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科普:令人叹为观止的人体设计原理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18-04-16

——菌群如何推动并驱动人体健康,以及由于错误的认知而导致的一系列慢病防控失败的根源分析 

原来人体竟然会是这样的一个设计!令人出乎意料的设计,竟然是菌群推动并驱动人体健康的模式!

且让我们从饮食的角度来看人体。首先,食物从口腔摄入,经过食道输送到达胃里边,通过机械性研磨作用及胃里边巨大的酸性环境,将食物变成食糜,包括米、面、粥、鱼、虾、肉、蛋、奶在内,在食糜中都只是胃肠道菌群的发酵底物(培养基)而已。虽然胃肠道会分泌很多蛋白酶用来消化食物,然而,可不能忽视了菌群的力量。我们吃饱饭之后的打饱嗝现象,一方面由于食物填充了胃里边的空间,而导致胃里边空气从口腔排出,另一方面餐后胃里边的菌群发酵食物,也会产生气体,这就是胃里边的菌群在活动的表现。

食糜在胃里边经过粗加工之后,在胃的蠕动下,开始排队进入小肠,先从十二指肠开始,陆续有更多的消化酶分泌进来,将米、面、粥等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等)分解为葡萄糖,然后快速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并通过糖原合成过程陆续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等组织中。如果摄入量过多,超过人体需要量,则会通过生物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脂肪存储起来,当然优选肝脏和腰腹臀等部位,从而表现为肥胖。小肠还会吸收氨基酸、脂肪酸等物质,均被作为营养物质来使用了。换言之,小肠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就是人体摄入营养物质的关键。这一点,请大家牢记,后续分析有用。

当小肠经过辛苦努力、将营养物质吸收进入人体血液之后,剩余的食物残渣将继续下移,转移到大肠中,表面上开始形成粪便,然而,其实才开始另外一件大事儿了,即大量的大肠菌群开始利用这些食物残渣进行发酵,为自己找吃的了。换言之,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是用来“养人”的,而大肠吸收营养物质则是用来“养菌”的。也就是说,人体设计的时候,必须先养人,然后才养菌,从而出现小肠在前端,而大肠在后端的人体设计模式。当然,动物也是这样设计的。我自己在复旦大学生物系所学专业就是动物学专业,现在看起来还真的是蛮有用的。


众所周知,人体胃肠道共生微生物菌群中,大量细菌定植于大肠而不是小肠,大肠杆菌构成了人体胃肠道菌群的主要群落。很多益生菌都是定植于大肠之中的。而且有趣的是,大肠里的环境,是厌氧环境,很多益生菌不喜欢氧气,也是这个道理。


我在“新概念营养学”论文中写过相关内容,即人体营养的“营”包括水分、氧气和电解质等,而营养中的“养”分别指的是养人的碳源和养菌的碳源,前者如米、面、粥、鱼、虾、肉、蛋、奶,既是“养人”的碳源,同时又是“养菌”的碳源,然而由于小肠在前端,因此,这些营养物质会被优先供给人体吸收了,而养菌不养人的碳源则是包括多糖、膳食纤维、低聚糖等人体不吸收的成分。

所谓人体不吸收,指的是小肠不能够消化吸收这些养菌的碳源,从而可以安全通过小肠,而顺利地到达大肠,从而能够为大肠菌群提供营养成分,也就是常说的益生元为益生菌提供营养成分了。现代人的慢病越来越多,其实本质上就是由于饮食成分中,严重地缺乏了针对大肠菌群的营养成分,而把大量营养成分提供给了小肠(从而供应人体),导致大肠菌群缺乏营养物质,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大量代谢综合征相关慢病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人体设计原理很有意思,即食物成分必须先养人、后养菌,养人的成分被小肠迅速吸收,养菌的成分被大肠菌群吸收。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膳食平衡的本质,应该是在食物中提供既能够养人又能够养菌的成分,而不是只是养人不养菌的成分。这个解释可以很好地佐证为什么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多糖及低聚糖会有利于肠道健康,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

这还不是最奇妙的,最奇妙的是,根据我们的研究意外发现,人体的饥饿感,其实并不是人体自身的感觉,现在看起来是人体胃肠道共生微生物菌群赋予人体的感觉,即当胃肠道菌群需要增殖的时候,就会从人体胃肠道黏膜竞争碳源,表现为攻击胃肠道黏膜,从而导致人体出现饥饿这一疼痛感。这一点十分出乎我们意料,因为以前我们从未想过人体饥饿感觉的来源,总以为以前大家所说的胃里边没有东西之后,胃蠕动会导致黏膜摩擦而产生饥饿疼痛感觉。然而,当我们使用部分测评产品(益生元)给餐前饥饿的人群使用后(当然先给自己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体饥饿感很快就消除了,进一步我们做了该产品针对几十位人员进行了柔性辟谷研究,发现这些人员可以轻松地实现3~7天只喝水,不吃饭的生活模式,同时人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正常上班,正常工作,正常休息,而且脑力思维趋于敏捷,非常有意思。由于该产品是益生元中的典型代表,对于人体内益生菌具有良好的调理改善作用,而且人体不吸收,因此可以轻松通过小肠而到达大肠,为大肠菌群提供营养,即养菌而不养人,从而表现出了极为出色的止饿效果,以及非常理想的调理改善胃溃疡、胃炎、肠炎的效果。

接下来让我们反推一下人体设计原理,为什么养人的小肠在先,而养菌的大肠在后。现在看起来答案很简单,也很有趣,那就是:菌群似乎在决定着人体的吃饭(饥饿感)!人体吃饭的原因在于菌群需要吃饭,而菌群要吃饭的话,食物必须首先经过小肠,然后才能够到达大肠,给菌群提供营养,即达到养菌的目的。换言之,养菌是前因,而养人是后果,即为了养菌,而顺便养了人——这就是自然界对于人体设计的原理,您明白了吗?很奇怪,很有意思,也非常聪明,不仅仅人类如此设计,而且绝大多数动物也都是这样设计的,即大肠菌群潜伏在大肠,驱动人体和动物体摄入食物先经过小肠给人体和动物体吸收,这样菌群可以保证宿主(人体和动物体)的正常存活,菌群很聪明地在大肠等待着自己的食物的到来。

截至目前,我总算明白了人体和动物肉体设计的原理,那就是驾驭人体健康的菌群终生默默地潜伏在肠道尤其是大肠中,驱动人体产生饥饿感,让人体进食,先满足人体,后满足菌群,即表面上来看,是先养人,后养菌,其实本质上是菌群驱动着人体、推动着人体的健康。

上述观点均属于“新医学”和“菌心说”“新概念营养学”的精华内容,这是理论层面的事情。弄清楚了人体设计原理之后,至于减肥、便秘、肠胃疾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健康调理方案,就已经呼之欲出了。目前我国及国际卫生医疗领域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新医学所述的人体设计原理,从而导致一系列错误的认知,无法找到慢病的答案,进而导致慢病防控失败的一系列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