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丢了皇位且差点亡国的明英宗,为何对罪魁祸首感恩戴德?

 恶猪王520 2018-04-16

     1

景泰八年正月,锁于南宫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因夺门之变成功,重新黄袍加身,改元天顺。

英宗复位,忙得不亦乐乎,封复辟功臣,斩柱国重臣,当然连唯一的亲兄弟景泰帝也一并做掉了。

接下来,他做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即为土木堡之变、大明军覆没的罪魁祸首王振平反:“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明史·宦官·王振传》)

《明史·英宗后纪》也有记载:天顺元年“冬十月丁酉,赐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正统十四年七月,王振唆使英宗二十万明军精锐,御驾亲征,在土木堡遭瓦剌军围歼。英宗被俘,丢了帝位,成了瓦剌太师也先对大明过关斩将、长驱直入的利箭,甚至险些丧命在敌酋之手。

可以说,正是王振的怂恿和弄权,造成了英宗险些丧命亡国,这是大明王朝的奇耻大辱。

但为何英宗重登奉天殿的宝座后,第一时间推翻已被景泰帝钦定的王振卖国铁案,还对王振招魂而葬、立祠祭祀?

英宗对王振仍然感恩戴德,这是有原因的。 

2 

宣德十年正月,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宣宗“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

此皇太后,是宣宗的母亲即英宗的祖母张太后。正统元年“二月戊申,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张太后是个经过风雨、很有政见的女强人。她是洪武二十八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封太子妃。老公朱高炽因“体肥硕不能骑射”,遭两个兄弟打压、父皇埋怨,差点被废了储君,除了有解缙、杨士奇、张辅等重臣力保,但张氏贤内助之功必不可少。《明史》说:“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张氏以自己的贤惠孝顺,得到了公婆的看重。

朱高炽登基,张氏“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仁宗短命,宣宗即位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宣宗是成祖培养出来的成年皇帝,即皇帝位后,都请张太后当顾问,可见张氏很有资政能力。

英宗登基,也得力于张太后指定。

当时宫中传言,将召立宣宗的五弟襄王朱瞻墡,被张太后制止。

明初朱元璋规定,后宫不得干政。大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她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她说是不听政,委任内阁,但内阁“三杨”为了方便执政,也很聪明,变相地把国事裁决的权柄交到张太后手里,以求得更大的支持。

直至正统七年十月,张太后驾崩,受宠于英宗的司礼监太监王振才敢真正抬头。所以,《明史》说:“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其实,王振也是受命于张太后,一直派驻东宫。王振既有照顾太子或幼主的责任,也有向张太后汇报情况的义务。

明人许浩《复斋日记》记载:王振宫中之事,一皆统之。经筵讲日,英庙幸西海子不至。振即言于太皇。太皇急遣人召还深谴,久之始释,而下诸从行内侍于狱抵罪。自此上或起居必皆咨之。行幸各宫,亦责保傅报知。或不循序,即劝上回马车,曰:恩泽欲均,不可偏也。’”

如此看来,王振对真正的主子张太后还是挺畏惧的,报告事无巨细,就连小皇帝的性生活都详细禀报。

3 

张太后死时,英宗十六岁,该亲政了。但是,太皇太后死了,皇太后孙氏还在。

虽然《明史》未载孙太后对英宗如何干政,但有三句话需要我们注意:

一、宣宗即位,封贵妃。故事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有宠,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

二、“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及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

三、“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由是可知,这个孙氏还是挺有手段的,而且很阴毒。

作为贵妃,她施展浑身解数,使宣宗让她同皇后在身份凭证上等量。此为第一步。

母凭子贵她和皇后一样不能生育,就来了一招偷梁换柱,利用皇帝宠幸的机会,换心腹宫女中场上床,陪皇帝滚床单,珠胎暗结,又不见于实录。她有了皇长子,就很快上升后位。这是第二步。

为了永久性地不被解密,也不受任何威胁,她干脆来一个死无对证。这个第三步,是宫斗的旧常态。

步步惊心这样的女人最初进入皇宫,也是走了张太后母亲的后门。张太后亡故,她孙太后就是后宫真正的主人,年轻的英宗也得尊重这个非生母的生母兼嫡母。

电视剧《大明王朝惊变录》中的孙太后,是名副其实的女权力控,被安排了垂帘听政的戏。只不过被王振耍计撤帘,才真正退隐。但在土木堡之变后,她再次想垂帘听政,甚至为了得到于谦的支持,不惜提出和于谦共掌朝纲。

当时的大臣,为了得到更大的支持,支持自己左右幼主的朝局,自然会和有发言权的太皇太后、皇太后搞好关系。除非像景泰帝那样的皇帝,凡事遵从于谦的意见和主张,不然于谦也会搬出退居深宫的太后来协调关系。 

4 

不论是张太后在世,还是孙太后的存在,她们都与阁臣、朝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有亲情长辈的发言权,内阁上报后最后的裁决权。

张太后与“三杨”、张辅,孙太后与王直、于谦,他们的合作得很默契。

而像“三杨”、张辅这样朝廷柱石,在永乐朝就是权倾朝野的一品大员,他们都是大明朝的重臣和忠臣,在大事上都是心往一处使。再历仁、宣二帝,备受重用,地位更高。到正统朝,都是曾祖父的四朝元老辅助曾孙辈的少年天子。就连王直、于谦等,也都是经历了四朝的朝廷大佬。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英宗不可能真正有独断乾坤的权力。

这样的老太后、老臣下,虽然对幼主挺忠诚的,只有加倍的关爱、呵护,但他们燮理朝政的能力太成熟、太强势,幼主的认识和理解达不到那个高度。

所以,明英宗需要发言权,需要被遵从,需要拍板权,需要为其独尊、惟命是从。

这些老人,除了尊重幼主外,绝对不会听任他胡闹。

幼主尚为太子时,生母不在,嫡母不管,亲爹不爱,把他丢给了老太监王振。

王振与幼主朝夕相处,在生活上给皇帝相依为命的感觉,在办事上给皇帝绝对顺从的满足。

在明英宗的心里,王振才是最大的忠臣,绝对的忠臣,就是紧跟其后的人也是忠臣。而那些重臣的眼里只有大明,没有皇帝。

王振不敢违背张太后的旨意,但他还是背地里玩手脚。他在新皇登基元年就掌司礼监,自然会逗小皇帝开心。

孙太后要对他的枉法追责,王振在朝堂发难,借祖制逼孙太后撤帘归政。皇帝心里必然是狂喜。

重臣们说这个做不得,那个有违祖制。而王振只会说皇上厉害好棒、睿智神武。

王振趁“三杨”老迈或家人枉法,寻机逼他们放权给自己。于是,他凡事称皇帝旨意,给年轻气盛的皇帝戴高帽,让明英宗得到了最大满足。

王振发号施令,一切揣摩圣意行事,让明英宗感觉到特别的舒心惬意。

王振培植私党,打压忤逆皇帝的重臣,使朱祁镇真正有了君临天下的快感。

当王振鼓捣他御驾亲征、威服四海时,他是很感激的。即便是吃了大亏,但他过了一把皇帝的瘾。

明英宗认为,王先生让他做到了天下第一。王先生是懂他的!


欢迎您关注、转发和打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