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栓组织成分与缺血性卒中血栓来源的相关性研究

 阳光树木花草 2018-04-15

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2017年神经介入学术交流项目《神经介入资讯


翻译:蒋天伟 

校译:彭亚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这是一项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栓组织成分进行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研究者收集187例接受机械血栓术取栓的前循环颈内动脉分叉部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对其取出的血栓样本进行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对血栓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以及 CD3、CD20、KiM1P的组成比例进行分析。同时,研究还结合脑梗死的临床TOAST分型将血栓来源分为三类,即非心源性(TOAST 1 大动脉硬化+TOAST 4其他原因)、心源性(TOAST 2)和隐源性(TOAST 5)。


研究结果提示,血栓与非心源性血血栓相比,心源性血栓的纤维蛋白比例更高(P=0.027),红细胞少(P=0.005),白细胞增多(P=0.026);同时,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CD68/KiM1P在心源性血栓中的表达较非心源性血栓更高(P=0.0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非心源性血栓相比,隐 源性血栓的纤维蛋白比例更高(P=0.011),红细胞减少(P=0.002),白细胞增多(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隐源性血栓与心源性血栓则较为相似。研究还分析了不同来源血栓的免疫组化参数,结果显示,CD3、CD20的表达,以及不同来源血栓患者的进行溶栓治疗比例和良好再通比例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作者认为,对血栓成分进行组织学研究是区分血栓性质的一种评价方法:富于红细胞的血栓与非心源性有关,而富于纤维蛋白的血栓与心源性关系更密切。本研究亦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隐源性血栓可能与心源性因素关系密切。


表1 非心源性血栓(TOAST 1+4)和心源性血栓比较(TOAST 2)

IQR:indicates interquartile range四分位距


表2 非心源性血栓(TOAST1+4)和隐源性血栓比较(TOAST5)

Fibrin:纤维蛋白;RBC:red blood cell,红细胞;WBC:white blood cell,白细胞;TICI: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脑梗死溶 栓分级


▲专家点评(彭亚: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本文通过对前循环颈内动脉分叉部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经机械取栓术取出的血栓样本进行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得出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以及CD3、CD20、KiM1P的组成比例,并结合脑梗死临床TOAST分型,显示心源性血栓比非心源性血栓纤维蛋白比例更高,隐源性血栓也比非心源性血栓纤维蛋白比例更高,提示隐源性缺血性卒中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心源性卒中相关。


TOAST是在脑梗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项分型系统,该系统根据成因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小动脉闭塞性或腔隙性、其他原因以及隐源性五型,对临床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预后转归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临床工作中有较大部分的患者在经多方检查后仍无法确定卒中原因,使TOAST分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受到了影响。本文以及近年来的3篇文献均对血栓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均显示:隐源性缺血性卒中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心源性卒中相关。这些结果作为可靠的证据,对进一步揭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原因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临床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需要对心脏因素进一步排查以明确病因,从而降低再次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分析显示心源性血栓富含纤维蛋白,非心源性血栓富含红细胞,这个结果也契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机械取栓术中总结的实际操作经验,即心源性血栓富含纤维蛋白而质韧,往往较非心源性血栓更难以取出。但即便如此,文献中两组的TICI良好再通比例并无统计学差异。


由于是否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取出血栓的完整性、血栓切片的部位和方向等因素对最后血栓成分的判定有一定影响,目前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证明文献中血栓组织成分判定的准确性以及关于隐源性缺血性卒中血栓来源于心脏这一假说,但血栓作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中获得的样本,其价值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而本文献结果也同样有待于医学影像学技术,特别是核磁共振技术的提升,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血栓提供更加详实的证据。



点评专家简介:彭亚,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兼神经介入学组组长,江苏省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特邀编委。发表各种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 2篇,中华级5篇,国家级省级20余篇。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文章来源:Peter B. Sporns, et al. Ischemic Stroke - What Does the Histological Composition Tell U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Thrombus? Stroke. 2017; 48(8): 2206- 2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