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桃花江春水流 2018-04-17


有礼有节微杂志 2018-04-17 09:56:05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

“上巳”,又名元巳、三巳、除巳,

是农历三月三(即明天)。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上巳节最早为纪念黄帝,

不同的朝代在沿袭的同时也渐渐改变,

最终成为了祓除畔浴、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又别称为:三月三、情人节、女儿节...

在如今,上巳节存在感极低,

已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然而,它曾一度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地位曾高于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多数传统节日。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古老的法定节日

---

上巳为祓禊的日子,

“禊”为“洁”之意,

“祓禊”即洗濯去垢,以消除灾病。

人们会在这天奔向河边祭祀,

用香熏草药沐浴,

期盼活力的春水带走一切的不详。

《论语》有言:“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描述的便是当时上巳节的民俗景象。

在先秦时代,

祓除衅浴的风俗已相当盛行;

而到了周朝之时,

在规定的时间里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

并有专人专职掌管此事。

《周礼春官》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最雅习俗-曲水流觞

---

魏晋以后,上巳定为三月初三,

故又称三月三。

上巳节逐渐演化为

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节日,

并衍生出一件浪漫的雅事——曲水流觞。

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

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

永和九年,三月初上巳日,

王羲之偕亲朋挚友于兰亭修禊后,

于清溪两旁席地而坐,

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

随波徐徐而下,飘过蜿蜒的溪流,

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

谁便即兴赋诗或饮酒。

据史载,在这次“曲水流觞”中,

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

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

王羲之乘兴而书,挥毫作序,

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被遗忘的的中国情人节

---

农历的三月初三,

正是草长莺飞、柳绿花繁之时。

此时的河边热闹如集市,

年轻男女结伴游乐、踏青赏春,互赠定情信物。

纯粹而美好的自由爱恋,随意流淌。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国风·郑风·溱洧》

士与女,在这春情盎然的节日里,

踏青约会,嬉戏追逐,

实在为一个适合恋爱的节日。

《周礼·地官·媒氏》有言: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这大概是最早法定的情人节,

却也是被遗忘的情人节。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唐朝狂欢盛极

而宋代渐渐消踪匿迹

---

杜甫的长诗《丽人行》代代流传,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在唐,上巳节成为三大节日之一;

据宋代《梦梁录》载,

唐朝时,皇帝也要设宴,同行祓禊之礼:

“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宋朝开始,上巳却已衰微。

一为,上巳、清明、寒食日期相近,三节合一,

它们的内涵也有所冲突,

上巳狂欢,寒食祭祖,清明养生;

寒食习俗得以保留,而上巳习俗渐被涤荡。

二为,宋代理学盛行,

倡导“存天理,而灭人欲”,

特别是对于女子,礼教压迫渐重,

上巳的习俗已不符社会风气而消逝。

时至今日,上巳节就更少为人知了。

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三月三仍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譬如,云南大理的三月三泼水节,

我们还能看到些许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但对于大部分地区与大多数人,却是已遗失了。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

曾诞生许多的节日,

有些留存至今,有些却已中途消逝。

祓除畔浴、郊外游春、

曲水流觞、把酒吟诗、畅意挥毫…

上巳节虽已看似遥远,

可春光年年岁岁都在身边,

有一颗向往美好的心,

这个暮春依然可以过得狂欢而浪漫!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三月三。消逝的风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