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如巷张家传奇

 苏迷 2018-04-15

  苏州有个九如巷,就在十梓街偏北,这里出了一家人,十个姐妹兄弟,个个精彩,最有名的是前头四个姐姐。大姐张元和,酷好昆曲,嫁给民国时期昆曲第一小生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是北京昆曲小组最重要的“家庭妇女”;三姐张兆和是沈从文惊为天人的追求对象,还惊动了胡适前来说合,才得连理终身;四姐张充和毕生浸润传统文化,嫁给德裔汉学家傅汉思,以耶鲁大学为文化道场,在海外传承昆曲及书法。她们未嫁之时,叶圣陶就曾经感慨:“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她们的故事真如叶圣陶所料,成了二十世纪的风雅传奇,后来还由金安平女士写成了《合肥四姐妹》一书。

  前不久在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举办了“曲终人不散——九如巷张氏昆曲传奇”特展,除了大家熟悉的四姐妹事迹,更通过九如巷张家捐献的家族文物资料,呈现了合肥张氏为何在民国初年定居苏州,如何成为流芳后世的传奇。展览主要围绕十个姐妹兄弟的父亲张冀牖(1889-1938)展开故事,突出他“接受先进思想,传承古典文化,享受艺术生活”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引导下,张家子女们接受新文化教育,同时又不忘传统文化的高雅结晶,与昆曲结下了永世缘。通过张家子女张元和、张允和、张充和、张宗和、张定和、张寰和等人,展览结合文物与演出传承,展现了张家传播昆曲、从苏州走向世界的故事。这次共展出张氏捐赠、借展及馆藏的相关珍贵文物史料和江南昆曲世家部分文物史料藏品计98余套(种),301件(册),其中还有张充和旧藏点翠头面和真丝斗篷等珍贵藏品。

  因为我和九如巷有亲戚关系,熟悉张家事迹,特展便邀请我作学术顾问,为展览拟写了《前言》。我指出,张氏家族的事迹,见证了他们寓居苏州,对于文化的关怀。九如巷张家子弟有清楚的文化取向,生活在新旧更迭的时代,继承了传统。可以发扬的时候发扬,不能发扬的时候珍藏,但永不遗忘。生逢乱世的文化人家族,无法改变四顾茫然的社会大环境,却能默默坚守、继承、保持,直至动乱结束。哪怕动乱继续,他们也还是会保有传统文化的高度与深度,因为对于他们来讲,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这就是文化人的本能。

  张冀牖的祖父张树声(1824-1884),是地位仅次于李鸿章的淮军系大人物,曾任江苏巡抚、署理直隶总督、两广总督,推动洋务,也留下了万贯家财。张冀牖继承了家风,关心中国社会的转型,把注意力放在文化教育之上,迁居苏州,开办平林中学,又独资创办乐益女中,推展女子教育,凡贫寒人家和工人女儿,一律不收学费。他聘用教师也不拘一格,其中有几位著名的共产党人,如张闻天、侯绍裘、匡亚明等,都先后在乐益女中任过教。

  通过展览呈现的九如巷张家,是足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张家不止有功于昆曲艺术的传承,还办学育人,开启中国文化的未来。张冀牖很清楚地知道,文化要创新,九如巷张家在提倡新文化中不遗余力,同时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昆曲,传承书画。因此传统的、现代的文化因素都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最好的文化榜样。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安宁平和的社会,回想民国以来张家面临的文化困境,实在令人唏嘘。九如巷张家努力推动新文化,同时历尽艰辛,传承昆曲之声,等待枯枝春发。他们真正是穷尽一生,甚至好几代人,诠释着“不忘初心”。从昆曲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能够做这样一个展览,就已经不止关乎这个艺术形式,而是展现昆曲的文化内涵,展现中国文化的精粹如何延续至今,让我们还能体会亲炙。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生爱好是天然”,才可以在最困难的时候,将昆曲的历史文脉薪尽火传,历经风雨而弥坚,使之生生不息、开花结果、千古流传。

  郑培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