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为讨说法上门掌掴5岁幼童被刑拘,不要轻易插手孩子的战争

 优家教育 2022-11-10 发布于北京

文丨 优宝


孩子们是活力无限的,当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时,肯定会有或大或小的摩擦,而其中最棘手的就是打架。
 
看着自家孩子脸被打得跟花瓜似的,哪个家长能不心疼呢?
 
有人便一时冲动,要为自家孩子出头、讨说法。
 

掌掴幼儿,推倒老人

11月8日,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接到一起报案,有人称家中被人闯入,并在家中闹事。
 
经调查,闹事男子为33岁的鲁某某,也住在同一个小区,他闹事的原因就是要为自家孩子讨一个说法。
 

所有图源:新浪微博、头条新闻等

原来上午他的儿子在幼儿园与同班一个男童在争抢玩具时发生争执。
 
那个男童用玩具将鲁某某儿子的头皮戳破了,男童父母第一时间带着孩子上门道歉,晚上奶奶又到超市买了牛奶,准备二次上门道歉。
 
就在他们行动前,鲁某某却先找上门来。
 
他看着儿子头上的伤口,仍觉气愤不已,也对男童家的道歉并不满意,于是来男童家里批评对方。
 
当时男童父母都不在家,两家孩子平时玩得也挺好,甚至两家老人私下里相处也不错,男童爷爷就把他们让了进去。
 

爷爷一边把自家两个孩子都叫了出来,一边拉上凳子让大家都坐下。
 
一开始,孩子们坐在凳子上听男人的规训,乖乖坐在那,一句话不敢吭。
 
然而鲁某某的声音越来越大:“以后不可以用玩具打人知道没?”
 
打架的男童被吓到了,没有出声,这又让鲁某某的火气上涌,一巴掌就甩了过去。
 

孩子被扇出去半米远,脸马上肿了起来,几秒钟后放声大哭。
 
爷爷见状赶忙冲上去把孩子搂在怀里,并斥责鲁某某:“你怎么打人!”
 
鲁某某一句“没忍住”搪塞过去,依旧指着孩子骂,越骂越大声。
 
这下爷爷可就忍不了了,举起板凳就砸了过去。
 
可他哪里是年轻力壮的鲁某某对手,一把就被推倒,右腿也摔骨折了。
 

看着大哭的孩子,惨叫的爷爷,鲁某某依旧理直气壮地大声说道:“我呼了(巴掌),我没忍住,你打我干嘛?”
 
最终鲁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而两个孩子也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他们躲在自己屋里哭了一整晚,还把门锁上了,谁都不让进。
 
孩子之间总是难免有争执,但无论孩子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家长参与进去帮他们打官司,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参与让冲突重复上演

曾有一个朋友对我说起过他的烦恼,他家是两个男孩。
 
一次弟弟想让哥哥陪他玩,于是反复拨弄哥哥的作业本、笔,影响哥哥写作业。
 
哥哥提醒数次无效,等到某一次弟弟弄得过分了,哥哥大吼一声并打了他一下。
 
弟弟马上就哭着去找妈妈,说哥哥吼(打)他。
 
妈妈看着哭得那么伤心的弟弟,于是告诉哥哥:“有事好好和他说,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这样对待他,他还小……”
 
甚至还说:“你怎么当哥哥的?这么不懂事!怎么又把弟弟打哭了?”
 

在这件事中,弟弟虽然被打了,但是他是胜利者。
 
而哥哥失败的沮丧会通过下一次冲突再次体现出来。
 
妈妈的干预成功地将兄弟二人放在了对立面。
 
即便不是自家孩子之间,当我们去介入冲突的时候,大多是站在一个审判者的角度,评判谁对谁错。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认知偏差或先入为主的想法,面对孩子的时候尤其如此。
 
更何况是自家孩子受了委屈,在没有了解事情全部原委前,我们多半会偏袒自家孩子,指责另一方,于是便出现了胜利者和失败者。
 
这样做,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一根导火索,直接引发下一次冲突。
 

因为胜利者还想拥有胜利的感觉,而失败者想扭转失败的结果。于是,一次次冲突就会轮番上演。
 
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目的,无论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
 
就像我们向伴侣抱怨家务太多、孩子难管,背后可能希望伴侣理解我们说一句“辛苦了”,也有可能希望伴侣为我们分担一些,缓解我们的压力。
 
孩子不想写作业,或者写作业拖拉,背后可能是不喜欢那个老师、题目很难,或者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情。
 
冲突也是如此。
 
孩子间发生冲突,有可能只是两个孩子对某一件事出现了认知偏差,但更有可能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和参与。
 
这样的冲突多半会止步于家长介入,无论家长是以温和哄劝的方式,还是以暴力制止的方式。
 
只要家长看到了,参与了,关注了,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管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或被打,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不做参与者,要做调解者!
 
参与者对外,调解者对内。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孩子便如何看待世界

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子告状说被欺负的时候,不要急着发怒,要仔细询问事情发生的经过。
 
因为孩子很多时候并不能分清楚被欺负和普通朋友之间的矛盾区分开,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家长的去了解真实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对方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伤害。
 
通常五岁以下幼童之间“战争”的理由往往令人忍俊不禁。
 
比如“小明挤了我”、“小玲玩了我的玩具”、“小云和其他小朋友好了,不跟我玩”……
 
这些理由,都不涉及原则问题,可以算是孩子天真烂漫的表现,家长笑一笑过去就算了,无需较真。
 
但也要学会照顾孩子的情绪,尽可能满足他的需求。
 

到了孩子十几岁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战争”就不都是小打小闹了,可能会涉及更复杂东西,比如人际关系、感情,物质争夺,这些家长必须要引起重视。
 
如果自家孩子被打,家长要积极帮孩子解决问题,并给孩子心理疏导。
 
坚决杜绝两种行为,一是指责孩子软弱无能,对孩子二次伤害;二是让孩子以暴制暴,甚至自己亲自参与报复行动。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要觉得在外面受欺负丢人,并不是你犯错误,不要为别人的错误让自己产生心理负担。
 
一定要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安全。
 
如果打人的是自家孩子,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打架是最不好的解决问题方法,暴力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
 
要为暴力付出代价,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让他给对方赔礼道歉,并做出补偿;一定要教育孩子,让他学会用头脑解决问题。
 
暴力说明他没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样总有一天会吃亏,甚至害人害己。
 

去年4月,一则“男孩街头被罚蹲马步”的视频在网上走红。
 
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在学校摸了女同学的屁股,妈妈为了纠正他犯的错,决定给他一个教训,让他仅穿内裤在路边蹲马步。
 
妈妈说:“他现在还小,大一点的话就是猥亵了。
 
他怎么对待别人,我们就怎么对待他,让他感受下别人的眼光。”
 
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会被无辜欺负,也有可能会成为欺负别人的“熊孩子”。
 
当孩子年纪渐长、体格变强,而心智和道德观却没有一同成长时,他就不能建立起规范意识,不能发展出体察他人痛苦的能力。”
 
建立孩子的规则感,是把每一个坏的苗头,掐断在萌芽的阶段;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是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与人建立爱的连接。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让孩子的爱,死在自己的情绪里。
 
正如有人说,父母的情绪中,藏着孩子的未来。
 
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父母们都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合格的父母。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用理性的态度教育孩子,这才是走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而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必定有着高情商和更广大的格局。
 
这样的父母,才更容易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