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如巷张氏四姐妹:一个时代的风范,正式落幕了!

 传统服饰 2020-11-26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由于公众号前面有一段时间还没开通原创功能,所以很多文章被抄袭严重。所以近期会在第二条的位置或非更新日重发这些文章,挂上原创标记,希望可以让抄袭现象得到一丢丢遏制吧!

另二姐的丈夫周有光钱不久走了,记得写这篇的时候还是四妹走的时候……时光飞逝。

张氏四姐妹就是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姐妹(按照家中排行,分别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叶圣陶曾说“谁娶了她们其中一个人都会幸福一辈子”。四姐妹最小的一个张充和日前在美国逝世,为这段民国往事画上终止符。

父亲:张冀牗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关于张氏四姐妹的传奇里,其实最不应忽略的人应该是她们的父亲——张冀牗。张氏是合肥的大家族,张冀牗的祖父张树声是奉行“采西人之体,以行用”的极具洋务思想的晚清高官,张家后人也多博学多才之人。而张冀牗虽出生于这样的显赫家族,却是洁身自好,且是民国著名的教育家。

▲ 张冀牗与妻子陆英


大抵民国有饱学之士都热衷于教育,张冀牗旅居苏州后,先是开办了著名的乐益女校,而后又创办了男校平林中学。这样的顺序就可以理解他对女子教育尤为看重,而他一生的财产都用在了教育上。《苏州教育志》载:“张冀牗(1889~1938)原名武龄,安徽合肥人。1911年旅居苏州。‘五四’运动后,接受新思想,深知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的重要,乃于1921年变卖部分家产创办乐益女子中学于憩桥巷。后在城中王府基购地20余亩,兴建校舍40余间及风雨操场一座;并购置理化仪器、钢琴、图书、运动器械等教学设备。在校园植白梅四十余株,建筑茅亭回廊,为师生教学休息提供了优美安静的环境。” 这样的学校别说是当时了,哪怕今时今日也是令人心生向往的。

▲ 1947年,乐益女中师生游天平,前排右一张寰和,右三张兆和,右四张允和,右五韦均一。


张冀牗其实共有十个儿女,前头四个都是女儿,后面全是儿子。女儿的名字底下都有个儿字,而六个儿子名字上面都有个宝盖头,而这四姐妹当然是最为有名。

▲ 四姐妹与父亲

▲ 1946年,十姐弟的合影,前排从左到右分别是充和、允和、元和、兆和

大姐:张元和

张元和不仅嫁给了昆曲名家,更是著名的昆曲推广者,不仅能唱,更能写剧本。与昆曲结缘估计是四姐妹最大的共通点,她们的母亲陆英就是个戏痴,而四姐妹学昆曲更是在父亲张冀牗的鼓励推动下促成的,张冀牗甚至为她们请来了专门的昆曲老师。要知道,当时的昆曲才没有现在申遗的光环,只是一门普通的没落的地方戏曲而已。


而后张元和结识昆曲小生顾传玠,两人结婚时已是二战,张元和也年过三十。然而当时两人早已相识多时,只是因为张氏乃名门望族,而顾传玠这样的戏曲艺人地位极低,尽管当时顾传玠已脱离舞台,但是毕竟是梨园出身。生逢乱世,在张冀牗已过世的情况下,元和找了父亲好友为自己主婚,依然遭受着媒体上《张元和下嫁顾传玠》的舆论打击。

▲ 张元和与顾传玠

婚后两人时常一起唱昆曲。1949年后两人移居台湾,顾传玠过世后元和又移居美国。后来她就在外国创办曲社,传播昆曲文化。

▲1937年,张元和及两个弟弟

▲ 三十年代,张元和(左一)与亲友所穿的风衣

▲ 1935年,张元和在苏州火车站月台


二姐:张允和

张允和自小活泼调皮,甚至颇有点横行霸道的。她曾提起童年时和四妹的一段往事:“我左思右想,要替小四妹改上一个名字,叫‘王觉悟’。不但改了名字,连姓也改了。我在四妹书包上用粉红丝线,小心地绣上了‘王觉悟’三个字,我好得意。”不过充和却不领情,长篇大论地反驳姐姐给自己起名的不通之处,气得允和拿起剪刀去拆绣的字,却因笔画繁多,难以拆尽。

▲1930年的张允和


很多人对她的认识来自于她在三妹张兆和与沈从文那段著名的爱情里充当的角色,一封连内容连署名只有一个字“允”的电报,简直成为了世纪好助攻。这样的张允和嫁给了同学的哥哥周有光,当时的周家对于张家显得有点寒酸,周有光一度颇有顾虑,还是张允和回信告知他不必担心给不了自己幸福,幸福将由我俩共同创造。

▲ 从左到右分别是1933年、1953年、1938年时张允和与周有光的合影

▲ 50年代,大公园湖边,张允和与周有光

▲ 晚年时的张允和与周有光

这位事事不按常理出牌的二姐,连结婚都挑了一个阳历月份末尾的日子(当时觉得这样极不吉利),然而她与周有光却走过了长长久久的一辈子。周有光初学经济,50岁左右又专攻语言学,是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而张允和毕业于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失去职务,义务任北京昆曲研习社联络小组组长,但这也避免了她在文革之中收到波及。晚年的她,重头学习电脑打字,重办一份名为《水》的家庭刊物,就是在《水》上她回顾了三妹张兆和与沈从文的爱情经过。

▲ 1935年,沈从文、张兆和、张允和在苏州

▲ 张允和与张元和


三姐:张兆和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老实而霸道。这位木讷老师在周围人的助攻下,终于娶到了这位名门三小姐,“癞蛤蟆十三号”成功逆袭。如果说顾传玠是戏子出身,但论学历四位女婿中最差的其实是沈从文。顾传玠在原“新乐府”创办人严惠宇的资助下,先后进入东吴大学、光华大学附中学习,最后毕业于金陵大学农科,成为“传” 字辈演员中唯一进入高校深造者。毕业后一度在镇江从事农技管理工作。反观沈从文呢小学毕业就参军颠沛,尽管得到胡适等人的赏识,但在张兆和一众追求者里算“癞蛤蟆十三号”也算是张三小姐客气了。

如果这些开明的张家并不看重的话,对于自小就被父亲培养独立自强的张兆和眼里,沈从文软弱爱哭,甚至还时不时吵着要自杀,着实不像个男人。所以这段爱情故事被广为传颂,但是最后在张兆和也不过一句“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张兆和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在这场被动促成的姻缘里,张兆和是否幸福呢?她其实是四姐妹中与丈夫关系最为微妙的一个。娶到张氏姐妹的男人都幸福了,而张氏姐妹却未能每一个都幸福。

▲ 沈从文一家,最右侧为沈从文的九妹

▲ 张兆和于华北大学二部政治学习结业时与来京的苏州同乡潘家晋合影

▲ 1946年,张家三连襟在上海。左起:顾传玠、沈从文、周有光

▲ 左起: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

▲ 1956年,沈从文(左)探亲到苏州时在虎丘留影


张兆和也曾写过小说,出版过小说集,张兆和的家书,也写得非常漂亮,文字非常好,她的文学修养也是非常高的。然而这些在中国最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丈夫沈从文的光芒之下,显得十分逊色。两人婚姻上的龃龉,部分来自于家庭、部分来自于性格,部分来自于时代。

四妹:张充和

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最小的,自小就被过继给二房的奶奶当孙女,不仅极受溺爱,而且养祖母请来国学大师对她悉心培养,一直到养祖母过世后,16岁的张充和才回到父母身边。3年后,三姐张兆和在北京结婚,此后张充和就一直与三姐同住。当时她要考北大,结果数学零分,却因国文满分,被破格录取,可惜后来因病无缘学位。 

张充和才貌双全,书法与诗词、国文、昆曲都极好,不乏追求者,却被抗战耽搁,一直到三十多岁才结识了汉学家德裔美籍的傅汉思,1949年赴美定居。后来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直至1979年文革过后,张充和首次回到中国。

▲ 张充和的昆曲扮相


张充和为人低调淡薄,然而她曾与朱自清同事,更与陈寅恪、金岳霖、胡适之、张大千、沈尹默、章士钊、卞之琳、梁实秋等人为好友,当这些名字成为上个世纪得印记的时候,张充和优雅迷人地活过了一百岁。

▲ 张兆和与张充和

弟弟们

▲ 1946年,张氏家族合影。

前排左起:周小平(允和子)、沈龙朱、沈虎雏(兆和子),二排左起: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三排左起: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四排: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


或许是因为四位姐姐名声在外,又或许张家人过于低调处事,弟弟们的成就反而不为人所知。

张宗和是四姐妹的大弟,与四姐充和尤为要好。与战乱中邂逅了第一任妻子,当时十六岁的凤竹,没几年凤竹病逝。而后宗和在贵州师范大学任教,并定居在那里。尽管历经劫难,但是在生活趣味上极大地保留了公子的雅致,爱游山玩水,喜听昆曲。

张寅和是一位低调的诗人,曾在《申报》工作。

张定和在男孩里排行老三,是一位作曲家,自小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首位指挥。他曾经为曹禺、田汉、郭沫若、欧阳予倩、吴祖光、陈白尘等先生的多部话剧配过曲,并为昆曲《十五贯》、汉剧《二度梅》等作过曲。2002年,张定和被授予国内颁发的“金钟奖”中的终身成就奖。

张宇和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曾留学日本,抗战初期回来中国。从事园艺工作,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多部大型图书的编审工作。如《中国果树志》总编委;《中国栗树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园艺部分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副主编;《英汉农业大辞典》园艺部分副主编;《农业大辞典》果树园艺主编;《江苏省·风景园林卷》副主编等。

张寰和在沈从文笔下被亲切地称呼为“小五哥”,十姐弟里排行第九,是十姐弟中唯一留在苏州的,继承父亲衣钵为乐益女中校长,一生致力于教育。于2014年去世,他过世后十姐弟里就仅存前不久离世的张充和。

小弟张宁是唯一与其他九人非一母同胞的,他是陆英去世后张冀牗续弦的妻子所生,但是众姐弟之间关系依旧很好。宁和是著名的指挥家、音乐家,26岁时就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第一任指挥,1962年张宁和与夫人移居比利时后,后来成为比利时皇家乐队成员。在著名的《傅雷家书》中,有不少提到张宁和的地方。他和傅雷之子傅聪一起出国学习音乐,两人私交应该不错,因而傅雷父子之间的通信,有不少还是通过他转寄的。

▲ 前排左起:张寰和、沈从文、周孝华,后排左起:张兆和、张允和、周孝棣


张家十姐弟,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可谓个个成才,这与张冀牗对子女的教育是分不开。当他看到子女在玩筛子的时候,对赌博深恶痛绝的他只是找来昆曲老师,引导孩子们的兴趣,这也成为了这些孩子们终生的爱好,儿子们更有几位中成为音乐家。张家家大业大,而都没有长成纨绔子弟的模样,并且一生低调淡漠

杂志《水》

尚在张家孩子还年少时,还未因命运分离,他们住在苏州的九如巷,承欢父母膝下。四姐妹办起了家庭刊物《水》,而他们的竞争对象则是弟弟们办的《九如社》。当时她们在家唱昆曲,这成为她们终生的爱好,以至于后来当他们八九十高龄再见面时,依然唱的是昆曲。

▲ 1980年,元和、充和合演昆曲《惊梦》; 《游园》:元和饰杜丽娘,充和饰春香


后来《水》逐渐壮大,《九如社》的成员渐渐都跳槽过来的,这部家庭月刊总共办了25期,发行范围虽然只限于张家及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但大家都踊跃为它投稿,并积极地刻版、油印、装订、分发,忙得快乐而有趣。而1937年抗战爆发,全家人离散各地,《水》也因此中断。后来姐弟们的命运就再也身不由己,大姐去了台湾,四妹去了美国,二姐勉强躲过了文革,三妹却下乡去挑粪。当年民国闺秀,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 1924年,张家四姐妹合影(左一张允和,右一张元和)

▲ 1946年,四姐妹合影

▲ 1986年,四姐妹再度合影,却和上一次合影已经过去了40年。


1995年10月28日,张允和给所有的姐弟们发出了一封约稿信:“亲爱的!70年前,我们姐妹兄弟办了一个叫《水》的小刊物,今天我建议继续办下去……”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