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一个家族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

 真友书屋 2014-07-28

19467月上海聚会。前排左起:周晓平(张允和、周有光之子)、沈龙朱(张兆和、沈从文之长子)、沈虎雏(张兆和、沈从文之次子);二排左起: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三排左起:顾志成(张元和丈夫,又名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后排左起: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


张充和,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民国重庆、昆明时代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被称为“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硕果仅存的世纪老人”等。


2011年,台湾诗人郑愁予去美国拜访张充和,两人不急不慢地聊着旧事、文学。张充和以轻缓的语速说:“我很早就是一个人了,我经历过很多,困难时期,抗战,什么生活我都可以过,都可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不大在乎。”


如今她已迈过生命的第101个年头,本文从“张家四姐妹”开始,用老照片去展示一个家族的斯文,纪念逝去的一个时代,也是对张充和先生的致敬。


下文根据王道《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一书以及刘宜庆《风华绝代的张家四姐妹,知名程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一文整理而成,已取得授权,转载请说明。


抗战胜利后,1946年,张家孩子齐聚上海大团圆,张家四姐妹的合影成为经典。前右为大姐元和,前左为二姐允和,后右为三姐兆和,后左为四姐充和。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合肥张家四姐妹(祖籍、出生合肥,后搬家到上海,定居在苏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程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


张树声塑像,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一派儒雅之风。


张家四姐妹的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清史稿》有传。张树声兄弟九人,排行老大,皆为淮军将领,靠和太平军作战发迹,最终成为和李鸿章一样的大家族。虽说祖上为旧式官僚,到了张家四姐妹这一代,已家道中落。


20世纪30年代,张冀牖(左)创办乐益女中时访问蔡元培中央研究院上海办事处。


张家四姐妹的父亲张冀牖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听从蔡元培的建议先在上海办学,后举家迁到苏州。张冀牖在苏州办学校,倡导新式教育,所办乐益女中,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任教。乐益女中是新式学校,学生都剪短发,还开运动会,演话剧。


19467月,张家十姐弟于上海。前排左起:张充和、张允和、张元和、张兆和。后排左起:张宁和、张宇和、张寅和、张宗和、张定和、张寰和。


张家四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个个貌美如花,多才多艺,一人便是一道风景。大姐张元和,精昆曲,嫁给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擅诗书格律,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成为名编辑,嫁给文学家沈从文;四妹张充和才华最出众,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通音律,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 。张家四姐妹于1930 年自办了一本家庭刊物《水》,自家人写 ,自家人印,自家人看,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油印家庭文学刊物。张家兄弟也不示弱,创办《九如巷》。



1939421,张元和与顾传玠在上海举行西式婚礼。


退出昆曲舞台后的顾传玠更名为顾志成,风采依然潇洒。


张元和与顾志成的结婚周年照


19831026,张元和耄耋之年演示昆曲身段谱,仍是“大家闺秀”模样。


大姐张元和嫁给顾传玠 ,在当时轻视艺人的社会背景下,顾传玠转而经商,却一路跌跌撞撞,并不顺利。张元和一生深爱顾传玠 ,但她也难免有所憾。顾传玠死后,元和复出登台,演《长生殿·埋玉》,她说:“原来我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顾传玠这块玉啊。”


1933430,张允和与周有光(二排中间)在上海举行婚礼。


周有光与张允和的结婚照


1947年,周有光与张允和从上海出发,开始“绕地球一周”行动。


1977年夏,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在北京景山前街。


二姐张允和的人生,是四姐妹里最坎坷的。她遭遇丧女之痛,抗战时差点失去了儿子,在批斗最紧的时期,她也好几次濒临绝境。张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笃,走过幸福而漫长的人生,诚可谓“执子之手,与之偕老”。1999年张允和先后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和《张家旧事》,一时为文化圈内人士津津乐道。


张兆和与沈从文在苏州家中留影。


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北平结婚当天留影。


下放湖北后的张兆和与沈从文合影。


一九八一年夏,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在寓所。


张兆和在湖南凤凰送别沈从文最后一程,她积攒多年的花瓣伴着沈从文的灵魂,一起远行。


三姐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可以说是情书的力量,情书创造的爱情奇迹。沈从文一生分成两半,1949年以前是文学家 ,以后是文物专家,他们始终风雨同行。两人的情感有过摩擦和考验,沈从文曾一度爱上女诗人高青子,但这毕竟是一段插曲。无论沈从文的命运有怎样的不确定性,张兆和都能始终如一地支持他、包容他。


幼年时的张充和在合肥与叔叔张成龄合影,两人均由识修从他房抱养。


抗战前张充和在北平。


张充和与诗人卞之琳少见的合影。


19481119,张充和与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在北平结婚;19491月,一对新人离开中国赴美。


写行书的张充和(2009


小妹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才华最突出,最具艺术气质,也是人生最隐逸的。远嫁美国的张充和仿佛已忘于尘世,这和她幼年被人抱养有关,看透世事人情。



1931年,张宗和被清华大学录取,此为其就读清华时所摄。


张寅和年轻时风度翩翩。


抗战期间,张定和既从事音乐创作,又要做音乐教学。


1954年,张宇和与妻子周孝术棣、儿子张以迎在南京。


张寰和温文尔雅,很讨大家喜欢,人缘非常好。


张宁和与妻子吉兰


六兄弟中,老大张宗和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曾任教西南联大,是著名的昆曲曲友;老二张寅和是位低调的诗人,早期曾在《申报》工作;三弟张定和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作曲家;四弟张宇和是张家唯一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为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员;五弟张寰和继承父业担任乐益女中校长,始终从事教育工作;最小的张宁和26岁时便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第一任指挥,后为比利时皇家乐队成员。



19298月,苏州九如巷张家姐弟允和、兆和、寅和及友人窦祖麟等组织水社,编印家庭刊物《水》


苏州九如巷三号有一口古井,张寰和老先生是最后的守井人。这古井之水曾滋润着张氏家族,还孕育出一本世界最小最美的家庭杂志《水》。


来来往往,百年时光,张家人穿过宅院的护城河,穿过历史重地淝水,顺水而下,顶盔掼甲,战马嘶吼,杀到江南;再到居功从仕,施政一地,造福一方;到张家后人承接殷实家产,再次顺水而下,落户江南,卖田办学,育人荫后,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条涓涓水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张家的文化说到底就是“水”的文化,那一脉流动百年的,不是别的,就是斯文。


关联书讯

《小园即事:张充和雅文小集》

张充和 著

王道 编注


合肥张家的文化,如水流动,斯文百年,绵延不断。张家十姐弟各有才艺,成就斐然。四姊妹中的小妹张充和,书法、昆曲、诗词等出身传统,却又不拘泥于古风,早已经汇进世界的文化主流。对于这个斯文流动的家族,对于自己的特殊的成长经历,张充和女史本人会作何无意书写?


“最后的闺秀”或许太过于传奇和正式,不妨从张充和本人的文字开始,还原她自己。


相关作品:

《曲人鸿爪:张充和曲友本事》

《古色今香:张充和题字选集》

《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