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小宪: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与发展

 丁麻子 2018-04-18


4月14日,为期两天的“2018中国资产证券化行业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球的约2000名嘉宾陆续抵达并对行业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本届年会的主题“聚焦:新形势下的资产证券化使命”。围绕这一主题,年会设置了8大主题演讲、20个议题圆桌正式讨论。中信银行原行长陈小宪出席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与发展。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


非常荣幸参加2018中国资产证券化行业年会。对年会的主发起方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论坛、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表示祝贺!


今天我演讲主题是“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与发展”。之所以谈这个题目,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需要银行的服务角色正在逐步由资金中介向信用中介、信息中介转变,逐步由重资产的信贷资产的持有人向着轻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中介人转型,这种转型将使得商业银行在既有资本金约束下可以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更加高能高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的创新和角色转型提供了可能,以往线下的信用和信息中介成本高昂、效率也难以提高,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普及和日益成熟,使得商业银行完全有可能跳出既往几百年的传统模式,构建与信息化时代相匹配、与信息化实体经济新需求相适应的服务模式、以及相应的信用产品和专业队伍体系,而这也正是新时代金融如何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


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给商业银行业务和模式带来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的经济步入“新常态”,正在逐步摆脱前期基于人口红利、高储蓄率、高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整体面临的是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这一重大转变之下,银行业的发展也步入了新时期。原有的银行资产高增长、不良率上升的时期,业已演变为呼唤资源配置调整的新时期。传统商业银行以线下为主要渠道,高成本、低效率的资金中介服务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和银行自身对于金融交易的需要。如何降低银行服务成本、实现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在金融领域实现供给侧结构的调整,将成为“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银行表内资产的流动性,调整银行资产负债表,改善信贷结构,同时以市场化行为处置不良资产,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市场经济主体需求的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主体衍生出对普惠金融的刚性需求,从而催生出对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内生性调整需要。


一方面,社会消费的发展催生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快速成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1.4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6.6万亿元,2013年至2017年年均增速为1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6%,消费支出规模达到43.5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依托蓬勃的居民消费,个人类资产(个人住房按揭、个人消费、个人汽车贷款)在已发行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比例,由2016年1837亿元(占比46.98%)提升至2017年的4287亿元(占比71.78%),2017年信贷资产证券化总规模增速52.8%,个人类资产增速达133.36%,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ABS增长6倍,个人住房贷款(RMBS)首次跃居信贷ABS市场发行量首位。而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领域中,仅2017年蚂蚁花呗资产的ABS发行规模达1,406.00亿元,同比增长274.93%,2018年度蚂蚁的资产将进入银行间市场,成为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参与者。


另一方面,普罗大众对金融产品的投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个人客户多元化、碎片化以及小额度的投资需求,将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投资业务形成不小的压力,也将带来业务模式变革和发展的动力。对可投资的金融产品,也将提出标准化、多样化的要求。尤其在当前金融去杠杆,一系列新的监管理念和监管规定出台的大背景下,未来商业银行能否在监管新规下设计出相应的产品、成本低廉且周到的服务、满足个人客户(长尾客户)的理财需求,将成为商业银行思考的重点。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规范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无疑会成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资金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方面,则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依旧显著。中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但由于信用数据不足、偿付能力的不确定性,仍然面临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如何为低评级的小微企业提供可信的信用来源,如何以低评级企业的有效资产进行风险隔离,如何通过金融产品的设计来量化和匹配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与收益,这些正是基于全新信息技术的新一代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的问题。


技术进步带来的金融业媒介的转变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带来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各个服务行业的脱媒化变革。这一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带来场景化、数据化、共享化特征。相对于原有的以银行为中心的资金中介的金融形态,互联网的加入,重新融合了经济链条的各参与方,慢慢改变了消费者获取服务的方式。依托互联网的开放式平台,越来越多的资源和信息可以得到共享,资源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和交换的成本,交易效率日益提高。而在交易中起到信息交互作用的各参与主体,则由以银行为主,逐步演变为多种多样的信息接入主体,比如电信平台、比如电商平台,比如微信平台等等。


传统的线下化、中心化服务模式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日益面临挑战,依托线下渠道和人工服务的经营模式,给商业银行的运营也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使其与新兴互联网企业竞争中不占优势。截止2017年底,余额宝理财产品余额约1.5万亿,而全国共有562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余额共29.54万亿元。新兴行业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同业竞争,更有跨界竞争,且这些跨界竞争对手大多具备技术和模式优势,而且迭代快速,与客户的距离更近。


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线上化、数字化、信息中介化的发展趋势渐趋明显。


一方面,资金端和资产端皆存在互联网化的趋势。客户长尾、资产小额、交易高频、规模量大的特征,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主体面临的全新课题,传统的以线下为主的应对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无法匹配,需通过线上化,以零边际成本向客户提供服务,同时需要通过数字化与人工智能高效地服务于小额高频交易。通过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商业银行可以预判客户主体风险、控制业务成本。更进一步,通过基于互联网化的资产证券化新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产品分层、风险分层的特色,针对资产本身(即债项信用)而并非传统商业银行看重的主体信用,进行风险管理,提供风险、收益匹配更合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交易模式,金融交易规模还可以迅速扩大。传统银行的风险偏好和资本约束将成为束缚其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制约。打通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与资产,打破刚性兑付,控制表外业务,优化自身资本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为普惠金融提供更全面、规模总量更大的服务,将成为扩大商业银行市场地位的有效路径。从现阶段政策导向看,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是国家认可并鼓励的业务方向,借助于金融科技的全新模式,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面对新时代下的新竞争,实现商业银行的新使命?商业银行应当率先拥抱这一时代的重大变革,积极探索基于金融科技的业务发展模式,逐步从持有资产的资金中介,向推动资产流转的信用中介、信息中介转变,真正发挥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即对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深刻理解、对融资和交易的大数据积淀、对风险识别和计量的经验积累,真正善用资产证券化的理念、工具和方法,在新时代实现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的历史使命。


来源:资产证券化百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