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究竟“怪”在何处?

 zzm1008图书馆 2018-04-18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1736年进士,人称“板桥先生”。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

作为清代著名文人画家,郑板桥还是“扬州八怪”之首,那么他究竟“怪”在何处?

郑板桥画像

郑板桥一生刚正不阿。任知县时,遇到灾荒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并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

所以,有人说他不懂官场规则,是官场“怪人”。

因为赈灾得罪了上司,于是他干脆辞官回乡。在扬州靠卖画度过了贫寒而有气节的一生。

在郑板桥卖画的厅堂里,挂着一则卖画的告示:不但对作品明码标价,还着重强调:概不赊欠,想以礼品换画者属于无礼纠缠。末尾还附诗曰:画竹多于卖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幅“告示”满纸谈钱,却很好地讽刺了两种人:不谈钱却想索取佳作的假文人和利用权势来强取豪夺的官僚。

郑板桥有个嗜好——喜欢吃狗肉。哪怕是贩夫走卒,献上狗肉,他都以小幅画作为报答;而有钱的富商巨贾,以千金求画,他却爱理不理。

在潍县当县官时,郑板桥曾将一幅瘦竹赠给巡宪,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后来,他因得罪上司而辞官归田时,又画瘦竹赠潍县绅士,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日江上作渔竿。

从诗中看出,郑板桥无论做官还是为民,都敢于直面现实。为了解民间疾苦,他没有过多的闲情雅致来吟风颂月,只画几杆瘦竹,以舒胸中闷气。

郑板桥看透人世,敢打破旧习礼仪,公开自己的真实想法,使那些伪君子哭笑不得,哑口无言。所以,这些人又说他“怪”!

郑板桥的竹画

郑板桥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他独创一体,自称为“六分半书”。世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其书法“难得糊涂”流传至今。所以,又有人说他书法“怪”。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

屋主是一位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屋内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刻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欣赏。

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过大,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请老人写一段跋语。于是,老人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并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士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

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郑板桥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郑板桥的书法“难得糊涂”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这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

他的画构图极其简单,但布局却十分巧妙。一幅画中一般只有几杆竹、一块石、几笔兰,墨的浓淡准确地衬出立体感。虽只有黑色一种,却让人感到兰、竹、石的勃勃生机。这些作品与他平时的精心观察、勤于练习密不可分,更是把个人的品格、抱负、爱憎都融入笔墨中的结晶。

郑板桥和他的画作

所以,有人说郑板桥的画也“怪”。

其实,郑板桥的这“六怪”,既有几分幽默,又有几分真诚。同时,也能看出其心系百姓,一身清廉,两袖清风的作风。更重要的是,在书画方面的“怪”,是一种创新,只是不眉俗,常人不理解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