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老周去山东曲阜支持了一次活动,为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研修班主讲了一下午的《教学设计:从0到1》,效果很好。一下午的课程让参训的教师们明白了,在课程中多多与学生进行参与和对话才是学习发生的不二途径,撰写学习目标让教师们明白了以成果导向倒逼学生的参与。 老周在研修班分享 文章概述 学习发生的两条大腿分别是学习体验和心理获得,即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中内化思考为自己的心理获得。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设计好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获得。为了加强学习体验,教师要让学生动手,因为不参与不可能有深刻的学习体验。为了巩固心理获得,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内化,要让学生输出和表达,没有输入表达无法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我工作的学校,也就是北京工商大学大三的《创业教育》课堂上,我按照这样的套路设计了好几次的课程内容,学生参与度很高,收获也很大,这给我很大的信心,在此我分享出来。 输入-练习-内化-分享 输入 输入不仅仅是老师讲课 而要促进学生理解内容 其一,多案例 其二,多活动 其三,多比喻 其四,多脑区 多案例,就是如果要讲的东西比较难,要跟随三个案例说明要讲的概念和信息。一般的信息描述是没有教学功能的,只有概念加上细节刻画才会有教学功能,细节刻画大家可以理解为案例。 多样化的案例 多活动。《社会心理学》清晰地写着,行为决定态度,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学习的态度,那就让他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如果学生对于内容不理解,那就让他投入到理解内容的活动中。 学生在头脑风暴 学生做棉花糖挑战 多比喻。比喻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教学技术,不要觉着用生活中的经验经验比喻就是山寨版就是不登大雅,须知,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理解新知识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高级的技术。 比如讲到渠道通路比喻为你作出包子怎么卖,可以拿到马路上卖,可以拿到超市让超市代卖,可以美团给你卖,可以在小区微信群或者群里卖。 多脑区。输入的时候老师要讲,也得让学生干点啥,说点啥,弄点啥,让他没有功夫走神。 练习 练习,要强调练习的目的 练习,要及时给学生反馈 练习,能够提升学生体验 练习,要让学生全员参与 练习,形成促进理解之路 让学生复盘商业模式 ![]() 让学生复盘商业模式 《设计思维》练习设计 练习1:阅读案例,说出设计思维方法的特点。 练习2:比照设计思维模型,小组每一名学生复盘出一个案例,用自己的语音说出每一步主要的工作内容。 练习3:小组挑选一个代表说出对于每一个步骤本质的理解。 练习4:小组利用设计思维这样的方法,头脑风暴自己所选择项目的解决方案。 练习5:每个小组在全班汇报方案。 《商业模式画布》练习设计 练习1:百度一个商业模式照片,上传。 练习2:学生用白纸描出商业模式画布。 练习3:复盘一个商业模式画布案例。 练习4:头脑风暴每个模块的要义。 练习5:小组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画布。 练习和活动有区别吗? 我觉着练习的目的性要强 是直接促进知识理解的 我喜欢专项练习 当然,所有的练习都可以归为活动 但是不是所有的活的都可以归为练习 练习的类型: 排序 对比 分类 评价 复盘 补充 预测 找错 等等都可以 ![]() 内化 第一,学生自己的语言说出 第二,要形成有组织的信息 第三,要检测迭代信息模型 自己的语言说出 其本意是用旧经验理解新经验 如果学生没有反应 那么他们就没有接受 如果学生没有用自己的话 那么他们就没有办法理解 让学生的思考出声 让学生的思考外显 ![]() 要形成有组织的信息。零碎的信息价值有,但是有组织的信息价值更大,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把信息组织化,或者直接给学生一个结构性的东西帮助学生组织信息。 ![]() 教师示范分类标准 知识的组织就是模型,我们不可能一次就能搞好一个模型,多迭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多去完善一些模型。 内化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旧有的知识体系中,如果新知本身结构化程度很高,这个过程就很容易发生。 ![]() 分享 分享,是一种责任倒逼机制 分享,要充分发挥评价作用 分享,要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分享,要深化对于内容理解 ![]() 让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 学生总结一次课程收获 ![]() 学生分享对于商业模式的认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