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苏州,我想和你从一走到万,再从东走到西

 昵称44161008 2018-04-17


几条路、几种风景

一千个爱上苏州的理由


现在想想

比起热闹的景点

还是最爱苏州的大马路

它不宽,很窄 

它不平,高高低低,上坡下坡

但是,这一条小小的马路

却融汇了苏州的两千五百年历史

“新旧之间,余味尚存”


尤其,有的大街小巷还是以数字命名

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

细细品味,别提多有韵味了



还在迟疑什么

赶紧带上你身边的人马路压起来


01


从一走到万的苏州


苏州的地名有点雅气

各种千奇百怪的地名背后

是各种五花八门的故事


一人弄


苏州古城羊王庙弄西头,有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小弄,宽不到1米,只能一人或一人推车穿行,故名:一人弄。一人弄全长80.2米,一头望去另一头,好似天平一线天,其东枕羊王庙弄,西踏乌鹊桥弄,似纽带连接两弄。


二郎巷


北出十全街,南抵南园河,东傍内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巷内原来有个供奉二郎神的庙宇,所以被称为是二郎巷。而在老苏州人的口中,这是一条很容易被误解的小巷,因为,苏州话中的二郎巷容易被说成宜兰巷


三茅观巷


三茅观巷位于包衙前北面,东出中街路,西至汤家巷,长356米,宽2.3-4.6米。


四亩田


在桃花坞大街石幢弄北,分东四亩和西四亩。别觉得名字不怎么样就对这条就保有固有印象哦,因为,这里可是陈圆圆的出生地呢


五卅路


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桥至干将东路。以前这里也属于张士诚兵败后的“王废基”,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后,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后以退回的一万元捐款,在体育场东侧筑“五卅路”以纪念。


六宅头


在百步街北面,葑门护城河边,现在是苏大王健法学院所在地,曾是优雅漂亮的住宅,是两栋两层六底小楼房,解放前有东吴大学的六位教授住家在此,故得名六宅头。


七姬庙弄


连接谢衙前和后庙巷的小巷,紧靠三中。名字来源于七姬庙,也叫七姬园,是为纪念张士诚女婿潘元绍的七位小妾而立的。没错,只是七位小妾而已。


八宝街


八宝街北出定慧寺巷,南去西向与张家弄相连,据传也是于张士诚有关的一条街巷,传说元末朱元璋军围攻苏州,盘踞城中的张士诚因守军屡屡受挫,考虑破城在即,便将宫中收藏的八种宝物,装了九缸十八甏,令士兵乘黑夜运出子城,埋于此处。


至清咸丰年间,埋藏的八宝终被挖出,该地始有“八宝”之称。这里原本就是荒地,到了清末民初才有了街巷初貌。


九如巷


从十梓街拐进五卅路,左边第一条巷子就是九如巷。在清代,这里叫钩玉巷。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事实确实是这样,不论其他,光是爱情就已经羡煞旁人。


十梓街


十梓街大家也都不陌生,在明代之前,这里就是苏州府署。梓为百木之王,街名源自古诗”太守署前树十梓”,现在的十梓街合并了望星桥东的天赐庄和望星桥至凤凰街的严衙前。


百步街


不吹不擂,百步街真的是在百步之间,就在六步桥附近,有意思的是百步街正对着的也有座桥,叫百步桥,这桥附近是清代祖孙状元、四代大学士彭氏府第。


万年桥大街


万年桥大街在万年桥西堍,以桥为名。南起胥江北岸永平里东口,北至南濠桥。这里曾是城乡贸易的繁盛地带,40年代后半期有店铺商行165家。


上世纪50年代大部分转为民居,仍有部分面河枕街的屋宇为行号、货栈。


其实,苏州城里带有数字的地名还真不少,比如:

三香路(源于三乡庙)、三山街(取海外三座仙山之名)、三多巷(多福多寿多子);


五龙堂(祈雨的地方)、五爱巷(原王枢密巷,北宋五鬼之一的王钦若曾居此,解放后改今名)、五峰园弄(源于五峰园,园内有五座假山);      


六步桥(也叫陆步桥,在金阊新城);


七公堂弄(南接葑门横街)、七道湾(北接白塔东路);


九胜巷、九条弄(得名于九排草棚);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井得名);


百口桥(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等;



02


在苏州,四方皆在脚下

地名作为地方集体记忆的载体

佐证的远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底蕴


东美巷


古称馆娃坊,吴王离宫别馆所在。宋代为果子行集中地,故亦称果子巷。明代始称东米巷,是与西米巷对称,清代转音称东美巷。


西美巷


西美巷东侧本有河,与东美巷-牛车弄夹河平行。宋代名和丰坊,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称西米巷,清代转音讹为西美巷,巷多大宅院。


南石皮弄


一长一短两条平行,原巷内多为小手工业及小贩聚居的茅棚陋舍,与外口十全街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称“石皮弄”。1980年调整重名,此处冠以“南”字。


府东巷


历代称施巷,吴音施、舒不分,民国后遂讹为舒巷,1980年定为今名。


03


小巷的千姿百态

要说城市里什么最迷人

莫不过小巷里的那一道别致风景


太监弄


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道前街


此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三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道前即按察使司署前。


司前街


南宋前名织里桥南街,明清两代在此设司狱司衙,遂称司前街。此地成传统性的监狱、看守所所在地。苏州俚语“司前街”成监狱的代词。


天线弄


旧时亦称西采莲巷。据老人云:本弄自古即名天线弄。光绪末年有人在此设家庵,以弄名谐音称天仙庵。


醋库巷


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储醋之所,因以名巷。后醋库另设别处,巷名保留。


泗井巷


宋代称四酒务。酒务:官职、官署之名,专管酿酒与酒税事务。原有酒务四,合而为一,故名四酒务,亦即都酒务。四酒务官署在此,巷名随之。清代讹为泗酒巷,民国初再讹为今名。


04


苏州小巷里的欢声笑语


真正深入人心的很少被人提及

但它只要一被说起,必能引起回响


瓣莲巷


明代称板寮巷(版寮巷),清初已演变成今名。


玉巷


清乾隆时称钩玉巷,俗讹狗肉巷。清再讹作今名,原巷名来历有二说:一为张士诚葬宫妃于此,古时宫女葬地称玉钩斜,故名;另一说为巷形斜若玉钩。


伦敦路


其实就是临顿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路亦以此得名。


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数不清的苏州小巷

列不尽的苏州故事

诉不完的苏州情缘

在这里,只要你喊一声

就能听见来自苏州的那一声共鸣


时间一久

苏州城里的每一条小巷

都开始散发着柴米油盐的味道

慢慢地,它浸润成这个城市的记忆

哪怕你不找不探,它也一直都在


你呢?你与苏州的这些小巷

又有怎样的邂逅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