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太监」王振:明权宦第一人,自比周公辅政,六坑朱祁镇,致英宗被俘

 白衣钱子 2023-10-07 发布于辽宁

在《大明风华》中,太监王振是明英宗的儿时伙伴,贴心知己,对外整天是张扬跋扈,在朝中干儿子遍布,还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在整部剧中是最坏的角色,让人看了,恨得牙根痒痒。

那么历史上的王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果真如此吗?

先说一下答案: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并不是朱祁镇的儿时玩伴,而是老师。

自阉入宫,成东宫局郎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有十分浓厚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所以逼不得已不会入宫做宦官;

永乐末年,朝廷下了一道旨意,大概的意思是:凡是各省各市在教育局的官员,如果长时间表现不好的,可以调入京城做官。

王振是河北蔚县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在私塾教书,后来做到了学官,估计他认为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太过艰难,但又想出人头地,所以心甘情愿净身入宫。

王振入宫以后,让他欣慰的是原本教不好书的学官竟然可以得到尊重。确实他的工作是没有人与他竞争的,宫内宦官大部分都是没有学问甚至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他的文化自然是“出类拔萃”,被大家尊称为“王先生”,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受到了朱瞻基明宣宗的注意,宣宗觉得他是一个人才,任命东宫局郎,派去侍奉太子读书。从这以后,太子朱祁镇(后来的明英宗)与太监王振结下了不解之缘;

确实对朱祁镇来说,王振确实是一个好老师,他教导太子读书,管理严格,所以即便是朱祁镇贵为太子,仍尊称王振为“先生”,而不是直呼其名。

这里可能你会问:宣宗为何会选以为宦官去教太子读书呢?诺大个朝廷没有可用之人吗?

这需要从文官集团开始说起:

其实自唐朝以来,科举制度造就了许多的文官,并确定文官制度;几百年的发展成熟演变,到了明朝时期开始开花结果;许多文人凭着科举考试一跃龙门成为精英,而这些精英们通过自己的老乡、同门、同僚等关系形成一个无比巨大的实力集团——文人集团。

这个文人集团是有实权的,而且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饱读诗书,尤其是程朱理学,整日研读的就是所谓的圣贤之道;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擅长语言攻击,帮派斗争

当然这只是这帮文人的一部分特点,他们大部分还是非常优秀、严以律己的。

比如明仁宗,之所以称为仁宗,确实仁厚,即便是自己的弟弟朱高煦多次挑衅,都选择善对;即便是这样一位亲政爱民的好皇帝,登基以后,因为要换侍女、整修宫殿、身体不适几天没上朝,被李时勉狠狠地数落一番,仁宗虽好脾气但也没忍住,打了李时勉。

仁宗去世以后,宣宗将这位曾经骂过仁宗的李时勉给放了出来,并表扬了他;李时勉敢于直谏,是有着复杂历史政治背景的,他代表的是文人集团,并非孤立无援。

再比如说宣宗,亲政爱民的好皇帝,没什么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斗蛐蛐,但就这一点小爱好,都被文官们批判很多次,给宣宗起了一个称呼“蛐蛐皇帝”。

确实,到了宣宗时期,文官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的“票拟”,什么是票拟呢?

就是大臣们对各种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然后让皇帝御览;

自然,作为皇帝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每天看那么多的奏折,内阁人员代为浏览这是很正常的;但皇帝还要制衡这帮人的权力:你可以票拟,但需要皇帝同意,皇帝不同意是不可以执行的

皇帝同意的话就会“批红”,所以到了宣宗时期,皇帝的权力分成了“票拟”与“批红”两部分。

“票拟”权在内阁大臣手里,而“批红”权在皇帝手里,但不久后,“批红”权被另一群人所占据,这些人就是太监。

宣德元年,宣宗皇帝突然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宦官读书。

不是谁都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的,所谓太监是所有宦官的首领。

明朝宦官的级别:典薄、长随、奉御—监丞—少监—太监。

我们可以看得出能做到太监是非常不容易的,到了宣宗时期,因为要处理的文件太多(明太祖朱元璋取消丞相制度),朱瞻基确实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便会让司礼监的人按照票拟的内容抄下来,代理自己行使批红的权利,而为皇帝代笔的人有一个称呼叫司礼监秉笔太监。

所以,自明宣宗开始,唯一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到了秉笔太监手里。

不过秉笔太监上边还有司礼掌印太监,专门负责盖章,如果能够成为司礼掌印太监兼东厂太监的话,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拿朱瞻基来说,他在位时期,文官集团十分强大,也可以说是十分猖狂,不仅可以随意干预朝政,还可以监控皇帝的私生活,所以皇帝做了一个决定:让太监们去制衡文官。

所以说,宣宗皇帝自然会尽可能地不去找文官教导自己的太子。

王振从隐藏到暴露自己的野心

王振这个人非常不简单,其实他在入宫做宦官之前已经娶妻生子,为了出人头地甘愿净身做宦官,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自然不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他心里有非常大的抱负。

而且王振作为东宫局郎,太子朱祁镇的老师,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很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要牢牢地抓住朱祁镇这个靠山。

朱祁镇虽是太子,但只有9岁,而且是他一手带大,王振等的就是朱祁镇长大以后登基称帝。

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明宣宗朱瞻基突然去世,而朱祁镇只是一个年幼的孩子,只要朱祁镇对自己言听计从,大权在握的日子自然不远了。

但挡在王振面前的有两大障碍:一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一个是“三杨”中的杨士奇。只有扫除这两大障碍,王振才能成功夺权。

扫除两大障碍

明英宗继承皇位的时候只有9岁,不能亲自处理朝政,英宗祖母张太皇太后听政;

张太皇太后虽然秉政,但是并不会亲自处理朝政事务,朝中事务还是交给“三杨”(杨容、杨士奇、杨溥)来处理;

明英宗继位,自然也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王振遍顺理成章地越过原来的司礼太监,成为宦官中权利最大的司礼掌印太监,一朝天子一朝臣,很正常的事情。

“三杨”在的时候,王振只是是怪怪的做奴才,想独揽大权是不可能的,毕竟“三杨”是经历几朝天子的老臣,论城府,王振在他们面前不值一提。

但真正对王振起到遏制作用的还不是“三杨”,而是张太皇太后。张太皇太后,是古代女子中少有的智慧女性,跟我们熟知的孝庄太后属于一类人。

她曾经呵斥王振:汝侍皇帝,多不法罪,当死。

你伺候皇帝,不过是个宦官而已,却多有不法的行为,今天我要杀了你。

张太皇太后刚呵斥完,直接有侍卫拿着亮闪闪的刀直接架住了王振的脑袋,王振确实吓坏了,如果不是明英宗朱祁镇求情,王振必死无疑。

其实张太皇太后并不是真的想杀王振,毕竟在当时来说王振也算得上是一个老实人,没有犯什么错,便放了他,但给了他恶狠狠的警告:

“今天看在有人给你求情的份上,就饶了你,今后不许你干预国事。”

张太皇太后并没有停止对王振的敲打,隔三差的便找时间将王振训斥一顿,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王振过了7年。

有这样的两个障碍,王振想要夺权,自然需要变换策略:

他对“三杨”是礼敬有加,每次去内阁传旨,都会表现得非常谦卑,他的这些举动确实起到了作用,让“三杨”觉得王振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

“三杨”好糊弄,但张太皇太后确实不好对付,只能是等着她去世。

这一天确实来得也很快,正统7年,历时四朝的张太皇太后去世;

而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去世,而杨士奇与杨溥也年老多病;

这个时候王振的机会来了。也是从这个时候,王振开始广结党徒,不仅控制了锦衣卫,而且还收了很多的下属,这其中不乏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辈。

而其中最无耻的要数工部郎中王佑,正是在王佑的帮助下,王振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

形成以王振为中心的朋党集团

杨士奇的儿子杀了人,王振利用这件事情攻击他教子无方,最终打垮了这个四朝老臣;

而之后户部尚书刘中、祭酒李时勉等很多不服从他的大臣,王振找了各种借口诬陷他们并赶出了京城。

此时的王振可以说是,内有皇帝朱祁镇信任,外有各地门生争相巴结,独掌大权,鱼肉百姓,极其风光,成了明朝建立以来最有权势的太监。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满足。

他做了一件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把明太祖朱元璋挂在宫门口的三尺高的铁碑给摘了下来,因为上面刻着八个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第二天上朝,大臣们都看到开国皇帝的手迹没了,但是无人敢提,集体沉默;

朝政如此,多言又有何用呢?

王振曾多次劝明英宗朱祁镇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确实也是如此做的:谁如果巴结顺从他,就会立马得到提拔晋升;谁如果忤逆违背他,就会被贬黜和处罚。

很多的的官僚见到王振如日中天,纷纷前来巴结贿赂,为的就是求得高升:

工部郎中王佑最是会阿谀奉承,王振直接将他提拔为工部侍郎;

徐晞和王文亦善于谄媚,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和都御史;

王振的两个侄子王山和王林被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

王振的心腹马顺、郭敬、陈官等等都被安插到了各个重要的部门;

福建有一个巨贪参政宋彰因为送了银子给王振,被提拔为布政使;

就这样,不管是地方还是京城朝廷迅速形成了一个以王振为中心的朋党集团。

即便是王振如日滔天,仍然有人不买他的账,这个人就是山西巡抚于谦。王振非常生气,直接将于谦关了起来;

但是让王振没想到的是不管是地方官员、老百姓,还是朝中重臣,就连藩王都来为于谦求情,藩王出面,王振自然不敢不给面子。只可惜在当时这样的人太少了。

六坑明英宗朱祁镇,致使英宗被俘

把持朝政、统领群臣并不是王振最终的目的,他并不是一个贪财贪权的人呢,他也有自己的抱负,而他的偶像就是朱祁镇的祖父朱棣。

虽然自己是个文人(太监),但是十分向往能够带兵打仗威风凛凛建功立业的日子,他追求的是建功立业、名垂千史,只不过没想到自己是遗臭万年了。

而这个机会确实也不远了,大明的敌人即将出现。

之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有个好儿子叫脱欢,脱欢子承父爵,开始称霸蒙古的行动;仅仅6年的时间,脱欢统一瓦剌,成为瓦剌独一无二的首领。

脱欢有野心,想要恢复大元的天下,重新占据中原,但是却早早去世,而代替他的却是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也先。

也先是脱欢的儿子,他比脱欢更有野心,更加强悍,而且非常聪明。

短短几年时间,完成蒙古统一;之后将矛头直指大明。不过聪明的也先并没有直接兵刀相向,而是跟大明做起了生意。

王振这个人擅权,不但不布置加强北方的边防,反而接受瓦剌的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私下的交易;

为了能够从中获利,王振让自己的死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剌,瓦剌则送出马匹作为回报。

瓦剌自从与明朝建立“通贡”关系以来,每年都会派出朝贡携带良马等货物前来朝贡,而明朝呢则是根据朝贡多少,再相应的给与回报。

按照规定,瓦剌前来朝贡的人数不能超过50人;但到了也先时期,有余需求量增大,朝贡贸易剧增,本来一年一次发展到了一年多次;而且朝贡的人数由原来的50人增加到了2000多人。

而王振对瓦剌增加朝贡,少不加以限制,依旧按数给与赏赐;而那一次也先竟然派出了2500多人的朝贡集团,为了能多领赏赐,虚报到了3000人;

本来王振就与瓦剌有勾结,瓦剌人冒领赏赐都是默认的;而那次不知道王振怎么回事,一反常态,叫礼部按照实际人数来赏赐,又自作主张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

瓦剌使臣没有得到满足,愤怒而归,并且添油加醋地做了汇报。所以也先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四路,大举攻打明朝,

也先亲自率领一支部队进攻大同。瓦剌来势汹汹,迅速的往南推进,明朝守卫西北的将士,几次交战均失败,急忙向朝廷请求增援,而这个时候最高兴的应该莫过于王振了吧?

他终于可以有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为此他开始秘密筹谋。

朝廷排除驸马井源出兵征战,井源确实是个得力干将,迅速缓和紧张的局势;

但是没想到井源出征的第二天,明英宗朱祁镇竟然要御驾亲征,以此来吓跑瓦剌。

自然不用猜,肯定是王振的主意。

明英宗本来就对王振言听计从,王振让那个英宗以自己的曾祖父为榜样进入漠北建立赫赫战功,而英宗确实也听了王振的话,认为御驾亲征就是他建功立业、大展身手的机会。

皇帝要御驾亲征,大臣们得知以后自然是反对的,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明确言明明朝准备不够,皇帝不宜御驾亲征;其他人也是纷纷上书,带头的就是礼部尚书王直。

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深得皇上信任,不管王直他们如何反对,均没有作用。

明英宗亲率20万大军(有的资料说是50万),准备立刻出征;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0万大军出征自然需要大量的粮草准备,而这么多的粮草最起码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安排妥当,但王振并不懂打仗,更不懂后勤,以为人到齐了就可以打仗。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就开始出征了。明英宗出征的那一天,大同爆发了一场大战,地点是在阳和,这一站明军全军覆没。

领军大将宋瑛战死,随军太监郭敬装死逃过一劫;唯一一个逃了出来的叫石亨,大军主将。而20万大军却在王振的指挥下向大同进发。

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郭敬逃了回来见到王振,并且将战事的激烈与惨败告知王振,王振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刻下令班师回朝。

大军刚到达大同,此时立即撤离还来得及。但王振的虚荣心太强,他决定带明英宗去自己的家乡蔚县看看,目的很简单,无非就是炫耀自己的荣耀,已经出人头地。

大军不得不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不过他这次的决定倒是对的,从蔚县经过,由紫荆关入京,也可以平安的到达京城。

但刚走五十里,居然突然改变原来的命令,所有部队立刻转向,回到大同,由居庸关回京。

而正因为突然的调令,让也先明白了明军的意图,五万明军中了也先两万人的埋伏,全军覆没,统帅朱勇阵亡。

虽说朱勇的五万大军全军覆没,但是仍然给明英宗争取了三天的时间,明军用三天的时间到了土木堡,只要再前进二十五里就可以到军事重镇怀来,这样大家都可以安全了。

而此时,王振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他的理由是: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不入城。而正是因为王振的这一决定,让明军失去了最后的一次脱困的机会。也先突然赶到,发动攻击,明军猝不及防,全军溃败。

但因为明军毕竟人数众多,趁机竭诚紧密队形,挖掘深壕,打算长期作战。也先突然派出使臣要和谈,王振非常的高兴,也先也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部队后退。

兵部尚书邝埜熟悉兵法,深知这是也先的阴谋,断不可轻信;王振做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愚蠢的决定:大军立刻越出壕沟,马上转移。

固然不出邝埜所料,大军仅仅出发三里,原先消失的也先部队直接出现了,经过长途奔波,再加上王振来回的折腾,二十万大军士气全无,一时间彻底的崩溃了,四处逃散。

此时不管是士兵还是状元及第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逃跑。四朝老臣张辅战死,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丁铉、王永和等五十多人全被杀。

可以说数十年的积累,数十年的人才,全部毁于一旦,死得窝囊。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中拼杀,他甚至这一切都是因为王振,终于让他在乱军中找到了王振,直接用手中的铁锤锤烂了他的脑袋。

结语

在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御驾亲征,而最终被俘;王振也死在了战场上,这场“闹剧”也结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