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南海子地区的历史变迁--张林源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19
                  北京南海子地区的历史变迁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摘要:北京南海子地区是历史上元、明、清三代皇家猎苑,是以平原沼泽为主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随着历史的变迁,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湿地荡然无存,只是在原皇家猎苑的中心位置,由于建立了麋鹿苑,才保存了少量的自然景观,为了北京南城的协调发展,有必要建设好南海子生态公园。
 
关键词:南海子   麋鹿   生态   公园
 
 
1.    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南苑即南海子,在北京城南10km,是元、明、清封建王朝的皇家园囿,位于北纬39o42′~39o51′,东经116o20′~116o32′,平均海拔31.5m,其范围包括现在大兴区旧宫镇的全部和赢海镇、亦庄镇、西红门镇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毗邻的丰台区南苑镇、朝阳区小红门镇的部分地区,东西长17km,南北长12km,总面积约210km2。
南海子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辽代。京城南郊等地,是辽主进行渔猎活动的主要地区;金代将中都近郊划分为若干“围场”分拨诸王射猎,设鹰坊,“掌调养鹰鹃之类”供帝王渔猎使用。元代,此地称“下马飞放泊”。元帝在侍卫们的簇拥下到湖沼纵放名雕“海东青”擒杀天鹅、大雁,下马飞放泊成为元朝大都城南的皇家苑围。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又扩充下马飞放泊,四周筑起土墙,开辟了北大红门、南大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并命名曰南海子。先后修筑了旧衙门提督官署和新衙门提督官署,以及关帝庙、镇国观音寺等。还在南海子修建了二十四园,派官员守视海子中的獐鹿雉兔。清朝入主中原,即把南海子做为皇家苑围重加修葺,又称南苑,在明朝南海子围墙的基础上重新堆筑后新辟5门,连同明代的4座海子门一共9座。并增设了13座角门。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在南苑修建了数处行宫、庙宇,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亦常在此检阅八旗兵阵。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使南苑遭受一场空前浩劫。行宫寺庙被焚毁,鸟兽尽被射杀;在战乱中,南苑中囿养的我国最后一群珍贵的麋鹿也被抢掠一空,流落异国他乡。自此以后南苑,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皇家苑囿便一蹶不振,日趋萧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二十三日,南苑督办垦务局将南苑内闲旷地亩招佃垦荒认种,以广生计。清宫太监、显贵、地主、商人蜂拥而至圈占地亩,在南苑相继建起数十座封建地主庄园,他们雇佣了大批山东、河北等地贫苦农民为其耕耘播种,由此南苑开始出现了大批村落。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的皇家猎苑变成了种植、养殖的农业区。 
 


作者:张林源  (日期:2010-05-16) 
   来源: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