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介绍——南京博物院的西晋青瓷神兽尊

 泊木沐 2018-04-19

《周处除三害》典故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明朝人黄伯羽改编为《蛟虎记》传奇,广为流传,至今京剧中仍保留有《除三害》剧目。周处(242-297),字子隐,义兴阳羡(宜兴)人。周处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周处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过于溺爱他,年少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

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图强,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周处的家族墓群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周墓墩。1953和1976年,南京博物院发掘了其中的6座墓。周氏是西晋时江南的大门阀士族,这一家族墓地的发现,对了解当时的族葬有一定意义。因遭盗掘破坏,出土遗物仅存青瓷器。1号墓和2号墓共出土42件,其中完整的27件,有罐、壶、盆、碗、盘、香熏等,还有臼杵、筛、桶、斗、火盆、畚箕、扫帚等模型器,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飞鸟堆塑人物谷仓罐(魂瓶)等。它们的质地纯洁坚致,釉色光亮滋润,是西晋青瓷的标准器。经分析鉴定,与南宋官窑青瓷成份相近,可见其烧造技术的进步。

这批瓷器的成份与宜兴现代所产陶土相当接近。1962年又发现了宜兴均山瓷窑址,推测这批青瓷器可能即是在宜兴当地专为周氏家族随葬而烧造的。4号墓还出土青瓷猛兽尊,是罕见的艺术佳品。出土墓中还出有刻着西晋永宁二年(302)和“关内侯”字样的铭文砖,据此推断可能是周处父亲周鲂之墓。神兽尊形态威严,面目近似狰狞,造型与六朝陵墓前的石辟邪的雕刻作风有相似之处,应属镇墓祛邪之物。而神兽尊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手法着实令人叹服。它不仅表达了魏晋先民宗教信仰图腾化的祈盼,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当时封建社会生活、文化及人文心理发展的演变过程。这批西晋青瓷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瓷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外,周氏墓群还出土有金饰、银带饰、铜弩机和装在铜镜盒中的铁镜等其他遗物。

西晋青瓷神兽尊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十件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江苏省十件国宝级陶瓷文物之一。神兽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此青瓷神兽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

神兽尊口径13.3厘米,高27.9厘米,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尊的腹部堆塑神兽,双目突兀,瞠目仰鼻,口含圆珠,绳索状的前掌外翻,后掌下撑,背后有五只小半圆形扁横凸脊,从上至下排列。青釉微微泛灰,釉质润泽,但是由于受火不均而釉色不匀。周身有刻画的蓖纹、戳印纹和堆贴纹,以表示鬃毛、羽翼和胡须。底部刻有“东州”二字。这件青瓷神兽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它不是一件简单的瓷罐,而是特制的随葬品。

神兽尊出土于纪年墓葬,至今尚未发现有可靠的同类资料,珍贵至极,1993年全国馆藏文物定级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