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傲娇又任性,冷清又骚动;说他清高,他俗给你看;说他清醒,他又难得糊涂

 古典书城 2020-12-04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六分半体古今殊,兰醉婵娟对峙扶
写尽人间疾苦味,糊涂难得饿家雏

清朝时扬州,有这样一位“怪人”

康熙年间,他十九岁,中秀才

雍正年间,他四十岁,中举人

到了乾隆年间,他四十四岁,才中进士

他的一生跨越三朝,虽才华盖世

却直到五十岁才混到个七品芝麻官

他的诗、书、画堪称旷世独立

却还是为了生活卖了一辈子的画

他虽穷苦交加,却仍旧不向世俗妥协

百折不挠的骂了一辈子的贪官豪吏

“难得糊涂”是他的座右铭

可在污浊的世间,他却是无比清醒的

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一提起郑板桥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画

孰不知,他把“扬州八怪”的“怪”展现到了极致

比如上图这幅画,画不打紧,各位请看字

他在画里说——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  

你们老找我画画,我要骂人啦!

嘿,怎么又不要了?我偏要画一张给你

这么傲娇的“穷画家”,历史上也是没谁了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著名书大师

他在史书上的形象,是一位刚正不阿

正直清廉的书生愤青形象

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可就错了

事实上,这位看似老实巴交的郑大师

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人”

郑板桥1693年出生于江苏兴化

三到十四岁时生母、继母相继去世

他主要由乳母费氏照料

小时在家,由于家道中落,家庭生活拮据

一直由父亲直接承担对他的教育

进入而立之年,父亲又离他而去

接着儿子夭亡,随后夫人徐氏病逝

家里连遭变故,而且“谋事十事九事殆”

教书遇灾年,卖画遭白眼

做官被罢免,实可谓处处碰壁

直至61岁罢官,再回扬州卖画

命运才算出现转机

随意,他的“怪”是经过坎坷的人生经历

一步一步积累而最终形成的


第一怪:“狂奴故态”

年轻时的郑板桥

“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不择”

被讥为“狂奴故态”

书画历来就是我国封建士大夫怡情悦性的寄托

属于闲情逸致之类,他却一反世俗

以画换钱,用以营生

当官,在人家看来求之不得

他却在《思家》、《思归》、《宦况》中

不断抒发退隐之意,特别是

晚年扬州卖画,身价大增,求者甚多

他俗不可耐地自订书画润格——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若送现钱,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

但对于一些达官贵人、盐商财主纵出高价

现钱相求,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不画了事

不高兴时不画还得骂人

对此,他曾在给朋友的一幅画上题字自供曰——

“终日作字作画,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起一幅纸来,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

此外,在作画上,他还十分“狂傲”

他喜欢画竹,人们就常拿画竹最好的

北宋大文人文同和他相比

文同被人称“胸有成竹”

郑板桥呢,不甘示弱

偏偏反着来,自称自己是“胸无成竹”


《墨竹图》文同(左) VS郑板桥(右)

他在自己的《墨竹图》题词——

文与可(文同,字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墨竹图》郑板桥

现在看来,郑板桥真是一个“狂傲”的家伙

其实啊,他虽然嘴上很“狂”

实际上却是天天在非常认真的研究作画

他曾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去研究怎么画竹子

每天白天画,晚上思考,从未间断

他嘴上“狂傲”不说,还十分倔强

别人说他的画已经达到“胸有成竹”了

可他却非说“画到生时是熟时

也就是说,画到心里没有“成竹”的时候

才是最有“成竹”的时候

就不承认自己是“胸有成竹”

而且还一遍又一遍地写这句话

也怪不得人都称他为“狂奴故态”的怪人了

郑板桥在另一张《墨竹图》 题词: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第二怪:“六分半书”

汉字书法

素有楷、行、草、隶、魏、篆几体

但郑板桥却不按照传统的章法来

他以隶入行楷,在字体的构成上

大都少不了隶书的波磔

但又有楷书的笔法、草书的笔意

还有行书的书风,自称“六分半书”

比如他的那篇“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郑板桥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种“六分半”书法

不仅书写时笔法怪异

而且给人观感也十分怪异

乍一眼看着乱糟糟

可细看却又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

或轻或重、或大或小、或密或梳

或挽或引、或牵或绕,都恰到好处

你说怪不怪?

自创书法也就算了

关键是他还经常不爱常理出牌

别人在画上题字,都是题在画的两边

可他呢,硬是要把字题再竹子之间

可以说是哪里有缝隙就题哪里——

《竹石图》郑板桥

这么乍一看

差点以为这幅画曾被乾隆爷收藏过呢

第三怪:“多放翁习气”

他不仅画怪,书法怪,诗词也很怪

在那尤为讲究格律用典的时代

他大胆地除其陈旧套语

以白话代替古典,在诗坛另树一帜

不入伦类,但往往读来妙趣横生

甚至饱含哲理

《咏雪》可谓一首典型的白话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全诗主要由一些数量词组成

却能让人在一种平淡中品出特殊的味道

再比如那副楹联——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以一种通俗的大白话

反映出一种深刻的哲理


第四怪:颇有骂名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

“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

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

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

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

身价已与之前大不相同

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

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庸风雅的暴发户

比如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

纵然他穷困潦倒,上顿没下顿

面对高价,他也不加理会

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

不允还要骂人,讽刺讽刺

渐渐的,他得“颇有骂名”,人尽皆知

第五怪:“个人润例”

在当时,文人要是以写字卖画为生

多少都会有点羞涩

可他却斤斤计较于酬金,毫不隐讳

他在家门口清清楚楚写着——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壹两,扇子斗方五钱。

而且他还在价目表下面写上一句: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尤其是晚年他画名大振

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世俗

还曾写下一首诗夸赞自己——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高山幽兰》郑板桥

题词:

千古幽贞是此花,

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径,
更写高山一片遮。

“怪”背后的刚正不阿

郑板桥的这些“怪”的面纱下

掩藏着他内心的刚正不阿

在他做县令的时候

有一年恰好遇上县城闹饥荒

他二话不说就把国家粮仓打开了

放粮给灾民。这个国家粮仓

没有皇上的审批,是不能随便打开的

这时,一些想借机发难民财的米商

赶紧威逼利诱郑板桥

可他却完全无视

因为他知道,救百姓于危难最重要

后来郑板桥又做了种种救济百姓

得罪土豪权贵的事,因为这些事

郑板桥得罪了不少人

最终让他丢了县令的官职

临辞官之际,他曾作画一幅——


题诗曰——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辞官之后

便开始了以卖画为生的浪荡生活

渐渐画名大振,成为了著名的书画大师

直到1766年1月22日那一天

郑板桥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

郑板桥不仅人怪

而且书怪、画怪、诗也怪

如今看来,这“怪”正是他不满艺坛窒息

拒绝主流,追求个性,而迸发出来的创造力

由它带来的是一种突破、一种超越、一种革新

可见,“怪”也并非都是不好

还值得一提的是,他虽然是个怪人

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师

诗、书、画的才华自不用多说

他还在教育子女方面给了后人启示

在他临终前留下给儿子的遗嘱——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教育儿子要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也给后人留下了教子的榜样

所以,郑板桥的怪

事实上都是他不流世俗

真实面对自我的表现

试问,懂得“难得糊涂”的人

又怎会是真的糊涂呢?

附:郑板桥书画作品欣赏——


《兰竹菊》


《兰竹册页》


《兰》


《行书页》


《东坡烟江叠嶂诗卷》


《行书论》书轴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责任编辑 | 明若清溪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回复「转载查看相关注意事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