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嬉娱人生——击鼓说唱俑 | 国博·讲述

 昵称7563359 2018-04-19

击鼓说唱俑

东汉,身高56厘米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廻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国博·讲述




(视频 / 国家博物馆)


“说唱”是中国曲艺艺术的主要特征,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从考证。然而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汉陶俑,为我们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


这件陶俑名叫击鼓说唱俑,它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的发现也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击鼓说唱俑不但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杰出作品,也是研究中国曲艺艺术发展的珍贵史料。


与说唱俑Say Hello

东汉 击鼓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以泥质灰陶制成,高55厘米,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俑人蹲坐在地面上,头部硕大,裹着头巾;上身光赤,袒胸露腹;下着长裤,赤足,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高扬鼓锤作敲击状。


最具感染力的是俑人的表情,真可谓憨态可掬。只见他笑口大开,露出上排牙齿;笑眼眯成一条缝,前额的道道皱纹里都隐含着笑意;表演到忘形之处,说唱者不由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面对着这位神气活现的表演者,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报以会心的微笑。虽然我们无法得知俑人当时的表演内容,但是可以想象,表演已经进入了高潮,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一群观众正陶醉在他声情并茂的表演中!


汉代的艺术家正是抓住了这动人的瞬间,采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刻画出一个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说唱俑形象。艺术家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着重表现说唱者的神韵,想象力之大胆和创造力之丰富令人称奇。创作者巧妙地利用击鼓说唱俑风趣幽默的神态,让欣赏者产生极大的艺术共鸣,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个观众如潮、充满欢声笑语的热烈场景,体现了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风格。


说唱艺术在汉代


东汉 击鼓说唱俑(摄影/周子杰)


击鼓说唱俑动作夸张、表情逼真。看着它,我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距今两千年的东汉时期……


在中国汉朝时期,说唱艺术非常盛行,东汉时期,风头尤劲。当时人们将这种说唱艺术称为“俳(音排)优”,用现代语言解释,俳,指古代诙谐滑稽的表演;优,则指击鼓戏笑的演员。


俳优往往由身材矮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他们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以击鼓说唱为业,靠调谑(tiáo xuè )戏笑取悦听众。他们与其他舞乐百戏演员同台表演,作用类似戏曲间歇中插科打诨的丑角,起着调剂气氛的作用。


汉朝时期,宫廷盛行畜养俳优之风。据《汉书》记载,汉武帝身边“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在宫廷之外,达官贵人畜养俳优也很风行,每次豪游宴饮,都要命俳优表演,以供人们消遣。

说唱俑的出土地——崖墓



悬崖墓穴(图片截自视频)


这件击鼓说唱俑不但造型奇特,它的出土经历也是非同一般。因为它出土的地方并不是通常的地下墓葬,而是来自于四川成都天廻山的悬崖墓穴中。


1957年的一天,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成都天廻山的悬崖上发现了一个墓穴,因这座墓穴建在悬崖之上,因此被称为崖墓。


崖墓是中国古代一种奇特的安葬棺木的方式,在许多民族中被使用。所谓崖墓,就是将棺木送到悬崖洞穴中安葬,也被称为“悬棺”。崖墓所选的山崖都是常人难于攀登的绝壁,崖面光滑,下临深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悬棺被人为破坏的可能性,使悬棺能够长久保存。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将棺木运送至指定的悬崖洞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一般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崖墓待遇。


对于击鼓说唱俑为何会出现在四川成都天廻山的崖墓中,有关专家做了这样的推断:中国古人有“视死如生”的习俗,主人生前享用过的东西都要带到死后的墓葬中。尤其是那些家境富裕的官吏富豪,大都把生前的各种用品葬于墓中,想继续在冥冥世界中享用。击鼓说唱俑的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贵族,生前酷爱说唱艺人的表演,所以命人做了这件张口露齿、表情夸张的击鼓说唱俑,安放于墓中,作为随葬品。


中国古代陶俑中的精品不胜枚举。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就以其气势恢宏、数量庞大闻名于世;历朝历代制作的各种歌舞俑、女侍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优美、或典雅,真可谓五花八门。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击鼓说唱俑以它独一无二的艺术感染力,不仅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东汉雕塑技艺的高超,而且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习俗、衣着服饰和当时的民间说唱艺术提供了生动的实物史料。

东汉 击鼓说唱俑(局部)

国博| 讲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