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被打,该不该打回去?家长必看!

 沧海小石头 2018-04-18


前段时间,一条“男子在东营某商场的儿童游乐设施处脚踢男童 ”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火爆传播,有热心网友制作了简短了动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一男童在商场游乐场所玩耍时不小心将一名女童撞倒,此时,坐在旁边的一名男子迅速上前,用脚踢向男童,踢了好几脚,动作非常用力。

针对这件事,父母在线之前跟大家也讨论过,很多父母发表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很多家长都认为:一旦我的孩子被打,我一定要先打回去,再讲理;或视情况严重程度再定,但像图中男子那样的举动,也是绝对会先打回去再说。甚至有妈妈表示:即使我是女性,我可能打不过,但也想冲上去扇一巴掌。而另一部分家长则选择先制止暴力行为,然后报警。


面对这样的事情,家长的愤怒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都像那位家长一样,以暴制暴,事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于孩子来说,伤害可能会伴随一生。

并且,在孩子面前实施暴力,很容易导致孩子认同暴力,恃强凌弱,遇事就用拳头解决,打不过就甘受欺负,并认为理应如此。这样的孩子,特别容易在外头磕磕碰碰,甚至头破血流。

为了孩子,我们父母必须让自己学会冷静地处理这件事,把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都降到最低。

首先,必须第一时间站出来制止暴力行为。然后检查孩子是否受伤,护住孩子,给孩子安全感。如果孩子受了伤,父母要第一时间及时处理。

第二,尝试讲道理。

如果对方家长能够讲理最好,如果是不好沟通的家长,尽快带孩子离开当时的环境。

第三,安抚孩子。
事情发生后,孩子的情绪可能会比较激动,父母可以用他喜欢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拥抱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此刻是安全的。

第四,等到孩子情绪平复后,再来聊一聊当时发生的过程。
先听一听孩子怎么说。一般孩子都会复述一遍当时的情况。
问问孩子当时的感受,共情。孩子可能会觉得很生气,也很害怕,此时父母需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可以跟孩子说“是啊,妈妈(爸爸)也觉得很害怕”。
分析情况。如果孩子也有过错,不要包庇,温和地指出来,并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比如玩滑梯时应该要学会等待,轮流玩。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社交类的绘本,引导孩子,如《我好想你》《虎斑猫,请进来》。


最后,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遇到攻击行为,尽可能地躲避、跑离现场,并有指定地向旁边的人呼救,如身边有孩子的妈妈!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遇到得比较多的还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前阵子,网络上很流行一篇文章,浓缩成一句话,大致就是:“孩子,谁打你,你就打回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方法,但绝对不是个好方法。那么,孩子间起了冲突,被欺负了,被打了,大人到底该怎么办呢?


区分孩子间正常的交往和“被欺负”

绝大部分时候,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并无危险性,基本都属于游戏。很多孩子间的“小争抢”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不认为是自己“被欺负”。倒是大人们看见,反而有些焦虑了。


孩子之间有时候就是通过一些肢体的接触来交往的。他们之间的肢体接触更多带有游戏的成分。大人要做的,只是尽到监护人的责任,确保孩子们的基本安全。

即使孩子在当下的事件中没反应,跟以后“容易被欺负”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只要能在日常教养过程中,教会孩子界限区分,那么等孩子长大,若遇到触及自己的底线,就一定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


孩子若是自身没有出现情绪问题,父母不必干预

父母能够认识到,孩子在一起玩耍,偶尔发生争吵、打闹是十分正常的。那么,只要孩子开心地投入其中,且没有出现情绪上的问题,大人完全可以不用干预。很多时候,正是大人激动的情绪反应诱发了孩子的哭和还手行为。

至于父母所担心的“怕孩子吃亏”,其实关键在于平日的教养过程中。平日里,父母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我意识,允许孩子表达、做决定的权利,教会孩子区分边界,这样养大的孩子,就一定懂得在必要的时候捍卫属于自己的权利。

父母是孩子问题的调解者而非参与者,需客观解决问题

当孩子出现打闹等行为,父母介入时一定要公平对待,对事不对人。父母要做的是孩子问题的调解者而非参与者,要理智并客观地解决问题。

首先是分开争执打闹中的孩子,检查孩子是否受伤,这是作为监护人第一首要做的事。父母这样做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向孩子展示“人身安全”的重要性,教给孩子即使是在玩耍时也要注意自身和对方的安全。

孩子受了伤,父母要第一时间及时处理。若是自家孩子的过错导致对方受了伤,父母不能推诿,要积极配合解决。父母的积极处理方式和正面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并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接纳他们当下的情绪状态,并引导孩子发泄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安抚,也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任,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然后,父母再帮孩子们分析当时发生的事,并引导孩子思考遇到此类问题时如何做会更好,有没有更恰当的方式解决,当下能做些什么,并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孩子。


当孩子因为“被打”出现情绪困扰时,给孩子心理支持

我们认识的一位妈妈,她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她的男孩4岁了。打从开始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这孩子身上的伤就没断过。孩子看起来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只是有时候被打疼了,情绪会低落。这位妈妈为这个事情没少忧心。


值得敬佩的是,她既没有一怒之下教孩子“谁打你,你就打谁”,更没有因此阻止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儿。而是陪孩子看那些富有力量对抗的绘本,或者干脆给孩子编故事。故事的背景常常是这样的:

你的面前站着一个恶狠狠的人,不让你回家,你怎么办呢?
宝贝,这有一条黑暗的路,你必须要走过这条路……
现在,我们要讲一个你自己的故事,你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去消灭一头凶恶的怪兽
……


故事的结局,总会在妈妈一步步的引导下,让孩子战胜虚拟的敌人。而当孩子表现出退缩的时候,妈妈从不嘲笑。她甚至告诉孩子,自己曾经也很胆小。

除此之外,妈妈还会多营造机会,让爸爸陪孩子玩力量对抗的游戏。说白了,就是“打架”。经常地,爸爸会被孩子打败。然后孩子就会兴奋地哈哈大笑。

后来,这位妈妈告诉我们:现在,他仍然不是一个强悍的孩子。但是,当别人有伤害他的动作时,他能够自己大声制止,或者走开。他开始会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选择和谁一起玩……

我们相信,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像一个真正的男人一样有担当,又有智慧。

综上,面对孩子“被打”,父母千万不要单纯陷入“要不要教孩子还手”这样一个局限的维度中去,因为我们很容易会被“护犊子”的情绪绑架,而看不到更好的方法。

需牢记:在孩子们的冲突中,父母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为此,父母必须要学会尊重孩子,爱孩子。平日里看见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小冲突,最好信任孩子能够处理得好,把孩子们之间的冲突还给孩子自己,唯此,孩子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冲突解决之道。


很多妈妈还有一个苦恼的问题:孩子总是动不动就打人——在家里经常打妈妈,打姥姥。这个时候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为什么会爱打人?父母应该如何去引导?来听听儿童心理学博士罗静怎么说: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每日互动话题讨论,我们将随机抽取优质留言进行发奖,带上您的观点和留言,来父母在线赢取精美奖品吧!

我们会统一在周一的主文公布周五、周六、周日获奖的粉丝,假期评论的粉丝们记得来周一的文章看看自己有没有中奖哦!

今日互动话题:当孩子间起冲突时,您会怎么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