元”穴在功能上与“单元”穴的效应明显不同或相反——但它仍然是穴位本态的一种重要属性和基本特征。“集元”穴位具有广谱的“共性”效应,“单元”穴位具有固有的特异“个性”和广谱的非特异“共性”双重效应。


研究表明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某些穴位或部位出现敏化现象。这种敏化可能是热敏、痛敏、压敏等感觉的变化,也可能是临床上通过医生的诊断观察到穴位处丘疹、凹陷以及结节状或条索状物等形态特征表现。随着疾病的痊愈,这种敏化现象减弱乃至消失。说明穴位是从正常状态的“静息”态到疾病状态下的“激活”态,其本质是一种敏化态,而不是部位。



穴位的奥秘


引用朱教授的观点总结“穴位是什么”:简言之,‘穴位’是机体在病理状态下能与相应靶器官(如深部组织或内脏)通过‘单元’或‘集元’的结构联系发生交互对话(cross-talk),发挥‘个性’和/或‘共性’效应的体表位域。


穴位的奥秘是不是有点意思?那就一起来读书学习学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