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血不足、气虚血瘀、气不敛血、气随血脱、气滞血瘀

 事事平心 2018-04-19

气血不足、气虚血瘀、气不敛血、气随血脱、气滞血瘀

在咨询过程中,经常有人过来问,我“气血不足”吃什么好?有时候真的很难回答,很多人都自己给自己看病,那还要医院做什么,还要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做什么呢?今天咱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

气血是什么

气,更多的应该是属于哲学范围,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解释完全,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是物质与运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其基本含义,在宇宙,则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在人体,则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以后有时间,咱们再系统的解释一下气和血。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 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帅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的含义有二: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气血不足、气虚血瘀、气不敛血、气随血脱、气滞血瘀

  • 气血的生成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气血方面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一两篇文章是写也写不完的,以后有机会,小编系统的整理整理,小编也是有十来年没有看过书了,好多可能记得不是太准确

气血不足、气虚血瘀、气不敛血、气随血脱、气滞血瘀

气血辩证之同病辩证

气血同病辨证,是用于既有气的病证,同时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咱们这里说的是气血同病辩证,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血不足、气虚血瘀、气不敛血、气随血脱、气滞血瘀

  • 气滞血瘀证(气血瘀滞)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症状】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 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

【症状】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 气血两虚证(气血不足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症状】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 气不摄血证(气不敛血

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

【症状】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 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所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症状】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气随血脱,多属于是急症,一般都在急诊看了,中医临床基本上遇不到

常见的主要是:气血不足、气血瘀滞

上面的气血辩证是小编摘抄的,教科书上整理的非常全面,小编就不班门弄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