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尘封的历史中探问王阳明家世,还历史以公正公平的面目!

 花间一酒壶 2018-04-16

【编者按】
  
生于余姚,仕途于北京,贬谪于贵州,于江西两广,病逝于江西,归葬于绍兴……一代心学大儒王阳明先生的生平跌宕起伏,可谓传奇中的传奇。

  近年来,绍兴与余姚两地为其故乡归属而各执一辞,众说纷纭。那么王阳明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家世真相怎么样?到底出生地是故乡,还是埋葬地是故乡?厘清故乡归属地的意义何在?对推动整体民族文化的价值又何在?

本公众号推出余姚知名文史学者褚纳新先生的文章《在尘封的历史中探问王阳明家世》,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探寻,以严谨客观的立场,有理有据的评述,还原王阳明的家世真相,还历史以公正公平的面目,籍此追思生命源头,担当社会责任,传承历史文脉。




   在尘封的历史中探问王阳明家世

         作者:褚纳新 


  王阳明,中国哲学大儒,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说,改变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儒学的新境界,影响至今,波及海外。有关王阳明的家世渊源,正史记载不多,近年来,各地在王阳明的身世上众说纷纭,这使得王阳明的家族史变得扑朔迷离,王阳明的先祖是谁?来自哪里?王阳明家族世居余姚何地?这是许多人所关注的,也是值得探索的历史事实。


2005年5月,在余姚市大岚镇阴地龙潭村(旧属上虞县)发现了二部《达溪王氏宗谱》,唤起了各地新闻界的热情关注,相邻的上虞市认为王阳明祖籍在该市,并为此大做文章,《绍兴日报》、《浙江日报》、《光明日报》、《美国侨报》等媒体竞相登载,有一部分人甚至认为王阳明即是上虞人,这使得王阳明的家族史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王阳明的先祖是谁?来自哪里?这些疑问值得我们为之探索。

王阳明世家,称余姚秘图派王氏。明钱德洪等编《王阳明年谱》记载:“其先出晋光禄大夫览之裔,本琅琊人,至曾孙右将军羲之,徙居山阴,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寿,自达溪徙余姚,今遂为余姚人。”

王阳明是否王羲之后裔?为弄清这二位人物间的家族关系,我花了几年时间去各地图书馆查阅了多部与王阳明家族有关的王氏宗谱,从这些谱载中发现:王阳明并非年谱中所说的王羲之后裔,秘图王氏始祖也并非所说的王羲之二十三世孙王寿。


   王阳明的先祖是谁?

   2006年1月,书友葛君告知浙江图书馆藏有一部有关王阳明的家谱,我振奋之余,择日前往,因当时不知该谱的编号,我只好在孤山古籍部门口数百只小拖屉里一一寻找相关的书卡,记得那天外面刮着极猛的寒风,我在寒颤中找了一个多小时,才在一个角落的抽屉里找到了朋友所说的这部宗谱的书卡,由此查阅到了这部1934年版王钦安主修嗣槐堂《余姚上塘王氏宗谱》。据该谱记载:上塘王氏系周灵王太子晋之裔,二世宗敬,三世凤,传至十八世王离,生二子元、威,分成二派,王元居琅琊,为琅琊派,三十一世王览,官光禄大夫,三十三世王导,分为江左一世祖,传至五十三世王言,徙居大名,为三槐王氏一世祖,第五十六世即北宋丞相王旦。谱载王览生六子,裁为长子,正为四子,王导是王裁之子,王羲之是王正之孙,由此可见,王导的身份是王羲之的堂伯父。上塘王氏始迁祖王寰,宋室南渡时迁徙至兰风乡上塘(现属黄家埠镇),这支王氏与秘图王氏同属琅琊派,但并非同支。《上塘王氏宗谱》统宗图附记了秘图王氏的世系,排列王导为王阳明四十一世祖;三槐始祖王言为王阳明二十一世祖,王阳明的十八世祖即北宋丞相王旦,十七世祖为端明殿学士王素,十三世祖王道,宋政和进士,官龙图阁直学士,护驾南渡居于余杭,十二世祖王补之,与弟辅之守母墓迁居至上虞之达溪,为虹桥王氏始祖。补之曾孙王季,字应良,号质庵,南宋淳佑三年由上虞达溪徙居余姚秘图山北,王季即王阳明九世祖,王季曾孙王纲为王阳明六世祖。

  在《余姚上塘王氏宗谱》内,尚收录有民国时期所摄上塘王氏宗祠场景照片,宗祠正殿上方挂有一块 “名世真才大匾,匾文为乾隆四十九年皇帝南巡浙江时所赐。

余姚上塘王氏谱记载王阳明世系


余姚上塘王氏宗祠与“名世真才”御书牌匾


开元王氏谱记载王阳明像 


姚江开元王氏宗谱


2007年3月,我还查阅了光绪二十九年存本堂木活字本《姚江开元王氏宗谱》,该谱统宗世系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第一世,王导为三十三世,宋丞相王旦为五十六世。谱中三槐世系表记载:王补之为王旦七世孙,官知绍兴府、宝谟阁待制,同弟辅之迁居上虞县十九都达溪之虹桥,是为虹桥派,补之曾孙王季,由上虞达溪迁居余姚之秘图山,是为姚江秘图派始祖。

以上二谱在王阳明远祖世系上衍接有序,记载详细,排列说明王阳明是王羲之堂伯父王导之后,而并非《王阳明年谱》所说的王羲之裔孙。

2002年,我在上海图书馆家谱中心查阅过一部光绪版《达溪虹桥王氏宗谱》,这家图书馆还另藏有《上虞达溪王氏宗谱》道光、民国纂修的二种版本。达溪位于虞南四明山腹地,东邻余姚境界,此溪源自余姚黑龙潭之龙溪,经徐家塔、岭下、旧宅与浪上溪交汇,沿溪一带为王氏族居之地,人称“生畈十里王”,旧属上虞县十九都。据《达溪王氏宗谱》记载:王导二十二世孙王令谋,唐乾宁状元,遭时乱居剡(今嵊州)之平溪,王令谋之孙仁寿,赘居东林,仁寿孙泽元,自剡之东林徙居虞南达溪一带,为达溪始祖,到了第五世千四公,任暨阳教授,迁居姚江,阳明为其十一世孙也。

余姚上塘、开元二谱记载上虞达溪始祖为王言十世孙、王旦七世孙王补之,从余杭迁徙达溪,为琅琊宗下三槐派。王言,唐朝滑州黎阳令,后卜居于大名莘县,其孙王祜有植三槐于庭,自知后世必有三公”之美事,成三槐派出典,王言被奉为三槐始祖。而上虞达溪谱记载达溪始祖是王泽元,系出于剡溪王令谋一脉,王令谋是王言的长兄,王令谋这一支并非三槐派,明代王氏世传中多次提到王阳明先世“尝植三槐于门”,王阳明曾祖父王世杰还以“槐里子”自号,可知王阳明先世为三槐派无疑。由此可见,达溪谱认为达溪始祖为王令谋之后王泽元,不合历史逻辑。

在迁姚始祖的记载上,余姚二谱均认定是王补之曾孙王季,谱中从达溪始祖王补之到王纲六世间的记载,世系清楚,行传翔实。谱载:南宋淳佑三年王补之曾孙王季从达溪徙居余姚秘图山,王季生有四子,第三子子俊生于宋景炎元年(1276),子俊生有四子,长子士元生于元至元廿九年(1292),士元有三子,长子王纲,字性常;次子王纪,字秉常;三子王维,字敬常。

上虞达溪谱记载迁姚始祖为暨阳教授王寿,但谱中王寿至王纲之间数世衍连简节,行传记载不详。谱中记载:王泽元玄孙王寿,任暨阳教授,王寿生季,季生修,修生文,文生纲。该谱记载王纲的父亲是王文,显然与正史不符,光绪《余姚县志》列有王纲传,记载王纲父亲名士元,二弟名秉常、敬常,这与余姚上塘、开元二谱记载相符合。综上所述,说明余姚秘图王氏始祖为王补之曾孙王季,并非所说的王泽元玄孙王寿。


      一部仅见的秘图王氏本支宗谱

在五、六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查阅了所有能够查得到的余姚本地王氏宗谱,但一直没有寻访到一部秘图王氏本支宗谱。2006年,浙江图书馆家谱部丁老师寄赠给我了一部《浙江家谱总目提要》,这部书至今仍是收录浙江家谱最全面的一部工具书,2007年3月初,我在该书中查阅余姚王氏宗谱提要时,发现著录第(00108)、(00109)号是二部《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封签题《龙桥王氏宗谱》,条目注有:始祖纲,始迁祖怀,明成化年间迁居余姚县上菁李家塔村,本支名人:王守仁、王正亿、王承恩等字样,我不禁大喜,这不正是我一直在苦苦寻找的一部余姚秘图王氏本支宗谱么?

2007年3月7日,我打电话与海宁市图书馆联系,一位姓张的老师接听了电话,我向她询问有关《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的情况,她很耐心的帮我在馆藏目录上寻找,不久即找到了该谱的馆藏编号。第二天,我匆匆赶至海宁市图书馆,一位姓沈的老师接待了我,当我看到留言板上有张老师留下的“余姚查谱”几个粉笔字时,心里觉得暖和和的。在沈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看到了馆藏数十年的《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沈老师说:“这二部宗谱是解放初在硖石本地征集到的。顺治年间,有一支王氏从余姚迁至硖石经商,从清代至民国,硖石王氏每年都会派人回乡祭祖,这部宗谱就是当年从余姚族里分来保存下来的。”

2003年褚纳新在工作室查阅余姚王氏宗谱资料

2007年褚纳新在海宁市图书馆访谱


四明上菁王氏宗谱记载:王纲像


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书影


在民国版上虞地图中的达溪与隐地黑龙潭位置


在民国版上虞地图中的达溪与隐地黑龙潭位置(放大)


《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在海宁市图书馆藏有光绪、民国二种版本。我所参阅的这一部是1936年版孝义堂木活字本。谱中记有赵锦在万历十年(1582)所撰《姚城王氏族谱序》,序中写道:“姚江之王莫著于旧城,其分派自宋文正公旦之后南渡居浙,其后有质庵公者复自浙上虞之达溪徙姚江,居秘图山后,称秘图王氏。”赵锦,字元朴,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王阳明门生。赵锦在序中所说质庵公即王补之曾孙王季。

上菁李家塔位于余姚市鹿亭乡境内,李家塔有一座古老的板桥叫会龙桥,所以此谱又称《龙桥王氏宗谱》,此支王氏以王纲为第一世,彦达为二世,与准为三世,第五世王豪自县城徙居四明山凉风岗,其子王怀再徙至上菁李家塔,王豪是与准第三子世昌之子,世昌即王阳明父亲王华的叔祖父,这一支王氏出自姚江秘图一脉,谱中不但编录了王纲、王彦达、王与准、王世杰、王伦(天叙)、王华、王阳明、王正亿八世祖像,而且在人物世传上也注解颇详。谱中世传对王阳明有这样的记载:王守仁,行云一,字伯安,号阳明,成化八年生,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十二年会魁第二,殿试二甲进士……平宁藩之叛封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兵部尚书。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卒于南安,终年57岁,归葬于山阴兰亭内洪溪高村。

史载:王阳明正室诸氏无子,以族弟守信第五子正宪为嗣,继室张氏,在王阳明五十五岁时生子正聪。王阳明去世时,其亲子正聪仅2岁,后由王阳明门人轮年扶养,正聪6岁时,王阳明门人黄绾把他带到南京,改名为正亿。

《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记载:王正宪,字仲肃,号紫汉,生于正德三年(1508),55岁卒,配吴氏。王正亿,字仲时,号龙阳,生于嘉靖五年,配黄氏,生二子,长子承勋,次子承学,侧室祁氏,生一子五女,子承恩。该谱世传在王阳明一支列到先字辈后不再下延。但上菁李家塔这一支,却一直延到了王纲之二十四世孙,时间续至1936年。此谱虽然在编撰之中存在不少疏误之处,但所述家传基本与史实相符,特别是该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王阳明后世家族的行传信息,其中有较多细节以前不为我们所了解,可称是一部研究王阳明家史的珍贵文献。

 

           寻找消失了的伯爵世家

秘图王氏自王伦之后,王华状元及第,王阳明封侯进爵,父子尚书,三代封赠,数世簪缨,成为了姚江王氏中最显耀的一支。王华后迁居到了绍兴城内光相坊(后称王衙弄)。关于王华迁居绍兴府城的时间,一直以来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者经考证、对比相关史料记载认为,王华迁居绍兴府城比较科学且可信的时间应在弘治六年(1493)至正德七年(1512)间。嘉靖初年,王阳明在绍兴府城兴建伯府第,规模浩大,绍兴有“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之说。据史载: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明世宗下旨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准世袭。嘉靖三年,南京刑部主事桂萼议大礼得宠,他上疏称王阳明攻南昌时“纪律不肃,奏捷夸扬,学术僻狂,宜削官爵”,世宗念王阳明战功,未允。王阳明去世后,桂萼再论王阳明离职及处田州失当,并诽谤王阳明“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明世宗竟听信于桂萼,下公卿议,不久即诏停王阳明恤典、世袭,并诏禁“伪学”,直到38年之后,即隆庆元年(1567)五月,明穆宗登基,才诏赠王阳明新建候,谥文成。隆庆二年六月,王正亿袭封为新建伯。万历五年,王正亿去世,其长子王承勋继承了新建伯爵位。

 据《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记载:王承勋,字叔元,号瑞楼,配吴氏。王承勋袭封新建伯后,总督漕运达二十年之久。王承勋长子王先进,无子,本想过继弟弟王先达的儿子王业弘为嗣。不料王先达的夫人却认为长兄无子,爵位应该先传给其夫,再传给其子。王先进获知后大怒,转而过继叔曾祖父王守文的裔孙王业洵为嗣。王承勋死后,王先进没有来得及承袭爵位也去世了,王业洵觉得自己不是嫡传的继承人,担心王先达会与他一起争夺爵位,于是他声称王先达也是养子,不应承袭爵位,而另推王承勋三弟王承恩的儿子王先通继承爵位。这样一来,家族内部反目成仇,争爵官司屡次打到了京城,历经数十年不决。崇祯十三年(1640),王先达的儿子王业弘又与王先通争讼于京,时王业洵之兄王业浩官右都御史,总督两广,三部衙司生怕触忤王业浩,于是向上提名由王先通承袭新建伯,王业弘一时愤懑难平,他拿着奏疏欲入禁门觐见不成,最后在宫前割脖自杀未遂,被执下狱,讼争至此才渐为平息。

王先通,字季贯,号则阳,守仁曾孙,崇祯十三年承袭新建伯,掌前军都督事。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京师,王先通守齐化门,城陷被杀。王先通生有二子,长业泰,次业耀。长子王业泰,字士和,福王时被袭封为新建伯,他成为了王氏家族最后一代伯爵。至于王业泰之死,文献有二种说法,光绪《余姚县志》记载:“福王时袭封,感泣请终丧报国,许之,……王师南下,执送营中授以爵,泣曰:‘世受国恩,义不改节,得死报君父于地下足矣,遂死之’”;另见《台湾文献丛刊·(南明史料)》中收录有一折清浙闽总督张存仁在顺治三年七月初六日所书奏本,内文为:贝勒曲矜仁慈,遍示晓谕,设法招徕。……今据伪越国公方国安统率马兵五百、步兵七千,并伪内阁方逢年、张国维、伪新建伯王业泰……等等,俱各剃发,前来投顺……”,这段文字说到的是鲁王监国时新建伯王业泰随方国安降清一事。一说刚烈殉国,一说腆颜迎降,孰是孰非,尚有待更多史料的发现予以辅证释疑。

伯府家族在王业泰之后一蹶不振,其规模日渐式微。清初,王阳明及其父母之墓被占霸,侵削殆尽。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绍兴知府俞卿勒令占用者归还王氏,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官府又立谳语存案。乾隆年间,有王阳明九世孙王篪,自郡城回归姚江,隐居乡里,以教书为生,他曾为余姚龙泉山南麓的龙泉井作铭,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比如良知。心体本然。取之各足,用之无偏。猗屿泉源,从淙涓涓。奉为清涤,记厥千年。”至今,此铭石仍遗存于龙泉井之上,这位阳明后人,可谓是承续了先祖的遗风。

余姚龙泉山上龙泉井


褚纳新绘的姚江秘图山王氏世系表 



【编后话】

  王阳明是余姚人毋容置疑,有关王阳明的大量书籍和相关史料,均明确写明王阳明故乡为“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市)”。先生著名的《瘗旅文》中也清楚写道:“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
  屈原《楚辞·九章·哀郢》有云:“鸟飞反(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意思是说:鸟飞千里,最终会返回自己的老窝。狐狸将死时,头总朝向出生的小山头。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来处,一条脉络。寻根问祖向来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引力,中华民族也正是有世世代代祖先子嗣的血脉与精神传承,才得以绵延千年,繁荣昌盛。
  一代大家,名重千秋,思想冠绝古今,绝非一地一邑一城一池可以简单纳之。划地为牢,故步自封,执于皮毛争端,而弃之思想精华,实有违先生初衷,更与阳明心学背道而驰。
  王阳明《中秋》一诗,可能是最好的回答,“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和衷共济,知行合一,共沐先生思想清辉,方是渐臻心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