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此次将于6月启幕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我们将陆续推出与本次展品相关的专题策划!与各位读者一同走进文艺复兴,了解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贝利尼家族······为您的观展之旅做一次360°的导览! 今天,让我们将目光放到本次展览最为抢眼的展品上,没错,就是本次展览海报上最显眼的那位微笑着的“蒙娜丽莎”! 李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广为人知的有两样东西:一个是我们昨天提到的《大西洋古抄本》中的发明手稿。(错过的请点我转跳) 而另一个就是《蒙娜丽莎》,这座艺术史上的永远绕不开的丰碑。 多年来,关于法国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被研究和传颂,而关于达·芬奇和这幅名画的花边新闻亦未曾间断过。 在其超高的作画技巧、色彩运用下,《蒙娜丽莎》吸引了无数画家为之倾倒。后世研究中,甚至还专门发明了一个术语来代表达·芬奇的雇员、学生、追随者(直接或间接,当代或后代): “达·芬奇人” Leonardeschi 这些学生、追随者的作品们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谱系,令其超脱杰作的高度,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一个现象。 这些作品主要来自三种“达·芬奇人”: 1. 达·芬奇本人与达·芬奇画派; 2. 前现代艺术家们; 3. 当代艺术家们; 首先,达·芬奇有复制或重新创作自己画作的习惯。例如《岩间圣母》一图,他在第二版中修改了构图与人物动态,这使得作品在结构上更为饱满,主题明确。 左为卢浮宫的《蒙娜丽莎》 右为本次展览中的《蒙娜丽莎》 上图中左边是法国巴黎卢浮宫展出的《蒙娜丽莎》,右边则是这次将于6月“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中展出的《蒙娜丽莎》。此幅作品中的蒙娜丽莎在面相上似乎比法国卢浮宫藏的更为年轻。 这幅作于薄画布上的《蒙娜丽莎》,它具有卢浮宫那件藏品的特点,也复制了背景中的风景。这件作品由达·芬奇理想博物馆和达·芬奇理想博物馆国际协会共同认定。 在当时,《蒙娜丽莎》对拉斐尔也有一定的灵感启发。上面就是拉斐尔笔下的同题材作品,左边是他年轻的时候刚开始看到《蒙娜丽莎》完成的草图,右边的是他把它画成完整的一幅图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拉斐尔和达·芬奇之间直接的艺术联系。 沙莱(Salai)《普达多的蒙娜丽莎》 除了达芬奇的亲手复制外,其学生也留下了许多《蒙娜丽莎》复制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沙莱(Salai)的作品《普达多的蒙娜丽莎》,作为西班牙皇室的珍藏,她被保护地完好如初,甚至没有变色与脱落。 然后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达·芬奇对近当代的影响。过去《蒙娜丽莎》没有现在这么有名,令它声名大振的是一次偷盗事件。 20世纪初,《蒙娜丽莎》这幅画被小偷从卢浮宫偷出去(左图为当时法国报纸头版漫画),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便是《蒙娜丽莎》被神话的开始。这幅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它的价值还包含了被后面的故事所添加的部分。 除了著名的偷盗事件之外,最著名的达达主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做的现成品艺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马塞尔·杜尚在蒙娜丽莎的嘴唇上画了小胡子之后,很多当代艺术家都对蒙娜丽莎的形象做了新的诠释和创作。 这幅作品的题目由五个字母组成,其实是法语“Elle a chaud au cul”(她的屁股很火辣)的快读谐音。这同样短促和轻快的发音,也成为了一道魔咒。 达利把自己的胡子画到蒙娜丽莎脸上之后,就开始产生了“乔康达热”、“蒙娜丽莎热”,“蒙娜丽莎的疯狂”这种艺术现象。 著名的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也对达·芬奇作品做出了一种现代的诠释。他其实想做30幅合在一起的蒙娜丽莎,我们看到的是其中一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家喻户晓的这位慈祥的女性已经成为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母题。 那么有名,然而又那么被人误解。时至今日,文艺复兴还依然散发出源源不绝的人文之光。 这个6月,不妨来杭州亲自看看16世纪与李奥纳多·达·芬奇同时代的其追随者笔下的她吧!我们还将围绕这幅作品,开展一系列互动,敬请期待~ 部分资料参考自 《神话与较量——文艺复兴三杰》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官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
|