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但是,贫血的病因却有很多种。基本上分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镰刀型细胞贫血。下面是对各类贫血的具体介绍、如何预防及用药情况: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常见的缺铁性贫血。铁是组成铁红素的重要成分,缺铁会导致铁红素合成减少,红细胞生长增值障碍,从而导致贫血,一般会在持续缺铁3~5个月时发生。 食疗,如含蛋白质丰富的瘦肉、蛋类、鱼类、乳类、鸡肉、豆制品及动物肾脏等。另外多吃鳖、龟、及动物骨或骨髓熬汤等。食物中常应补充含铁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如枸杞子、赤小豆、黑芝麻、猪肝、黄鳝等,以及新鲜蔬菜如西红柿、芹菜、菠菜、莴苣等,不仅可以改善贫血,而且可以预防出血。补充铁剂,一定要与餐共食或餐后服用,降低胃肠道刺激,主要是硫酸亚铁、枸橼酸亚铁及乳酸亚铁等。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广泛存在于动物食品中,食膳正常者一般不会发生维生素B12缺乏,但偶见于严重吸收障碍者及长期素食者。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四氢叶酸的合成,影响嘌呤、嘧啶的合成,最终导致核酸含量减少,影响细胞分裂,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即恶性贫血。但维生素B12广泛存在,在动物的肝、肾、瘦肉、鱼及蛋类食物中的含量较高,人和动物的肠道菌也能合成。 叶酸,四氢叶酸是体内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影响嘌呤、嘧啶、核苷酸、丝氨酸、甲硫氨酸等的生物合成。当叶酸缺乏时,DNA合成必然受到抑制,骨髓幼红细胞DNA合成减少,细胞分裂速度降低,细胞体积变大,造成巨幼红细胞贫血。 所以,孕妇及哺乳期因快速分裂细胞增加或因生乳而导致代谢旺盛,应适当补充叶酸。长期口服避孕药、抗惊厥呀或肠道抑菌药,会干扰叶酸的吸收及代谢,可造成叶酸缺乏。 3.出血性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外伤等)所引起的。所以只需治疗溃疡或查明出血原因即可,必要时还要输血。 4.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某些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或成分输血,可迅速改善贫血症状。 5.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是因胃黏膜萎缩、胃液中缺乏内因子,使维生素B12吸收出现障碍而发生的巨幼细胞贫血。 6.再生障碍性贫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侧柱、后柱萎缩,病程缓慢;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药源性贫血是其主要原因,某些抗生素类药物及抗肿瘤药物会引起此类疾病,用药时要注意。 7.镰刀型红细胞贫血。主要以遗传为主,即地中海性贫血,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血红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的一种分子病。患者的红细胞缺氧时变成镰刀形(正常的是圆盘形),失去输氧的功能,许多红血球还会因此而破裂造成严重贫血,甚至引起病人死亡。 目前尚未有有效治疗方法,除输血外。要做的就是预防,建议所有的携带者都应接受遗传咨询。对胎儿进行镰刀型贫血症的产前诊断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所以,贫血,要首先查明病因,再对症治疗,食疗+药疗,快速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